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哲理:拙於言又怎能敏於行

「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是傳承數千年的古訓,但是,對於這一古訓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不少人把「訥於言」的「訥」理解為木訥的「訥」,並由此得出結論,中華民族是內斂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不善表達的民族,果真如此嗎?

這個周末,「張嘴就來」第292期演講力訓練營在北京大學開課。三天課上完,走在春光如畫的北大校園,看桃紅柳綠、芳草依依,我的心裡卻並不明媚,我不由得又想到了這句「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

行動須敏捷、語言可木訥,這真的是老祖宗的本意嗎?我認為不是。所謂的「訥於言」,指的是說話必須要深思熟慮,不能信口開河,不能說不負責任的話,「訥於言」和「慎於言」應該是同意的,而絕不是木訥到不會說話還引以為豪。

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彪炳千古的歷史人物、那些驚天動地的歷史故事、那些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哪一樣不是伴隨著字字珠璣、精彩睿智的語言熠熠生輝呢?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成語、典故、俗語、歇後語……哪一樣不是中華民族語言智慧的傳承呢?

應該說,中華民族是最善言辭,最諳表達智慧的民族,只不過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用「訥於言」為自己的「拙於言」做擋箭牌,其實,稍微一想就能想清楚,說話謹慎和不會說話,「訥於言」和「拙於言」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訥於言和敏於行並不矛盾,但如果拙於言,就無法敏於行。

就拿這一期的學員來說吧,這期有幾位老總,要麼是一到正式場合講話就緊張,要麼就是在關鍵的場合不知道該講點什麼,不知道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這就是我經常說的,對於大對數人來說,言和行是不好區分甚至是根本無法區分的,企業總裁如果布置工作不清楚,勢必會對員工的執行產生影響,在很多時候,說就是做,做包含說,如果拙於言,根本沒有資格談敏於行。

最後,我想說,「訥於言」是我們應該推崇的,實際上,很多溝通中的問題以及人際間的矛盾,恰恰是因為沒有訥於言、沒有用心思考就脫口而出造成的。但是,訥於言絕對不等於拙於言,訥於言而精於言,這才是我們的說話之道。

文若河介紹:著名演講力理論研究與訓練專家,北大、清華、浙大、廈大等高校EMBA班、總裁班特邀演講力訓練講師,每月在北大、復旦開設為期3天的「張嘴就來」精英演講力訓練營,為職場人士解決演講、溝通問題,著有《會說話,得天下》《競聘演講輕鬆過關》《給你的口才加點「料」》《河出此言》等暢銷書籍,郵箱:wenruohe@126.com,文若河助理微信:pkuzzji

推薦閱讀:

演講怎麼不做到不緊張?
從俞敏洪的演講中,你學會了哪些演講技巧?
一名軍事愛好者應該如何向周圍的人介紹自己對軍事的喜好,又不會聽起來太枯燥太無趣?

TAG:演讲与口才 | 演讲技巧 | 口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