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前提是你得有一塊能吸碎片的磁鐵

前幾天在網上討論如何讀書。

有人說碎片化閱讀很好,可以利用碎片的時間看看微信文章,增長知識;

也有人說就要定好計劃,一本一本完整讀下來,這樣才有條理。

這個問題,貧道有一個小時候的故事。

  • 貧道小時候喜歡自己做玩具,而且不喜歡買現成的玩具,什麼軍艦、飛機、賽車,都是自己手工DIY出來的。
  • 11歲那年,想做一艘軍艦,缺一個小鐵片,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於是想了一個辦法,找了一塊磁鐵,用繩子系著它,出去玩的時候,在身後拖著走,希望能吸上一些什麼東西。
  • 一來想碰上合適的鐵片,二來也只當好玩,所以一路上故意不看它。等回到家,拎到眼前一看,大吃一驚。

  • 因為那塊磁鐵已經膨脹了好幾倍,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刺蝟!上面螺絲、螺母、鐵絲、鐵片、彈簧甚至鋼珠,七七八八,無所不有,都是這一路上吸附上來的。

  • 我把這些東西清下來,不但找到了一塊合適的鐵片,別的七七八八的東西還充當了很多做玩具的材料。

這件事啟示了11歲的我,因為我發現,迅速找到這麼多玩具材料(現在看當然是廢品),前提是有一個強有力的內核。

後來又發現:先凝聚一個內核,再慢慢吸引周邊的物質,最後形成一坨巨大的東西,上到星雲恆星,下到細胞原子,似乎都遵從這樣一個規律。解放前的根據地,也同樣遵從這樣一個規律。

自然界中,就幾乎沒有一種生命體,它身體的各部分物質是均勻分布的。

而且這坨巨大的東西,一般都是越往裡越密實,越往外越稀疏。是分了明顯的層次的,例如我們的地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卻佔地球的16.2%。而外面的大氣層,體積遠遠大於地核,質量卻連地球的億分之一都不到。

死的知識,死的物體,都是類似中藥鋪、圖書館似的柵格化的簡單陣列。甲乙丙丁,ABCD,只便於滿足普遍的用戶機械檢索,而對於個體分不清主次。

活的知識,活的生命,都是類似星球、原子、根據地似的非均勻坨狀聚集。它一般都有一個質量密集的內核,有一層相對疏鬆的中間層,還有一層發散的不穩定的外表。

讀書,或者知識體系的建立,也是一樣。在閱讀之前,最好先花一定的精力,精心培養起一個強有力的內核。然而再開始閱讀其他的書,這樣會事半功倍。

這個內核,一般可以是一部經典,而且一定是自己感興趣的經典。在一定的時間內抓住一本書,將它通讀、熟讀、精讀,試圖搞清楚裡面所有的細節;限於條件,搞不清楚的,也要知道問題在哪裡。因為你對它感興趣,所以就不會厭倦,不會感到為讀書而讀書。

它可以是《論語》、《史記》,或先秦兩漢典籍中的任何一部。也可以是四大名著這樣膾炙人口的著作。或者是一部著名的西方經典。總之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自己絕對感興趣。

第二:除了自己之外,要有足夠多的聰明人研究過這部書。

有時候,書本身已經不是目的,看這些聰明人怎麼讀書才是目的。

當然,像《AutoCAD實用教程》、《網頁設計基礎與培訓》、《格力空調使用說明書》這樣講技術的是不合適的。

我們開始研讀這部書,要熟悉它的文字,熟悉它講的故事,熟悉它的作者、它的時代,熟悉後人對這部書作出的各種各樣的解釋。

閱讀這些解釋,等於和這些聰明人在同一個話題里對話。了解他們是怎樣看待這部經典的。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不知道。

當這些知識完全被我們吃透,一顆磁力強勁的內核就形成了!因為既然是經典,那就一定不像空調使用說明書,而是和人類的其他核心知識緊密地聯繫著的。這是成為經典的必要條件!

它周身散射著無形的磁力線,只要把它放在滿是知識的大街上,就會為你吸附各種各樣的知識。

如果我們永遠散漫的讀下去,永遠沒有一個內核,那麼這個知識體系是缺乏力量維繫的。

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只要閱讀,就可以經常發現:

  • 誒,這不是我看的那本書里的啥啥啥嗎?

