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不要設想誰誰誰是不幸的!——讀梵高自傳《親愛的提奧》
自前陣子看了場梵高畫展後,便對梵高這迷一樣的人物著了迷,索性找來他的自傳《親愛的提奧》——一本他寫給他的弟弟提奧的書信集——來研讀。講真,在讀過那麼多的書之後,讓我有寫書評衝動的,這本書還是頭一份。
梵高手握著犁,穩定地開闢著自己的道路
「你等著吧,若干時候之後,你或許會發現我也是一個藝術家,雖然我不能預先知道我能夠干出什麼名堂來。」自我標籤為農民畫家的梵高在給提奧的信里寫,「我將永遠使我的手握著犁,穩定地開闢我的道路。」這條道路,不知道走起來是什麼滋味兒,可一旁看著的人早已是淚流滿面。
(1)「我繼續不斷地在餓肚子與少畫畫之間進行選擇,我曾經儘可能地選擇前者,而不願少畫一些畫。」
有那麼一段時間,梵高身體很差,力量衰退明顯:有時頭昏眼花,有時頭痛欲裂;當他走一小段路的時候,比如從家裡到郵局,都覺著特別累。問題是,他還年紀輕輕,怎會出現這極不正常的現象呢?
「要不是我長時期地餓肚子,我的身體會很健壯的,」梵高解釋稱,「但是我繼續不斷地在餓肚子與少畫畫之間進行選擇,我曾經儘可能地選擇前者,而不願少畫一些畫。」他還補充道,「如果我能喝到很濃的肉湯,我的身體馬上會好起來!」
對於這樣的窘迫,梵高囑咐提奧,不要對別人講。因為他擔心,這時人們不僅不幫助他,還會切斷他重新得到力量與恢復健康的可能性。就像很多人在遇到麻煩時,得到的未必是幫助,而是「哼,當然如此;這是我們很早以前就遇見到的,說過的。」之類的冷言冷語。
(2)「儘管這幢房子里的人對我懷著好意,但荒原上給人的感覺並不比這裡寂寞。」
因為生活的窘迫,梵高不得不搬回家和父母同住。可這樣一來,他的生活又究竟改善了多少呢?在梵高的理解中,父母收留自己好像收留一條大野狗一樣讓他們感到恐懼。
「儘管這幢房子里的人對我懷著好意,但荒原上給人的感覺並不比這裡寂寞。」梵高說,在和父母同住的日子裡,他在每一件事中所感到的,不是迅速的諒解,而是猶豫與遲疑,它像一種沉悶的空氣一樣,阻塞了他的熱情與活力。
事實上,除了他的崇拜者提奧之外,梵高和誰的關係都非常緊張。或許,他在與別人打交道中少些難堪的話,他在展望前途的時候也就會少些黑暗。
(3)「新的畫家孤獨、貧窮,被人看作瘋子,並弄假成真,至少就他們的社會生活說來是這樣。」
為了工作,梵高選擇離開了。可輾轉來到普羅旺斯的阿爾,他的境況變得更糟:那裡的一些人向市長提出一個上訴書——在上面簽名的有八十多個人——把他描寫成一個不宜於自由行動的人;他這樣一個孤獨、貧窮的畫家,被人們看作瘋子,並弄假成真了。
在單人牢房裡,他寫信給提奧說:「你知道,當你發現這裡許多人怯懦地糾集在一起反對一個人,一個病人的時候,就好像是人家在你的腦門上揍了一拳。在我真心誠意地盡全力對人們友好的情況下,這的確是一個厲害的打擊。」
不用說,在他靈魂的秘密法庭中,他對所有這些會有很多答辯的。不用說,他在牢房裡卻顯得非常平靜,他認為在這樣的事件中,替自己剖白就是控告自己。
…………
令人訝異的是,正是從這開始,梵高的畫風突變,成了畫布上那電閃雷鳴的藝術家。只是呢,「代價卻是一個靈魂的自焚」。
最重要的是,不要設想梵高是不幸的
在梵高一生寫給弟弟提奧的八百封信件里,使我讀來最為動容的內容是,他聲稱,不論苦甜酸辣,他都能一口口地把它咽下去,並一再強調:「最重要的是,你不要設想我是不幸的。」我差不多非常同意他的話。
記得書信里有提到一個繪畫研習班裡的片段。在班上,有學員受到梵高所畫的農民的影響,開始用一種很有力的塑造手法畫模特。這把班裡的教員惹毛了。教員派人把他們叫去,說,如果膽敢再這樣畫下去,就要被認為是在嘲弄老師了。這是很嚴厲的批評。那,梵高是怎麼應對的呢?「我假裝願意自己矯正壞習慣,」梵高在信里不無得意地說,「但是『不幸』,以後又沾上了『壞習慣』。」
說到「壞習慣」,在一些人的眼裡,梵高是懶惰的。對於這種誤解,梵高有自己的分析:有人是由於遊手好閒,由於缺乏性格,由於天性卑劣而成為懶漢;還有另一種懶漢,並非出於自願的懶漢,他好像被監禁在牢籠里,被一種期待著行動的偉大願望從內心來消滅他,這樣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他能夠幹什麼,可是他憑著本能感覺到——是的,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的生活畢竟有一個目的,我知道我或許是一個完全與眾不同的怪人!
