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層與不平等 week 7:大學真的很象牙塔?

講了兩期教育,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好像這些教育不平等的研究和大學沒幾毛錢關係。因為大多不是在算考試成績怎麼樣就是看大學錄取率,大學之後的生活呢?大學在社會分層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本科生和高中生有什麼區別?研究生和本科生呢?學歷為毛水漲船高?今天來掰扯掰扯這幾個問題。n

大學是拿來幹什麼的?

- 篩子:n

大學分層功能的最終落腳點還是找工作。畢竟勞動力市場需要人,需要有明顯區別的、能夠很快被篩選分類的人。於是學歷在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n

美國目前25歲及以上的人里88%的人有高中學歷,但只有32%的人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具體來說,12%繼續拿到碩士,3%拿到博士學位(U.S. census 2016)。

2015年,中國6歲及以上人口裡,6%沒上過學,26%的只有小學學歷,38%的只有初中學歷,普高12%,中職4%,大專7%,本科6%,研究生1%(中國統計年鑒2016)。

除了通過學歷篩人,大學還鼓勵「強強聯合」。學者們發現,大學生更可能和大學生結婚,而且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意味著大學不僅在勞動力市場裡面起到分層作用,在婚戀市場里一樣。而這種強強聯合的終極效果就是,有大學學歷的人抱團了,沒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抱團了,社會的階層分兩極,而且其後代在競爭時起跑線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n

- 孵化器:n

出了大學人們就看一張證書,那麼在象牙塔里的人呢?近年的研究著重關注學生們如何在大學裡發展人際關係和培養品味。雖然感覺社會分層在大學前基本完成了,但是其實大學裡的水平分層也會在日後顯現出垂直分層的效果,比如在大學裡選擇的專業。在學生進入職場的時候,專業分層就特別明顯,如今金融互聯網各佔一端,蓬勃發展,其他理工依舊強勢,人文社科要死不活。有人說,現在對口率越來越低了,選專業沒那麼重要了吧?並不是,理工類還是有著很強的對口率,而且學者們還發現對專業和工作口率高的領域薪資水平也比較高。這意味著高薪職業門檻也高,看出身的情況會更嚴重,對於想要在這些領域內佔領高層的人來說更是如此。n

- 寺廟:n

這個比喻稍微有點難以理解,但是簡單來說,大學是讓知識合法化的機構;再具體一點就是大學是培養世俗公民的地方。它和小學中學都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大學本身是知識的生產基地,那麼它就是掌握航向的舵手,而從目前來看,它將社會引入了世俗的方向,任務之一就是培養世俗化的,具有現代性的公民。n

- 樞紐:n

大學在現代社會連接著幾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勞動力市場、學術界、慈善界、家庭和國家機器。作為一個樞紐,大學是一個很具有影響力的機構,它決定的出來的人才在多大程度上被社會認可,但同時它也很脆弱。首先它作為樞紐就會收到多方利益牽連;其次,它是使知識合法化的機構說明它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未經接受的知識需要它的認證才能進入社會;最後,它實在是需要依賴其他力量的支持才能繼續下去,社會可以沒有大學但是大學不能沒有國家機器、市場和大眾的支持。n

大學這麼厲害,那誰能上啊?

還是那句話,家庭背景好些的能上。繼之前提過的有效維持不平等理論之後,學者們又針對大學提出了一個有效擴張不平等理論。具體來說,學者們關心在入學競爭激烈化的時候,家庭背景和大學入取率之間有沒有聯繫。後來發現,競爭越激烈,其間的聯繫越強。學者進一步做了分析,認為競爭激烈導致分數線向上提,而相比於沒錢人家的孩子,家庭背景優越的孩子有機會去上補習班或者通過其他手段提升自己的分數,於是分數上提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問題。但對於窮孩子來說,這就是個坎了。但其實不僅僅是分數,因為富人家的孩子也不能總保證自己孩子基因優越智商高,但是因為爹媽有錢,他們還是能夠通過影響評審標準來製造門檻。比如,如果窮孩子考試分數高了,他們就要求提交個人陳述;窮孩子個人陳述找到模板了,他們就要求更多的課外活動。反正總有一種方式和其他人拉開差距,於是就總可以看到都是家庭背景好的孩子在上大學(這樣一想中國只用高考,很公平有木有)。n

但另一方面,學者們也發現,本科階段是與家庭背景聯繫最弱的時刻。Torche的研究表明,在只有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群中,代際間的關聯很強,意即爹高中畢業當了傳達室大爺每月小几千,兒子最後也會是差不多人生狀態;而大學期間,代際關聯特別低甚至到沒有;轉眼到研究生階段,代際間的關聯又變強了起來。這個U型的結構就意味著,底層的流動性在慢慢降低,頂層的也是,而大學本科這個階段則充滿著很多未知數,所以大學可能還是一個社會公平化機器。n

拿到學歷之後,好像感覺越來越沒用了?

