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構》:孔子的生死觀

在前面,我們曾簡要提到孔子的生死觀,這裡有必要做進一步論述。有人從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就斷章取義的認為孔子是重生輕死,或認為孔子只知道生而不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這都是對孔子的誤解,從《論語》很多地方可以體悟出孔子的生死觀點與佛老思想不謀而合。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原文如下: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就是子路。子路問孔子怎麼侍奉鬼神?孔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如果連活著的人都侍奉不好,更何談侍奉鬼神呢?這裡孔子並沒有否認鬼神的存在,而是強調了應首先侍奉好活著的人,侍奉好你的父母、長輩、兄弟、領導、愛人、子女等等,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如果連與活著的人的關係都處理不好,更不必談處理與鬼、神的關係。反之,當你堅持用孝悌、友愛、謙讓、恭敬、忠信、仁義等世間善法不斷去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念頭,去處理好人與人的和睦、和諧關係後,心境自然也會逐步提高,自然就會明白如何侍奉鬼、神了。

人與鬼相對而又統一於一體,可以說是人性的兩面。人同時具備陰陽二性,陽是有形的外在,陰是無形的精神,一個人同時兼具人鬼兩面性,而所表現來的是人還是鬼,皆在一念之間,粗分來說,一念善就是人,一念惡則是鬼。進一步細分,還可以分為三種,一種人是陽奉陰違,這是半人半鬼、不人不鬼,半人半鬼、不人不鬼是最難受的,長此以往,很容易得精神或心理疾病;另外一種人是真正的精神錯亂、善惡不分,是真正的傻子;還有極少數修行者達到無善無惡、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渾然忘我、難得糊塗、無為無不為、清凈光明、自然、自在的境界,這就是神,神就是覺悟了的人。

接著子路又問死是怎麼一回事,孔子同樣反問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你連怎麼生都沒搞明白,何談死呢?生與死相對,若把生的智慧搞清楚了,死也就自然明白了,這是在教導子路,要活在當下,要坦然面對當下的生活、覺知當下自己的心所「生」出的每一個念頭,保持正念、善念,隱惡揚善。另外,我們這個有形的軀體自出生至死亡,分秒都在變化,細胞時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生死交替也是一種無常之常態,明白了這點,也就能悟道了,孔子曾說:「自古皆有死」,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這是常態,但當聽聞「生命無常之常態」的道的真諦後,我們就不會懼怕死亡,就能坦然面對它了。(譚清風)

推薦閱讀: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究竟是什麼?
《論語》是心靈雞湯嗎?
如何評價南昌海昏侯墓清理髮掘過程中發現失傳近兩千年的《齊論語》?
如何看待所謂的「國學班」「國學幼兒園」「國學課後學堂」?
8歲孩子已熟讀背誦《大學》《中庸》《聲律啟蒙》《論語》應該再學哪些國學比較好?

TAG:论语书籍 | 儒学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