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孤魂,千古的英靈:埃及法老阿肯那頓的一生
首先看一下阿肯那頓。
據《太陽之子與亡靈迫害》這本書講:
這位法老是一位臉色蒼白、身體虛弱的年輕人。他的頭顱相對於其身體來說有點大,眼帘過於下垂,雙眼好像有些迷濛並充滿幻想,體型過於儒雅。
他好像是個寧靜、好學的男孩,喜歡讓思緒漂游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之間,熱衷於尋找其身體條件不能承受的幸福。
意志堅定,有著極強的個性,喜歡真實甚於造作。
阿肯那頓的先祖
阿肯那頓生活於古埃及文明的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是古埃及新王國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所處的時間大致是前16世紀至前13世紀(約前1575年-約前1308年)。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該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這一時期埃及不斷對外用兵,使得埃及的版圖擴大一倍,因此這一時期又稱為埃及帝國時期。
埃及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第一次將西亞北非諸文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個王朝,還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宗教改革,還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女帝王。
阿肯那頓的母系血脈
阿肯那頓的祖母是一位來自敘利亞北部的一個城邦國家——米坦尼的公主。由此,埃及宮廷滲入了外國血液,它的結果是埃及王室的政治性質受到極大影響,導致了一系列很激進的社會變革。
這裡要說明一下,古埃及法老皇室經常可以看見兄妹或姐弟之間通婚的,是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以及大權不易旁落。
阿肯那頓的母親,是一位敘利亞的一個王子與埃及貴族女兒結合的後代。
古埃及當時的宗教情況
當時埃及是一個多神教國家,神也是有等級的,而首都孟菲斯的守護神——阿蒙神為國家的最高神。阿蒙神祭司是權勢最大的祭司。
因為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強盛,法老也會大量給祭司賞賜,阿蒙神祭司的勢力空前龐大。
當時阿蒙神的祭司們由於貪財變得十分腐敗,臭名昭著。
古埃及人一向是輕鬆樂觀、心情開朗的民族,此時由於圖特摩斯三世的餘蔭,埃及人過著富足自在的生活,要脫離早期歷史那種古老、僵化、死板的生活傳統了。
而阿蒙神的祭司堅持要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古老的樊籠中。當法老及其官員想要以新的華麗時尚來愉悅自己時,阿蒙神的祭司否定法老,並提出了分享部分皇家財富的要求。
為了對抗阿蒙神祭司團體,阿肯那頓的父親拉出了阿頓神的旗幟。當法老遠征時,記載是這樣的「在阿蒙-阿頓神幫助下殺死了所有敵人。」
由於父親身體不好,由皇后攝政。此時,主要來自提耶皇后的影像,拉神和阿頓神信仰開始走向前台,藝術觀也有很大改變。
阿蒙諾菲斯三世(阿肯那頓的父親)曾被埃及人稱為「最偉大的法老」,除了圖特摩斯三世,埃及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貴族們富可敵國。
阿肯那頓的妻子:埃及歷史上名聲僅次於埃及豔后的女性
阿肯那頓是阿蒙諾菲斯三世唯一的兒子,也是老來得子,因為身體不好,他要親眼看著兒子結婚,於是,時年12歲的阿肯那頓與10歲的埃及貴族女子納芙媞媞結婚了,這位女性即將成為埃及歷史上名聲僅次於埃及豔后的女性。
納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370年-1330年)是埃及法老阿肯納頓的王后。納芙蒂蒂是埃及史上最重要的王后之一,傳說她不但擁有令人驚艷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歷史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1912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納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她也隨即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封面女郎,並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古埃及語「納芙蒂蒂」的含義是:迎面而來的美人。(或譯作:美人已然來臨)
在後宮長大的她,嫁給法老王,曾經輔助夫君發動史無前例的改革。在祭司們權勢日漸增大,威脅皇權之時,他們自創太陽教,尊崇太陽神阿頓,並自稱男女大祭司,決心削弱大祭司的權利,為了積蓄革命的力量,他們自稱奉太陽神的神寓而廢棄古都底比斯,遷都阿瑪納,並引得民眾紛紛跟隨。
在新都城阿瑪納,她與夫君平起平坐,不僅僅作為他的王后,更是作為與他對等的統治者,共同攝政。
有人認為她甚至更勝於阿肯那頓,因為她有處死敵人權利,而這項的刑罰自古都是由法老的權利。
在大約公元前1336年的時候,她突然從歷史上銷聲匿跡-當時她約莫30歲。
納芙蒂蒂是埃及有史以來在寺廟裡與紀念碑上出現次數最多的皇后,堪稱空前絕後。
古埃及人的宗教觀念
古埃及宗教中的神,人性太重而神性不足。首先埃及人認為,神會衰老,而且還因此退位,並把神權傳給兒子。這一點常被有些法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第二,在古埃及觀念里,人和神相互依賴,神需要人奉獻;人需要神賜福保佑。神無處不再,就生活在人間。
古埃及還在多神崇拜階段,有一個主神,之下還有大小不一的神靈。
古埃及社會宗教信仰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古埃及人認為,大家都信奉同一個神,這個神會照顧不過來。
阿肯那頓的宗教改革內容
阿肯那頓時代,人們相信,神是地球上的一個萬能的造物,有某種形式。但阿肯那頓宣稱,神是一種瀰漫於時間和空間之中的無形能量,一種智慧的細菌或愛的能量。
阿肯那頓宣稱,阿頓神要埃及民眾不要從混亂的戰場、從敬神的香火煙霧中尋找神,而要從鮮花綠樹之中,從飛翔的天鵝、從遨遊的與群眾去感悟神。
之前的阿蒙神的形象。阿蒙神喜歡戰爭,在法老棒擊敵人的頭顱或割其喉嚨時,會很高興提供幫助,存在於自然災害中,在不如意的事情上。
阿肯那頓不允許人們給阿頓神塑造具體形象,認為真正的神是無形的。
在阿肯那頓之前,沒有人接受過無形的神。
這個新宗教的教義中,太陽摧毀的特質從未被提及,阿頓神充滿了「愛的魅力」,一首讚美詩中說:「您的光輝普照在廣袤的大地上,您用您的愛使人們睜不開雙眼。」
此時的外部社會:赫梯人的崛起
公元前十五世紀末至公元前十三世紀中葉赫梯歷史上的新王國時期,是赫梯王國最強盛的時期,赫梯人摧毀了由胡里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一度控制了小亞細亞東部和敘利亞,並和強大的古埃及王國發生了衝突。
此時的阿肯那頓
當時法老日日對著阿頓神唱讚歌,敘利亞的王子在磨刀霍霍,對於他們,正直的神是他族神靈的征服者,嗜血的戰神,他們才是男人應該熱愛的神靈!