不光中國這大學擴招幾年,全世界都有種自己本科文憑縮水了的感覺(看知乎感覺尤其如此)。所謂「教育是一種相對產品(positional good)」,水漲船高;而支持這一點的有兩個勞動力市場理論。首先,人力資本論(hunman capital)說企業都想找通過最省的方式找到最有效率的員工,而教育水平就是反映一個人有效率程度的指標。有沒有效率也是相對的,那麼作為指標之一的教育就也成了相對產品了。另外,排隊理論(queueing)說找工作是一個雙向排隊選擇的過程,工作自己本身會有一個根據技術難度和需要訓練的程度得出來的排名,而員工也根據其可見的特徵對應排名,然後最頂尖的員工被安排給了最頂尖的工作,然後依次向下排列。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是員工彰顯自己能力的一個特徵,如果大家都本科畢業,那麼其區別性就降低了,於是有人就會去尋求更高的學歷,然後競爭加劇循環,於是就水漲船高了。但,也有說法覺得教育本身沒必要成為一種相對產品,如果每個工作有很明確的對教育水平的要求的話,那隻需要達標就可以了,大家都不必爭。學者們也發現,在那些學歷與工作對口率比較高的國家,或者說有明確的學歷要求的國家,教育水平的相對性就沒那麼強,因為大家都能根據需要的工作找到需要的受教育水平,然後達標即可,不需要和他人競爭。n

為什麼教育相對性強不是一件什麼好事呢?因為可能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如果大家都在追求高學歷,到最後卻只需要去工廠工作或者殺豬,這麼多年的教育豈不是根本無處施展,白白浪費了大好青春?但是,這真的是浪費嗎?有些研究外部性的學者發現,教育的力量需要時間來充分發揮。雖然有些有較高學歷的人才進入了一般的單位工作,但人們發現這些單位里其他人的工作效率都相應提高了,單位關係也比之前和諧。這些並不計入到實際效率中的東西可能也是教育的副產品,所以這麼多年教育是否真的都是浪費呢?n

小雨劃重點:

  1. 大學是個多功能機構,其作用比一般想像的要複雜很多。
  2. 就算是大學,家庭背景的影響還是很重要,不過如果真的上了大學,說不定能出現人生轉折,所以還是好好讀書吧。
  3. 目前來看,國內的教育還是會繼續水漲船高的。想要改變?那得糾正整個勞動力市場的觀念。

相關文獻:

[1]Stevens, Mitchell L, Elizabeth A Armstrong, and Richard Arum. 2008. "Sieve, Incubator, Temple, Hub: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dvances in the Soc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Annual Review Sociology 34:127-51.

[2]Alon, Sigal. 2009. 「The Evolution of Class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on, Exclusion, and Adapt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4: 731-755.

[3]Tam, Tony and Jin Jiang. 2014. 「The Ma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 How Do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Depend on Competi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9: 807-816.

[4]Alon, Sigal. 2014. 「Continuing to Build a Theory of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laims,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9: 817-824.

[5]Torche, Florencia. 2011. 「Is a College Degree Still the Great Equalizer?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cross Levels of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7(3): 763-807.

[6]Shavit, Yossi and Hyunjoon Park. 2016.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Education as a positional good.」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3: 1-3.

[7]Di Stasio, Valentina, Thijs Bol, and Herman G. Van de Werfhorst. 2016. 「What makes education positional? Institutions, overeduc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jobs」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3: 53-63.

[8]Bills, David B. 2016. 「Congested Credentials: The Material and Positional Economies of Schooling.」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3: 65-70.

[9]DiPrete, Thomas A., Thijs Bol, Christina Ciocca Eller, and Herman G. van de Werfhorst. (forthcoming) 「School-to-Work Link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Fr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推薦閱讀:

變形計真的有用嗎?Gautam's JMP (2013)
回到平凡的生活,快樂才能常駐於心
平等與偏倚之間 | 城與邦

TAG:社会阶层 | 大学 | 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