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日本(之一)複雜的日本,複雜的日本人

首發於個人公眾號:隨讀隨寫。謝謝閱讀!【封面回頭再補】

李長聲《晝行燈閑話》,譯林出版社2015.8

專欄寫多了,容易「水」。李長聲先生是難得的例外。表面上看似很閑散,喝酒,會友,泡溫泉,可能就是李先生的日常生活,但絕對不是全部——自然,讀書是少不了的。之所以愛讀他的隨筆,簡單地說,一是有文采,二是有識見。只有絢麗的辭藻,而缺乏識見,那是才子型中學作文;好像有獨到的看法,但行文枯燥無味,那是教授型本科論文。《晝行燈閑話》中有一篇《桃太郎》,三千字不到,內涵卻極豐盈,像檳郎一般耐咀嚼。

「我之於日本,愛不如哈日,憎不如憤青,卻有點越來越想說它壞話了。不是對日本看法有變,而是被一些人對日本的恭維惹煩了。」旅日三十年,李先生直言,「我們也不要指望理解日本人,知道就行了。」要「知日」,李先生的隨筆集就是一個捷徑。大學時讀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順藤摸瓜讀了王道乾譯的杜拉斯,還有一時忘記作者名字的非常棒的劇作等。所謂開卷有益,《閑話》也留有很多線索供有心人作延伸閱讀。更直接的,比如《千年友好的畫皮》,戳破「中日友好」的謊言,提醒國人莫作白日夢,可謂「醒世恆言」。這樣的篇什,書中不少,時時把玩,自有收穫。

萬景路《你不知道的日本》,九州出版社2016.6

此書開篇《日本男人也風騷》,說的是東洋男子的一種新風尚——戴胸罩,以及其他女性化的舉動,比如穿緊身熱褲,比如修眉毛、塗指甲、刮腋毛,等等。可以說,萬先生此書不少篇章呈現了日本光怪陸離的一面。

這個集子融入了他旅日近三十年的觀察與思考,內中頗有出人意料的觀點,未必盡皆認同,讀後卻不無啟迪。譬如,他以日本人總結出的「水德五訓」反觀大和民族:「平時淡定、儒雅、不急不躁、不出風頭,而一旦有事卻能頃刻間聚而成勢,如磅礴之水般,或呼嘯澗中聲震穹宇,或雷霆激射吞天沃日。若說事例,日本人平時的溫文爾雅,戰時的極度瘋狂;體育比賽、商事競爭、公司做人、社會表現等等,無處無時不在展示著日本人的『水』性。」——誇張一點說,讀懂了日本人的「水」性,大概也就理解了與中華一水之隔的島國。

姜建強《大皇宮:日本天皇家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6

隨筆集有一點不好,主題不很集中,即使像李長聲先生那樣的高手,文章結集猶如珍珠串聯,但題旨分散,像我這樣的外行讀者,還是難以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要真正對異域的歷史和文化有所領會,亟需比較深入的專題閱讀。(插一句,好在李先生不久也會出版他關於日本酒的專著,那他對日本文化和精神的整體把握必然貫穿其間,令人引頸翹盼。)

不能不說,姜建強先生《大皇宮》抓住了日本歷史和文化的核心。前些天有機會在杭州採訪妹尾達彥教授,他就說,「天皇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天皇制反映的思想是日本式的,在精神上與中國的皇帝制迥異其趣。永原慶二在《20世紀日本歷史學》一書中指出,「天皇及天皇制的問題是日本史各個側面的聚焦之處,在此意義上毫無疑問是日本史研究的終極問題。」由於我的日本史知識接近於零,所以這本《大皇宮》就有了入門書的意味。「日本的天皇家,是個謎一樣的存在。」姜先生以解謎的方式娓娓講述天皇家的歷史,可圈可點之處甚多,由此或可領悟「一種伸縮有餘、張弛有度的世界文明的模式」。