梵高把自己歸為第二類懶漢,認定自己的內心有某種東西。或許正是這「某種東西」給了提奧資助他的信心,也給了梵高要求資助的勇氣。
梵高在信中總是不停地講述自己怎樣花錢,解釋生活中哪些開支必不可少,報告他口袋裡可憐巴巴的錢數。他還不斷地做出保證,決不會輕易糟蹋掉提奧辛勞掙來的每一個法郎。如果提奧給他的錢寄遲了,他會如實地訴說自己的窘境:說自己怎樣在用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灌滿一連空了幾天的肚子;說自己連一尺畫布也沒有了,只能用紙來畫速寫或水彩。
真正偉大的藝術,都是作品加上藝術家全部的生命
在梵高所生活的時代,他就遇到這樣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優秀的畫家沒有足夠的錢維持生活與買顏料;另一方面,很多人卻以高價去買已經死掉的畫家的作品。為什麼會這樣?梵高有思考,可沒有答案。帶著這個問題,我不禁開始回想我對梵高著迷的過程——
梵高一生,名利皆空,情愛亦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在生命最後的兩年,他與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鬥,拚死為人間換來了幾幅畫。這樣的生命雖然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卻讓我心生敬畏。對生命的敬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致的。
所以呢,在我佇立於梵高的作品前,與其說我是被梵高的作品所打動,不如說我是被梵高的生命所打動。帶著這份感動,好奇寶寶們免不了會投入時間、金錢、精力,去找各種各樣的資料來研究。
研究中我發現,自己身上有著資料里所介紹的一切熱情與執念,以及同梵高孤僻個性中的相似之處,就像一個多疑的人看醫學書,在自己身上發現可能有的一切疾病癥狀。好了,從這開始,感動我的已不僅僅是梵高了。
…………
想來,我願意參與進去,肯付出一些代價,目的是解讀眼前的藝術。可真正懂藝術的能有幾人?這樣,我唯一的入口就是藝術家的生命。或許吧,或許在凡夫俗子眼裡,只有等藝術家的生命結束了,作品才算完成。
後記
寫著寫著,這篇書評寫成了推薦序。好吧,既然是寫書評那就干點兒正事:這本書唯一值得肯定的也就是翻譯了,書中確實有一些翻譯的挺不錯的句子和段落;不過書的排版真的是很糟啊,尤其是,兩封信之間都沒有明顯的標識;再來,這些信件,如果有一些背景交代,那就妙了;還有,信件中提到了那麼多的畫,為什麼一幅插圖都沒有呢?
推薦閱讀:
※還以為梵高又窮又瘋?那他怎麼會成為全球icon?你知道的梵高故事可能都是錯的|象外聊大師
※梵高平生40多幅自畫像中,哪一幅才是最能捕捉他「真實的感覺」的最受他自己認可的?
※「分解梵高-作品配色」梵高最愛用的顏色是什麼??
※從梵高到普希金 | 莫斯科 · 地標
※如何不裝x地去觀看《至愛梵高:星空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