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減負要從孩子的書包瘦身開始(上)

智庫研究員簡介

黃銘峰,通識教育戰略研究院院長,通識智庫研究員。戰略史學與應用心理學專業背景,通識教育機構創辦人,校長。資深教育規劃師、生涯規劃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測評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錢學森教育「世紀之問」的研究與探索,中外教育智庫運營模式、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青少年生涯發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劃、職業規劃等。

中國教育界一直在倡導「減負」,即減少孩子的學習負擔,讓孩子快樂學習,在遊戲狀態中學習。

可實際效果來看,只是表面上減少了課業負擔,比如小學一年級不布置回家作業、取消百分等級、「零起點」教育、一到三年級前取消統一考試等。

實際上,孩子的課業壓力並沒有減少,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指引下,家長仍然會安排孩子業餘時間補課或者學習很多課外的興趣班,造成「減一增二」的現象,孩子的課業壓力總體上還是比國外同齡階段的學生學得多,甚至連孩子正常的娛樂休息時間也被全部佔滿,基本上沒有多少屬於自己的休閑時間。

雖然不少學校也一直在講「減負」的問題,但由於受到升學和學校績效考核壓力的影響,從推動的內在動力來講也不是非常積極。

所以,日常學習孩子的書包里除了各種主課書籍和課外輔導書之外,各種輔課如科學、美術、手工、品德等各類書籍也是一應俱全的。

由於學校課程經常調換,孩子為了避免上課沒帶書本被老師訓斥,只能每天把所有的課本都帶上,這樣就使得書包分量超重,久而久之造成孩子駝背和塌肩現象,嚴重的會影響脊柱和神經發育不良,影響孩子今後的身體健康發育。

所以,一個良好的教育除了傳授知識之外,同樣也要重視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如果一個孩子長期承擔超過其身體承受能力的重量,就不能達到正常的身長高度,身體上的壓力有一部分也會向精神和情緒上轉化,造成心理疲勞、厭學、注意力不集中、煩躁焦慮的情況,影響到學習的效率。

簡單形象地說,孩子的書包就相當於成人的「責任壓力包」,當這個「責任壓力包」的負擔越來越重,並逐漸超越了人的承受能力的話,人是會被逐步壓垮的。

而「減一增二」的所謂學習減負,減少的只是表面的課業,但隱性的課業壓力仍然存在。

這其實相當於在公司上班時工作量不大,而很多工作量要利用8小時以外的個人時間去完成,甚至日復一日,看不到止境,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休閑娛樂時間。

不斷增加的生理壓力和心理壓力兩者相加,自然會產生心理逃避和心理阻抗的傾向,成人會採用拒絕工作、辭職跳槽、換崗、消極偷懶、心理倦怠、工作無激情等方式緩解這種壓力。

同理,這也是孩子之所以產生心理疲勞、厭學、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煩躁焦慮等問題的生理與心理雙重影響的問題根源。

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主要是從生理(包括基因進化論)和心理(包括文化價值觀)兩個層面所引申出的各種特殊的、個性化的、疊加化的影響孩子學業發展狀況的學習問題。

所有複雜的學習問題,都源自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具體闡釋。

那麼,我們首先從心理層面分析孩子是否能通過課業「減負」來達到快樂教育、遊戲學習的目的呢?

通識智庫認為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現實情況10-20年內看不到希望,此路不通。

因為,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出於教育公平的原則,打通社會底層向上層流通的目的,高考仍然是中國進行人才選拔不是很合理,但又是最不壞的方式。

所謂的最不壞就是沒有比這個方式更好的方式,這種通過統一的教育考試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在可預見到的將來仍然是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主流教育方式。

國家的教育政策,決定了教育環境。

除非極少數的在家教育模式可以脫離中國的應試教育大環境之外,中國所有的學子都要在這大環境下完成進入社會前的教育準備工作。

那麼,理性地去看待這個問題並以此作為邏輯反推,既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試參加國家人才選拔,分數(知識)和素質(修養)就是衡量人才質量和級別的核心標準,分數是硬指標,素質是軟指標。

