標籤:

佛法中的財富觀是怎樣的?如何看待佛教中求財的種種法門?

如題


看你求財幹嘛。

如果求財是為了更好的修行。那就是佛法;看到真心修道求道的人在資財上遇到麻煩而袖手旁觀,護法神要挨批的……護法神畢竟不是吃乾飯的……

如果求財是為了滿足欲界眾生那點兒貪嗔痴的本懷,怎麼做都和佛法沒關係……

當年本煥老祖耳提面命用功辦道!用功辦道!聽得耳朵都起繭子……

想來如今這些磕頭求財求米米的人,也不知道啥是功,更沒興趣啥是道……

菩薩能稀罕搭理你?!做什麼夢呢……


  1. 獲取財物後的使用方式:

大王!當善人得到優越的財富後,使自己快樂、喜悅,也使父母快樂、喜悅,使妻兒快樂、喜悅,使奴僕、工人、傭人快樂、喜悅,使朋友、同僚快樂、喜悅,對沙門、婆羅門建立目標崇高的、天的、安樂果報的、導向天界的供養,當他的那些財富這樣正當使用時,國王們不拿走,盜賊們不拿走,火不燃燒,水不流走,不可愛的繼承者們不拿走,這樣,大王!當正當使用時,那些財富走到使用,而非遍盡。--相應部3相應19經

增支部5集41經/利用經

2. 如何正確地獲取財物並使之增長:

增支部3集19經/店主經第一

增支部3集19經/店主經第二

增支部8集54經/長膝經

也可以參考長部31經、漢譯《善生經》

智者具戒德,

如光照暗海。

財富得增長,

如蜂勤蓄蜜;

財富得增長,

如蟻勤蓄糧。

取得財富後,

利家利族群。

財富可分四,

將此善用之,

一份供食用;

兩份供投資;

一份供積蓄,

防不時之需。--長部31經


佛陀只教導苦與苦滅。

對於獲得財富,應該是付出努力與汗水,如法獲得。《無債經》


(轉)

梁乃崇教授:

佛教對於財富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屬於小乘對財富的看法;另外一種則是大乘對財富的看法,這兩種觀點是不太一樣的。

我們先談第一種看法。第一種佛教的看法是在面對財富的時候,要我們不貪,主張不要有貪心。為什麼不要有貪心呢?因為財富像糞土一樣,都是虛假的,不必去貪著。像這種態度,人不會有錢,不會變成富翁。以這種態度來面對財富的,大概都是一些相當安貧樂道的人,他們實踐這種主張,以致生活形態看起來像是苦行僧。他們身上既沒有錢,也不去存錢,不會考慮這類問題。在唐朝的時候有一位龐居士,家裡相當富有。他成道的時候,不但自己成道,全家人也都一起成道。他成道之後,就做了一件事,是什麼事呢?他把財寶全收了起來,考慮是不是要送給人家,因為他已經不重視這些東西了。但究竟要不要送人呢?結果他想不能送,因為送了人以後,別人得到他的好處想要回報,就會結下來生輪迴的因緣,所以他決定不送人。那他要怎麼辦呢?考慮之後,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財寶裝在船上,然後把船開到江心(河的中間),鑿了一個洞後,把船沉掉––財寶自己既不用,也不送給人家,這種態度是標準的小乘佛教對財富的看法。但這種看法是沒有辦法處理財富的問題,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更是不可能去面對複雜的財富問題。

再來談談大乘佛教對財富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大乘經典裡面所說的一些事情了解大乘和小乘的態度迥然不同。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各種寶樹莊嚴,是非常華麗、非常富有的景觀。而從大、小乘畫像的不同也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大乘的佛菩薩都是寶像莊嚴的,渾身戴了很多的瓔珞珠寶;而小乘羅漢,都是一些苦行像,身上沒有什麼裝飾。在大乘佛法的經典裡面這種非常富裕、豐富的圖像都出來了;同時大乘的佛法也非常講究要救度眾生,但救度不能光是嘴巴講講,也不能只是用想像的,或者入定觀想,只觀想也幫不了實質,所以在大乘佛法裡面就要實際去救度。