對於阿肯那頓的「人類唯一之神」的和平之神,對於以詩歌代替劍術、只渴望用愛去統治其不安分的屬國的年輕法老,是怎樣的蔑視。
年輕法老為理想付出的代價,就是完全喪失它對所有屬國的統治權。
四面楚歌
眾多屬國紛紛求援,然而他們看到的是:埃及漂亮的別墅、可恨;對阿頓神的讚美詩,可恨。這裡的人們嘲笑他們衣衫襤褸。
這位身材纖瘦、眼神憂鬱、腦袋傾斜、佝僂的法老,好像只關心自己內心的神靈。
因為在他眼裡,各民族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黃牛,阿頓神是慈悲的。
然而,法老的健康每況愈下,每日都在祈禱。
敵人一直進攻,埃及其他要塞相繼投降,不斷有求援信。法老想著阿頓神的讚美詩,來自敘利亞的哭泣聲混雜。聽到父親的呵斥。
此時他的心態非常驚恐,此刻的命令是,把阿蒙神的名字去除。這一行動引起民眾極大的震動,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神,每個神都有自己的祭司,顯然法老瘋了,竟然對這麼多神祗開戰。
阿頓神對於普通人來說太難以琢磨了,人們熱愛原來的神,簡單的祝福、善良的心愿、快速變化的脾氣,更容易理解。
永遠的孤魂
阿肯那頓最後眾叛親離,各類貢品收不上來,埃及的國庫很快出現虧空,建立新的都城耗資甚多,法老不知道該去哪裡籌措資金。短短几年,埃及從一個世界強國淪落到一個小氣吝嗇的窮國。
後來的人研究發現,其死亡可能就是某種形式打擊。新的祭司們帶著一個惡毒的詛咒,歷史紀錄上全都用「這個罪人」稱呼他,他成了無名無姓、神靈都無法認領的孤魂。阿赫那頓專註於宗教,無心留意國外的事務,這使得埃及在國外的影響大大減弱。很多學者認為,全盛的埃及帝國到此結束了。阿赫那頓死後,阿蒙神被重新樹立,祭司集團重掌大權,阿赫那頓的宗教改革宣告失敗。
千古的英靈
當世界充滿喧囂的時候,第一個開始宣揚和平;當臣民膨脹軍事勝利的榮耀感,他反對尚武的英雄主義;他崇尚簡單質樸、誠實坦誠、第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丈夫和父親的榜樣。阿肯那頓的倡導下,發生了埃及藝術史上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不再將法老視作神,因而製作其雕像就不用再為清規戒律限制。藝術家可以如實地描繪其相貌特徵、氣質和性格。
弗洛伊德的觀點:摩西與阿肯那頓
弗洛伊德在《摩西與一神教》中推斷,猶太教中特有的一神信仰,與第一個傳播這種信仰的、富有單命精神的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推行該信仰有關。通過對有關摩西出身的奇異故事進行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推斷摩西實際上是埃及人,他提示說,摩西是一個忠於阿肯那頓的信仰的貴族,阿肯那頓死後,他的一神信仰就遭到埃及人的堅決抵制。
由於這一看法,弗洛伊德在曾經把他尊為本民族偉人的猶太人那裡,第一次受到了冷遇。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摩西向猶太人灌輸一神信仰時,必須面對人們的強烈反抗,他認為摩西就是在一次反對他的權力的暴亂中被殺身亡的。於是,弗格伊德進一步設想,摩西被害之後,人們為這樣對待偉大領袖而悔恨,這是一種與弒親願望的先天反應有關的悔恨,他認為這是人類遺傳特性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摩西的學說後來由少數幾個忠實的信徒珍藏起來直到幾百年後才由一些偉大先知將它立為教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