「日本歷史上有三種秩序:權力的秩序,從中世到近世用武力支配日本全土;禮儀的秩序,以天皇為頂點的官位制等;宗教的秩序,即操縱寺社的勢力。//君臨於三個秩序之上的,在日本史上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足利義滿。義滿作為政治家的資質,表現為不用短兵相接,而是智慧地判斷大勢。義滿所有的行為,如果用哲學觀念加以關照的話,都是在探尋一種政治運轉的模式。//武家與公家、幕府與朝廷,這兩個異質的行為模式如何能巧妙地融為一體?如何在身為武家棟樑的同時,也不丟棄公家的超然感覺?」——從書中隨便做個摘錄。的確,日本是個謎,值得好好探究。

[日]永原慶二《20世紀日本歷史學》,王新生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

通過此書,對20世紀日本歷史學略有了解,對「一時代即有一時代之思想與學術」有進一步的體會。

久米邦武事件、南北朝正統論事件、津田左右吉筆禍事件——學術與權力的交鋒,可憐學術完敗,構成史學史上恥辱的一頁。這是面對政治強權的屈辱。另一方面,「回顧歷史,和辻哲郎的精神史、村岡典嗣的日本思想史、西田直二郎的文化史、西田集團的歷史哲學乃至宣揚『近代超克』的評論家們都被戰爭吞噬,喪失了知識的尊嚴。不少轉向派也轉變為民族主義者、國家主義者,就連因《日本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岩波書店1934)一書而大放光彩的馬克思主義者平野義太郎在戰時也轉變為『大東亞主義者』。其中,只有實證主義歷史學者未隨波逐流,從而免受迎合戰爭的屈辱,儘管不是全部學者。」這是日本歷史學家泯滅良知、鼓吹戰爭、美化侵略的一頁,「喪失了知識的尊嚴」。因體例和篇幅所限,作者只能點到為止,然而這卻是有待深入挖掘和探討的、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題目。

對上篇第五章《發現固有文化與社會、民眾》印象較深,明治末年有部分歷史學家將「目光投向了維新以來官方學院派歷史學幾乎沒有關注的民眾及土著的世界或生活史領域」,吉田東伍、喜田貞吉、柳田國男、津田左右吉、伊波普猷等人就是這種新傾向的代表人物。

津田左右吉是一位值得關注的史家。「津田一直強調,日本不論在哪一歷史階段都學習了外國先進學問,但國民的生活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具有較大差異。外來文化、特別是近代以前的中國文化沒有影響到日本文化的根基,二者具有異質性。後來的《中國思想和日本》中最大的特徵也是強調這一點。//另一方面,津田強調歐美式近代文化從本質上影響了近代日本『國民思想』,因此,歐美思想與近代日本思想絕不是異質的。有人曾指出津田『厭惡中國』超越了學術……在日本中世時期,中國趣味(文化)只存在於禪院一角的分析方法不太符合歷史。」

黑板勝美、相田二郎、佐藤進一一脈相承而續有發展的古文書學,近些年對中國史學界已有影響。

對下篇「東亞史、世界史中的日本史」印象較深。石母田正、竹內好、上原專祿從更大的視角觀察日本史,絕不像我們很多學者那樣就中國論中國。

下面這段話不禁讓我想起李長聲先生髮表在「騰訊大家」上的《愛京都愛得要死是一種犯賤心態》,並對日本的「清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京劇具有特殊的社會結構,作為天皇、朝廷相對的另一端,有必要將身份受歧視者作為不可欠缺的底層。各種死人、死牛馬的處理、審判、刑罰等低級工作均與「污穢」相關,因此,絕對要求「清靜」的天皇所在地京都註定最需要這些受歧視民的大量存在。另一方面,他們擔當著各種去污(清目)和祝壽的藝能角色。從近世到近代,這種受歧視身份在京都及其周邊地區廣泛存在。戰後,部落解放運動及其相關研究均以京都為中心展開,與此相關的戰後高水準研究就是在這種社會情況下產生,林屋(辰三郎)的建議和研究實踐起到先驅性作用。

[日]福井紳一《重讀日本戰後史:駿台預備學校講義錄》,王小燕、傅穎譯,三聯書店2016.8

這是一部講義,可讀性較強。在歷史觀上是中國大陸官方能夠接受的,所以並沒有特彆強的衝擊——這裡引出一個問題,持這種歷史觀的日本學者、日本人到底有多少?