在一切以分數(知識)為導向的教育大環境下,如果不同的學生在分數(知識)的大前提一樣的情況下,每個人自身的素質(修養)就是新的衡量評估標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家長如此熱衷於分數和課外學習的原因。

所以,為了達成較高的學業發展目標,在大多數學生智力相當的情況下,唯一可以努力的是靠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來減少知識學習失誤的概率,同時擁有較高的自我素質,從而增加被更高一個社會理想層級選拔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通過改變孩子心理(文化價值觀)狀態,從而改善學習積極性的方式至少在現今的社會大環境下,似乎沒有相應的生存空間和土壤。

如果說要做出明顯的改變,只能從營造孩子心理上的小環境,靠著一種正面積極的價值觀建設,去面對日益增長的競爭壓力環境。

所謂「人無法改變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內心」,通過改變內在的認知而改變對事物的看法。

當然,人是環境的產物,人再怎麼努力終究要受到大環境的影響。

人如果要做到不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決策、獨立實踐、獨立糾錯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靠頑強的意志力和信念去支撐自己的選擇,需要精神層面的「心之力」作為內心的指引。

這種「心之力」是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對一個涉世未深、缺乏人生閱歷的孩子,對於很多教育意識未必充分的家長來說未免有些要求過高,但這是中國教育培養精英少年的必經之路,是一個很大的素質教育問題,同時也是最複雜、最艱難、最難落到實處、見效最慢、見效後最持久的教育實踐。

至於如何開展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以後會專門寫一篇有關的智庫論述文章,在本文中將不展開討論。

假設心理教育在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下缺乏生長的土壤,如果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短期內能明顯看出學習效果的方法呢?

很顯然,我們要在學生的生理層面去探究一下可行性的方案。

這個方案要具備操作簡便、容易推廣、成本低、見效快、結果可量化的特點。

更為理想的是,此方案還可以間接去影響家庭、社會、國家的教育政策、節約有限寶貴的教育資金、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等,能充分體現出「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

通識智庫給出的答案是:短期內減輕孩子書包重量的一半以上,中期內延緩孩子書包重量增加的速度,長期內孩子書包重量逐步減輕直至取消書包。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想法,社會上宣傳這個理念已經很多年了,基本上人人都這麼想的。

通識智庫只是想提出一個觀點:為什麼給孩子書包減負的說法提了那麼多年,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孩子們的書包為什麼仍然一年比一年重?

社會公眾可能只看到孩子書包在不斷加重的事實,但並沒有發現孩子的書包為什麼在不斷加重,而且一定會繼續加重下去的背後的原因。

無論我們如何呼籲,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孩子的書包重量會增長很快,需要增加一個拉杆箱才能放下所有的課本和學慣用品。

所以,並不是社會公眾不知道要給孩子的書包減負的道理,大家都一直公認應該減,必須減。

但問題的關鍵點是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情況下,如何減?減多少合適?不能為減而減,減之前要做哪些準備?減完後會有社會負面影響?等等需要思考商榷的問題。

在社會大環境不改變的情況下,通識智庫只探討如何從孩子的生理層面進行減負的問題,具體到是如何減書包重量的細節問題。

因為這是最直接的、最直觀的、符合具體可操作性方案的特點。

生理上的壓力減輕了,對於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減少會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這和成人減少工作量,自然而然會減少心理上的壓力,緩解焦慮緊張情緒是類似的。(未完待續)

更多智庫思想請關注微信訂閱號:tongshi_zhiku(通識智庫)

推薦閱讀:

校園欺凌的本質,是人性暴力的映射
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讀書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
莫言:感到自己跟一頭豬、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
徹悟 道德經 第8章 合道,謂之善

TAG:智库 | 儿童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