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底線和遠方
在這個我們強調「數據」、「收益」的時代,似乎當初那一套「產品是讓人生活更美好」的初衷越來越成為一個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到底是商業的訴求倒逼了產品的被迫妥協,還是產品本身的裂變在適應市場呢,我想這其中的緣由尤未可知。
移動互聯網的生態的深入,的確我們在享受更便捷的服務。但是競爭的愈演愈烈,每個 App 都在你爭我搶能夠得到更多的打開,能夠換得更多的用戶停留。「怎麼把用戶拉進來?怎麼把用戶時長漲上去?」成了每一個公司最急切關注的,所以有了專註於增長的產品經理,專註數據平台的產品經理,專註數據增長服務的公司。從藍海到紅海的轉變,這也是移動互聯網的大勢所趨。
我們漸漸會發現,Push 收到的越來越多、收到的 App 的拉回簡訊越來越多、應用內外的注意也會被彈窗各種所打斷。似乎每一個 app 都在珍視每一次被臨幸的機會,他們恨不得把自己脫得精光展現給目標用戶,希望用戶能夠留下來。底線在一次次功能維度的迭代越迭越低,界面可以在下一個版本和競品長得一模一樣,功能也可以完全複製,似乎「底線」這件事情永遠沒有個下限。有些現象也讓用戶瞠目結舌哭笑不得:
- 網易新聞和天天快報,在某個新版本分別抄襲了競品的上個版本。導致功能樣式做了個交換;
- Oppo 的高端機型 R7、R9 也是為了防止 App 濫發 Push,除了微信和 QQ 的 Push 可以再通知欄保留,其餘產品的 Push 均不可以在通知欄展示;
- 蘋果和谷歌的推送服務也對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發生了頻率控制的雙標準。
我還記得,剛入門時俞軍老師所說的"產品的本質是讓人的生活更美好",我有的時候覺得這種堅守可能是站在行業的對立面,可能會被一群人叫做傻逼。但是有些產品的剋制真的讓我們慶幸。「微信」,寧可在「發現」的底 tab 大量留白也不願意把它變成廣告位;「朋友圈」的相對純凈讓我們慶幸這一方凈土。當然,這些的這些反觀國外產品更是不勝枚舉。「Instagram」「Facebook」「Apple」「Google」他們對用戶體驗的慎之又慎確實讓我們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情愫。
談到遠方,真的感謝這個行業裡面在引導潮流的前輩。無論是「俞軍」「張小龍」,亦或是「純銀」「詩沐」他們能用作品打動我們這批後來人。無論是當年盛極一時的「百度貼吧」,亦或是「Foxmail」、「QQ 郵箱」、「微信」,還是「網易雲音樂」他們這些行業的領路人總能用作品不斷地打動我們,告訴我們:即使恪守住底線,產品也會有蓬勃的春天。
有的時候,真的感知到產品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產物。就像駐留日本旅行的時候,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他們對隱私的在意,因此數據維度的推薦和打通是被明令禁止。也聽聞在日本販賣個人信息,哪怕只是購物、閱讀行為這樣的數據都要鋃鐺入獄,漸漸感知到日本的移動互聯網為何方興未艾。當然,在美國即使移動互聯網領先中國。但是不論是隱私還是 Push 維度的打擾上都會恪守底線,天級別推送一條有些 APP 都是保守給出的,更不要說像國內只要你 Push 許可權打開,應接不暇的 Push 鋪天蓋地。
但是產品功能的濫用帶來的是大家在各種許可權上的否定,通訊錄也好、Push 也罷,哪怕一個小小的地理位置信息用戶常常都點的是拒絕,對於隱私的恐慌讓生態更加嚴峻和惡劣,這濫用的結果自食的也是國內產品本身。
反觀國內隱私的暴露已經不再是秘密,數據維度多平台的販賣和打通,導致現如今大家像是一個透明人,數據的地下黑色產業更是蓬勃生長。這又到底是國人的幸亦或是不幸呢?
推薦閱讀:
※互聯網公司幹活沒有動力了,怎麼辦?
※域名的所有權怎麼保證是自己的呢?
※破解謎一樣的正則表達式,從這9招開始
※30到40年後,世界會有什麼新的改變讓現在的我們無法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