你會看到與這部書相關的、相似的、相反的各種知識。相關的用來延伸,相似的用來印證,相反的用來思辨。每延伸、印證、思辨一次,你對兩方面的知識都加深了一層思考。

在這部書的範圍內,別人不可能忽悠到你,因為你是最棒的;而且,別人很難在別的領域忽悠你。因為天下的書都是相似的,懂得其中一部的道理,往往可以連類而及。

有人說貧道喜歡看書,也看了一些書。其實貧道所熟的,只有一部《西遊記》而已。這部書在古代,連四庫全書都進不去,就是一個網路小說似的東西。

除此之外,貧道還熟悉一部書: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這部書貧道是拿來當工具使用的,裡面所有的字及字的解釋,貧道都背過。

貧道可以說,對《西遊記》所有的細節,有非常的自信。

如何善用這種自信?講講西遊故事固然可以,但有點浪費。基於對《西遊記》的自信和精熟,可以用此為內核,把這個範圍慢慢擴大。比如:

  • 孫悟空之於哪吒—哪吒之於毗沙門天王—毗沙門天王之於敦煌壁畫—敦煌壁畫之於敦煌學——敦煌學之於中外交通史——中外交通史之於玄奘法師
  • 孫悟空之於石盤陀—石盤陀之於敦煌學——敦煌學之於中外交通史——中外交通史之於女兒國的進貢——女兒國之於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之於社會學
  • 花果山仙石和創世紀神話——創世紀神話與女媧——女媧與《封神演義》——女媧與驪山老母——女媧與世界各民族創世紀神話
  • 太上老君之於老子——老子之於早期道教——早期道教之於張天師——張天師之於天師道——天師道之於上清派——上清派之於法術修鍊——唐宋之後的道教法術
  • 《西遊記》與民間宗教——民間宗教的發展史——太平天國與義和團——現代民間秘密社會——正統宗教、邪教與現實社會的關係
  • 玉皇大帝之於昊天上帝——昊天上帝之於天帝——天帝之於漢代的「天」和太一——漢代的「天」之於禘祭——禘祭之於商代祭祀——商代祭祀與《詩經·商頌》——商代祭祀與《左傳》的回憶——《詩經》與《左傳》、《尚書》的關係——《封神演義》與商代祭祀(又轉回來了)
  • 車遲國虎力大仙是怎麼求雨的——道教雷法是怎麼求雨的——漢代董仲舒是怎麼求雨的——求雨為什麼儒家也求道家也求——董仲舒儒學到底講了些什麼——《西遊記雜劇》里唐僧為什麼也會求雨——《太平廣記》里僧一行也會求雨——求雨法術是否佛教密宗也會——密宗到底在中國發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西遊記》是否受了密宗的影響(又轉回來了)

循著每一個分支,我們都可以走得很遠,玩得很爽。可以帶出許許多多我們不曾見的書,不曾聽過的知識。而它的起點,無非是一本耍猴的故事而已。

這是豎著玩,還可以橫著玩:

  • 《西遊記》與吳承恩有無關係——吳承恩和李春芳有無關係——李春芳與明代政局——明代政局與明代道教明代文學的關係
  • 《西遊記》和丘處機有無關係——丘處機與全真道——全真道與內丹修鍊——內丹修鍊在明代的影響
  • 《西遊記》和心學有無關係——心猿和心學——心學和王陽明——王陽明在明代的影響——清代人是怎樣看待心學的——心學在今天的社會有什麼價值
  • 《西遊記》的詩文到底怎麼樣——《西遊記》這位作者看過哪些書
  • 唐僧與玄奘法師——玄奘法師與慈恩寺——慈恩寺與高適岑參杜甫的題詠——(這個箭頭就射到詩歌文學那邊去了)
  • 唐僧與玄奘法師——玄奘法師與慈恩寺——慈恩寺與長安城——長安城與《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與辛德勇的長安城研究——長安城研究與唐代政治——唐代政治與玄奘法師歸國後的活動——高宗與武后朝政治鬥爭(這個箭頭就射到唐史那邊去了)

橫著豎著都玩一遍之後,就可以慢慢把縱橫交叉的地方焊上:

  • 《西遊記》里有民間宗教——道教最初也是產生於民間信仰——二者有無相似之處——民間信仰在傳統文化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 董仲舒的儒學到底講了什麼——「天」在董仲舒儒學中的地位——「天」與玉皇大帝
  • 唐代的政治鬥爭——政治鬥爭與佛教和道教。

交叉編織加電焊,知識就牢牢地被附著在這張大網上了。大網一層包一層,並且有了知識的填充,層層大網逐漸變成了一種海綿式的多孔結構。

而且,這張網是開放式的,永遠不會被一個界限所限制。隨著這張網的擴大,留出的接頭和空白節點越來越多,網眼也越來越密。

這個時候,裡面是一顆內核,外面是一層網狀的海綿體,就可以開始碎片閱讀了!這些隨手獲得的碎片,會牢牢粘在網眼上,而且在磁力線有條不紊的指揮下,排列成清晰的順序。

再往後,居於深層的網眼,逐漸被更多沉澱下來的知識填實,海綿體逐漸變成了密集組織;居於表層的網眼,繼續捕捉、繼續填實、繼續沉澱、繼續生成新的網眼……

理論上說,只要人的壽命夠用,這是一個可以擴張到無窮的結構!

