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的「碎片」學習,有用的「碎片化」學習。

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已發布了192期,《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已發布了48期……這兩者我都緊追學習,並且每一期我都會重複學習好幾遍,有的達到近10次的重複。為什麼?

朋友當中,有不少人會說,這種碎片的學習無用,要學習還得看書,還得按傳統的方式接受培訓。更有甚者,會認為這種學習是假學習,對能力的提高是無用的。為什麼?

3月份,一直在為優化升級已有的產品還是按新的想法去創造新產品而決擇不定的時候,學習了《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關於成本的一期知識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從商業的角度應該領導團隊升級已有的產品。至今,此產品將升級完成。為什麼?

連問三個為什麼,在移動互聯網+知識經濟的時代,時間被充分的碎片化,隨時隨地獲取的是碎片的知識與信息,只有深刻理解「碎片」與「碎片化」才能把新時代的技術與信息當工具為我所用。

1.核心概念:碎片與碎片化

碎片是指信息或者物體的存在形態,碎片化是指加工信息或者物體的思路。

自媒體取代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提供的是「泛眾傳播」的信息,自媒體提供的是「分眾傳播」的信息。我們每個人都在用微信,每個人都關注微信公眾號。但我們一定相信不存在兩個人的關注列表是一模一樣的,共同關注的一定是有限的幾個號。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個性化的滿足提供了條件,媒體被切割成了一個個的碎片,每個碎片後面都有自己的目標受眾。

自我時間管理不良的人,會時不時的看看微信消息、刷刷朋友圈。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回頭一看啥也沒有干成,但自己還挺忙。這樣的時間就是被碎片化了。

因為信息或者知識的提供方採用了碎片式的提供,造成了終端用戶的時間被碎片化。碎片的知識可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但只是一味的無目標的碎片化學習其實是無用的。

有用的碎片化學習應該先找准自己需要的系統化知識。

2.應用場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系統性知識

以我個人為例,一直在做企業,所以團隊管理包括個人的能力提升是我應該持續學習的內容。因為是工科畢業,從事商業創造,如果不懂一點經濟學的知識,肯定不利於我以及公司商業決策。

於是,17年,我個人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持續提高自己企業管理的能力,系統化學習經濟學的知識。如何做,才能達到這兩個目標呢?

方案一:去商學院學習,不菲的學費,固定時間的全天性投入?

方案二:買一堆管理學與經濟學的書籍,一點點的啃?

當然,這兩個方案也許還是是不錯的方案,但在今天,我有了第三種選擇:充分應用自己碎片時間來學習專業人士碎片化提供的系統知識與經驗。

移動互聯網時代,有用的碎片化學習,知識與經驗具有如下的特性:

1)系統化內容:比如《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全年208期,主要包括:人性與稀缺、成本的深義、需求的規律、價格的作用、權利的安排等14個大模塊,每個模塊由多期課程組成。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全年52周,每周5節課,分為:商業篇、管理篇、個人篇、工具篇。這些內容是足夠系統化的,是自成體系的。

2)碎片化輸出:儘管課程有200多期內容,但不是一次性給用戶提供,而是定時定量的給用戶交付,這就決定了我們不需要一次性佔用太多的時間來學習,也決定了學習者可以碎片接收。每天花5分鐘學習,一年在學習上需要投入的時間是1300分鐘。如果有一個專家給你連續講1300分鐘,你能學到多少知識呢?相信很少。而碎片化的輸出可以讓你每天一點點的學習,看起來是5分鐘,其實你會投入10分鐘、甚至20分鐘重複學習這5分鐘的內容。

3)語音化表達:不需要定時飛到某個地方上課,更不需要抱著一本厚厚的經濟學書籍啃。語音的方式,圖片的方式,乾巴巴的知識內容變的人性化。不止如此,語音化的表達可以讓用戶充分的利用碎片時間,比如我的學習一般是在開車、跑步的時候完成的。

以上三點,是值得付費,也是能夠持續學習的知識所具備的關鍵點。當然還有兩類知識可能對你也是有用的。

1)非系統化,比如羅胖的每天60秒,知識的系統化不夠,前後的關聯性也不強,適合需要於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的人;

2)非語音化,比如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全文字化的表達,需要聚焦精力的閱讀,對於我需要一心二用的人,也不適合。

3.重點小結:

有一無一的碎片學習是無用的,針對性、系統性的碎片化學習才是可行的、有用的。


推薦閱讀:

怎麼脫離低落的狀態?
無法直接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怎麼辦?
為什麼大多數人只能靠小說、影視、音樂、遊戲來消遣,卻沒法靠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來消遣?
新的開始,我想說說我怎樣彙報工作——做自己的CEO
又窮又懶要怎樣提高生活品質活得更好?

TAG:知识管理 | 高效学习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