救度就要布施一些財物,也就是你要拿出一些眾生所需要的東西和財寶,這就是所謂「財施」––把財物拿來布施。在這種情況下,大乘佛法是要考慮財富的。

可是一直到現在,在實踐上大乘佛法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去生財。既然我們的廟宇需要信徒的供養,把它莊嚴得金碧輝煌;救濟貧苦眾生的時候,也需要財物去布施,所以財富對大乘行者來說就有其重要的意義。但是佛教並沒有教我們怎麼去生財,如何讓我們的財富增加;對可以做的事情,也沒有做很清楚的交代。

在密宗裡面,則多了一樣東西,就是財神法。所謂「財神法」,就是讓大家修一種法,照著法本修持。一般人相信學了財神法,做生意時就比較能發財,生活也會比較富裕,不致貧乏。但這個層次還是沒有教我們怎麼去做生意,只是給一個法本,上面有些咒語,有些觀想,有些手印,還有一些偈子。偈子的意思大概是說:要供養諸佛,要救度眾生,要去幫助別人––所提出的是這種觀點,可是並沒有告訴人怎麼去生財。所以嚴格來講,佛經裡面有關財富的事情講得並不多,無法在精神和行為上給人一個清楚的指導原則;只是告訴我們不能貪心,會有因果報應,所以在獲取財富的時候,不該拿的就不要拿,也不要去偷,不要去搶,不要去騙,也不要去賭––會告訴你這些原則。也就是若想生財,最好不貪,要在不貪的狀況下去發財,大概只有這些簡單的規則。


《華嚴經》云: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諸佛如來度化眾生,先用眾生喜歡的東西來吸引他。大家不是喜歡錢財嗎,求財嗎?那就先設立求財的方便門,把大家帶入佛門。然後讓眾生明佛理,逐步契入諸法解脫智慧,令眾生解脫一切煩惱痛苦,脫離苦海,得究竟樂。…」


享樂增長貪慾,苦逼增長嗔恨。享樂不是修行的方法,苦逼又怎麼會是修行的方法呢?不要美化痛苦苦逼,外苦內愚痴,苦行非真實,否則禽獸等,何不成苦行?

瞬間發心就為成佛的畢竟龜毛兔角

一般的情況三士道

首先保證持續得人身,得人身了,需要一定的閑暇才堪為法器,這需要一定的財富支撐,這個角度求財我覺得是可以的

經常得人身串習佛法慢慢的就會厭惡輪迴希望解脫入中士道聲聞乘

然後菩薩乘


很簡單。

在佛法這個平台。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斷煩惱,別的都扯淡。

求財有種種法門,那是魔說。

世上有三種幸福。

第一,得到幸福,得不到不幸福。

第二,高人指路,幸福。

第三,是在我最不如意的情況下,我還能想得開,包括生老病死,幸福。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這些不如意,都是苦,都是煩惱。

誰能把這些不如意想的開,誰幸福?

什麼是佛?無憂是佛。

所以說得到不是最好的幸福。

想得開才是最好的幸福。

現在是末法時期,99%的修行人都在盲修瞎練,都在傍佛。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佛法中的財富觀是怎樣的?

佛法中的一切觀,都是如實觀。

如何看待佛教中求財的種種法門?

不如先問問如何看待佛法中的神通、變幻?

佛經是說心解脫還是當神話小說看,看您怎麼看?


推薦閱讀:

最近總覺得自己惡報來了……特別後悔特別害怕,怎麼辦?
佛法的修行到底是怎樣的過程,難道只是在小寺院里誦經,想想就得道了嗎?
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如何更好的理解佛教中的苦諦?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