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 | 我之所以選擇大城市的生活,其實是因為……

我度過人生低谷的方式,是找一個氣勢十足的大城市,做愉快的消費主義「受害者」。

日上三竿的時候從酒店白白軟軟的大床上爬起來,回想昨天沒有錯過Deadline,今天不用追趕KPI,於是心滿意足打開電視在BBC和CNN之間自由切換。收拾妥當可以出門,恰好是吃一頓Brunch的時間。打開Yelp,找到附近評分最高的一家殺過去。順路買一份當地八卦雜誌,全憑圖片講故事的那一種。點一份煙熏salmon bagel,然後搜索最近的藝術展覽……

硬漢海明威,對巴黎推崇備至,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有樣學樣,你也該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市,藉此度過漫長人生中那些凄風苦雨的時刻。

這座城市遠在千里之外,卻十分契合你的脾性:

失戀了,去沒有前任的那裡消解眼淚;

工作量可怖,忙完去那裡賦閑一周;

沒事兒干,就去那裡喝一杯啤酒吹風……

那裡是你的安全區,永遠允許你直面靈魂和生活本身。

沒錯,比起那些宏偉的山河湖海帶來的視覺震撼,我倒覺得,煙火氣息十足的城市本身,更能讓人找回對生活的掌控力。與其急切地用自然滌盪所謂「靈魂」,不如用城市去洞悉人性與慾望來得更具衝擊力。人類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景觀,巨型城市則給我們一個切口,讓我們一窺偉大本身。

巴黎,「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呆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隨著你」。巴士底獄的起義仍余迴音,花神咖啡館裡曾有海明威、畢加索、高更暢飲。如果你呆得足夠長,你就能學會那句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活,這是巴黎特有的豁達與洒脫。

紐約,電影一切勢力的秘密基地。從時代廣場到洛克菲勒大廈,你熟悉又不熟悉。至於布魯克林或者第五大道,每一步都有故事。

東京,它盛大卻又克制。它精緻到了骨子裡,卻也在櫻花季來到的時候洋洋洒洒。

倫敦,貝克街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是你逃避現實一劑良藥。雙層巴士和熊皮高帽的皇家衛兵總能逗笑你,而西區一場歌劇魅影,卻可以讓你痛快哭出來。

這些城市統統可以一去再去,可以成為屬於你的那一座城。

呆多久都沒問題,它值得。

諸如著名導演伍迪艾倫,就是城市愛好者的各中翹楚。他一生摯愛各種各樣的城市,把電影當情書,拍了一部又一部。從《午夜巴黎》到《午夜巴塞羅那》、從《愛在羅馬》到《曼哈頓》,有時候真懷疑他其實是用地球儀在決定下一部要拍的電影。

我相信每一個城市都有靈魂,毫不遜於自然蘊藏的震撼。只不過,它的靈魂由上千萬人一起創造,它不分晝夜璀璨閃爍,它如此豐盛且不知疲倦。尤其是那些千萬人口量級的城市,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巔峰。

撒切爾夫人傳記里,說年輕的女政治家在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關頭,往往執著於寫信跟姐姐討論自己該穿什麼裙子戴什麼項鏈和帽子。

就是這樣。

面對特別大的事兒,特別難過的坎兒的時候,比起跑去體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悲壯,現世的溫暖和瑣碎更能讓我回血。

我屈從於現實的溫暖。


推薦閱讀:

首次外出旅遊的細節問題?
今年夏天準備去朝鮮旅遊,要注意什麼?在朝鮮是不是不能給軍人拍照?允許帶相機嗎?
國內有哪些可以賞櫻的地方?
溪水心中流

TAG:旅行 | 城市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