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咖啡的故事:蘇門答臘
前言:
今天,我們來做另類科普,用故事來科普。
這也是我們專欄首次嘗試用故事科普咖啡。
故事開始:
說起飛碟,你大腦里首先出現的畫面是不是這樣的?
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飛碟卻是它
nn因為它像阿拉比卡咖啡平豆的側面。
nn這是2016年的科幻大片《降臨》
nn電影《降臨》里有個場景,女主角語言學家露易絲·班克斯對軍方上校韋伯講了一個故事:
18世紀庫克船長抵達了澳大利亞,問土著人那個跳來跳去到處都是的動物是什麼,得到的答案是「kangaroo」,於是英文里袋鼠一詞由此而來。
然而庫克不知道,這個詞其實是土語里的「你說啥」。上校離開之後,男主鷹眼說,好故事。女主說:「是假的,但是有效。」
nn
咖啡界也有類似的橋段。
nn1942年2月14日那天,日軍出動 320架飛機在蘇門答臘的油田區巴鄰旁空降。
不到一個月,荷蘭總督投降。
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障日那天,日軍佔領印尼。
日軍佔領蘇門答臘後直到1945年天皇宣布投降,基本上沒遇到大規模攻擊,日子過得很悠哉。
nn有一天,一日本兵在蘇門答臘咖啡館喝咖啡,感覺不錯,就問老闆:這是啥?
nn老闆以為在問他:你哪兒人?
就說:曼代寧族(Mandailing)。
nn
其實這是人類共同的現象,人們總會以為別人最先關注的是自己,所以習慣於自我表述。
大概因為這個,他自然認為自己比咖啡更加值得關注。
印度尼西亞大大小小有17508個島嶼組成,300多個民族,各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特點,所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身份認同。
蘇門答臘先後被英國、荷蘭殖民,所以老闆對日軍的到來也並沒有什麼激烈的反應。
nn話說這個咖啡還是給日本兵留下很深的印象。
nn戰後,日本兵活著回到了日本,回想起在蘇門答臘喝的咖啡,依稀記得名字好像叫「曼特寧(Mandheling)」
於是打電話給一個叫Pwani的棉蘭人,讓他代購一批「曼特寧咖啡」。
nn
問題來了,這個以訛傳訛的「曼特寧咖啡」到底是什麼?
Pwani先生很可能腦袋裡面就開始快速分析——
nn印尼最早的咖啡豆是1696年,當時荷蘭駐印度Malabar的總督將一批咖啡苗送給荷蘭駐巴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的總督,這是印尼首次種植咖啡。
不過,第一批咖啡苗被洪水沖毀。
1699年,巴達維亞再次接受饋贈。
這一次,咖啡苗順利成活下來,並在1701年迎來第一次收穫,開啟了印尼的咖啡之旅。
當時在歐洲,咖啡在上層社會裡已經非常流行。
1711年印尼咖啡就開始供應歐洲市場,當時,印尼是非洲及阿拉伯之外,第一個大規模種植咖啡的國家。
nn
荷蘭人是「海上馬車夫」,希望很快把咖啡豆運往歐洲。
於是1718年,荷蘭人又把爪哇島的咖啡移植到蘇門答臘島西側曼代寧高地,因為靠近印度洋,運回荷蘭能節省好幾天的航程。
以前咖啡農稱這裡產的咖啡為爪哇曼代寧咖啡。
不過這裡的氣候並不適合鐵皮卡種咖啡的種植生長,反而更適合低海拔的羅布斯塔,所以爪哇曼代寧移植到了蘇北省的多巴湖山區(林東),蘇北省主要種咖啡的是曼代寧族人和巴塔克族。後來吧,發現蘇北省北邊的亞齊特區更涼爽。
所以1924年又往北移至亞齊塔瓦湖地區(蓋優山Gayo Mountain),主要由蓋優族人種植。
nn想到這裡,Pwani先生大致有了個頭緒
蘇門答臘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大多就在多巴湖和塔瓦湖地區,於是從多巴湖地區弄了15噸豆子就發到了日本,結果反響特好。
Pwani先生註冊了一家公司Pwani Coffee Company,一度專賣多巴湖地區的曼特寧。
但因瑕疵豆比較多,日本人經過四次手選,剔除瑕疵豆,品質更加純粹,這樣的咖啡就是黃金曼特寧(Gold Mandheling)。nn
不過日本人辛辛苦苦創建的這個品牌,沒想到讓Pwani的公司搶先註冊了,日本人吃了個大虧。
nn關於曼特寧以訛傳訛的故事大致如此,不過蘇門答臘的咖啡故事卻不止這些。
nn
比如
蘇門答臘半水洗處理方式,亦稱濕刨法
這個處理法獨具特色。
咖啡去掉果皮、肉,去掉膠質,在保留內果皮的時候拿去乾燥,但並非完全乾燥到10%-12%的水分含量,而是部分乾燥後就去掉內果皮。此時生豆的含水量很高,咖啡體積很大顆,顏色偏白。體積大顆的生豆再進入乾燥,顏色逐漸轉為深藍綠色。
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多少帶點綠,曼特寧的綠非常具有辨識度。
nn說到蘇門答臘,還有一坨屎,實在不想說。
小Tips:
蘇門答臘有兩個收穫期,主收穫期大約出現在9月到10月,第二收穫期在5月到6月。
去蘇門答臘旅遊的如果是這兩個日期可以去參觀莊園呦~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不支持私自轉載。
請尊重我們的成果。
推薦閱讀:
※如何品嘗精品咖啡的苦味?手沖時如何控制不需要的苦?
※如何看待用其它食材來形容咖啡的風味?
※什麼樣的咖啡不苦?
※咖啡愛好者,以及咖啡師如何在日常的交流中,委婉的透露自己喝過頂級的瑰夏咖啡?
※咖啡渣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