碎片化閱讀得來的知識,絕大多數都會填充到網眼,這就是碎片化閱讀的最合理的去處!否則的話,那只是一個垃圾堆。

第一個核的初步創建,大概需要半年,後期維護大概需要三四年,而它的使用期限,卻是一生。

其實,當初步創建完成後,碎片化閱讀就可以隨之進行了。吸來的東西,可以沉積到核上,也可以放在外圍。

然而任何內核的磁力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感到磁力不夠,當然沒有關係,就在這張網上找一個知識聚集多的地方,重新製造一個新核出來。

對於《西遊記》這個原始的核而言,下一個核,可以是民俗學,可以是宗教學,可以是明代文學……

不要害怕第二個核會很費勁,有了第一個核的建立經驗,第二個核的創建時間起碼會縮短一半。依次第三個、第四個會繼續縮短。

人有兩種生活,一種是現實中的生活,一種是知識中的生活。

擁有一個核,知識的生活會很開心;擁有五個核,足以成為有所建樹的專家;擁有十個核……

如果大家有時間,不妨看看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那是一坨碩大無比的海綿體,以及不下二三十顆強勁無比的核。

黃侃先生所謂的「扎硬寨,打死仗」,同樣類似這樣的道理。八部書外皆狗屁,就是八核CPU。

有人問:那你為啥不一上來就研究商代的祭祀呢?為啥不一上來就研究社會學呢?

還有人質疑我:你解讀《西遊記》(或《封神演義》),當然應該完全從原著出發,扯那麼多外面的幹什麼?有助於我們了解劇情嗎?

答案是:前者比起《西遊記》來,是高高飄在天上的,和現實比較脫節。除非從小有接觸或很有緣分,否則人性很難對這些抽象的東西發生濃厚的興趣。後者給自己限死一個範圍,那就給自己找了一個天花板,是永難有突破的。

除非是對「純學術」感興趣,那麼切入點最好是既能夠到天又能夠到地。

我們要種的,應該是一棵上通天下接地的通天樹,而不是空中無根的飄蓬,或者趴在岩石上永遠長不高的苔蘚。《西遊記》的法術變化畢竟只是小說家言,而從中體現的今天社會仍然存在的問題:宗教問題、民眾結社、民間文化……卻是更應該拿出精力關注。

有些文史專業的學生,畢業論文寫完後都還給老師了。這些不乏有意思的內容,比如「三禮之學在某某朝代的重構」的,「某朝代目錄學成就」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很被動地找了個題目,導師能指導的,寫完之後畢業,並沒有化作自己日用所需的知識。

也有寫誰是西遊第一妖,如來都拿他沒辦法的,也有寫西遊記驚天秘密,觀音菩薩竟然和誰誰誰有曖昧的。這些看過一樂,點擊化為流量之後,也沒有化為日用所需的養分。

求知,在於對知識的興趣;在於毫無利益關涉的好玩;在於對未知世界的本能和衝動。

許多人都知道《浮士德》有這樣一句名言:

  • 理論是灰色的,
  • 而生命之樹長青。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是魔鬼靡非斯托說的。而靡非斯托的上一段是教一個希望求知的學生學習各種知識,起初這個學生聽了神學法學文字邏輯,都昏昏沉沉;最後魔鬼要教他學醫,說學了醫學之後就可以在姑娘身上隨意亂摸:

  • 滿不在乎地捏一捏纖腰,

  • 瞅一瞅她褲帶是否緊扎。

學生聽到這裡,才大喜過望。

求取知識源於生命的衝動!如果沒有這種衝動,不如去吃吃喝喝,以及直接去摸姑娘的褲帶吧。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 名字就叫「李天飛」(litianfei99)。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pemgxYlc3RUNqTjFyU29POTIyW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碎片時代,做哪些事情/有哪些方法可以恢復/提高注意力(包括專註性和持久性)?

TAG:阅读 | 读书方法 | 碎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