書中有幾處仍值得一提。

東京遭受大空襲時誕生的嬰兒中,有日後成為女演員的吉永小百合。——說到二戰,日本的博物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必定會提東京大轟炸、大空襲。這不必奇怪,也無需憤憤不平,畢竟這是日本人的切身感受。如果只盯著這個結果,而不考慮原因,甚至倒果為因,就麻煩了。

李梅是策劃、實施了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針對日本全國採用燒夷彈這一專用於焚燒「紙木結構日本房屋」的武器進行無差別、地毯式轟炸的當事人,在日本素有「鬼畜李梅」之稱。//就是這個李梅,日本竟於1964年將「勛一等旭日大綬章」授予了他。授勛的理由據稱是他在指揮航空自衛隊上的「功績」。——複雜的歷史,複雜的日本人。

1947年,依照《日本國憲法》「對個人的尊重」和「兩性在本質上的平等」等規定,《民法》一改戰前面貌,得到了全面修訂。此後,戶主制度被廢除,戶主權(婚姻同意權、財產權等)不復存在,但戶籍制度得以殘存。 它是統治人民的基礎,可以依據這一制度來實現徵稅和徵兵,也是中國、日本、朝鮮等中華文化圈特有的一種制度。也許你以為理所當然應該有戶籍,但實際上,目前仍維持以「家庭」為單位的戶籍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只有日本、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還有中國大陸)。——也就是說,世上有兩個國家還保留戶籍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包括港台和大陸)。

[日]狹間直樹《日本早期的亞洲主義》,張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2

書是精裝,列入「博雅擷英」系列,看似很厚,其實正文才160餘頁。桑兵教授寫了熱情洋溢的序言,將此書推為「一座界碑」,「以此為基點,應當更上層樓,否則勢必等而下之。來者若能夠接著做並接得住,中國的日本研究及東亞研究當能迎頭趕上,切實增強與國際對話的能力」。可憐學殖淺薄,通讀一過,似未能完全把握其精義。簡言之,本書對興亞會、亞細亞協會、東邦協會、東亞會、同文會、善鄰譯書館等團體的歷史做了一番梳理,這些協會都以「興亞」為宗旨或目標。所謂「早期」,指的是明治初年至義和團事件時期,以甲午戰爭為分水嶺,戰敗國中國方面與亞洲主義合作的動向日趨明顯,即中日「僅有的兩國共有幸福幻想的時刻」。

另,書中數次提及宗方小太郎,據悉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甘慧傑翻譯的《宗方小太郎日記》已由上海人民社出版。

[日]鳥海靖編《近代日本的機運》,歐文東、李群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6

粗讀一過。裡面談到巴黎和會,重點寫的是「日本的人種歧視廢除提案」,幾乎隻字未提中國的權益(另有一節「五四運動」)。結果該提案遭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強烈反對,兩度被否決。站在日本的角度,巴黎和會也未能讓他們完全滿意。不過,「與接管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及取得德國領有島嶼(赤道以北)並列為日本三大要求之一的人種歧視廢除案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與美國交涉,解決排斥日本移民問題,更是國家體面的問題,標誌著日本成為與歐美白人大國平起平坐的世界級大國。」(224頁)

——學界可有人對巴黎和會本身做全面的研究?

《我還是喜歡東京——帶你感受城市細節》,穆知、趙斌瑋編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16.4

據說本書最初想叫「我還是喜歡日本」——在如今這種氛圍下,只有改為現名才方便出版。如果一句話談感想:知日,從細節開始。本書價格便宜一點,開本精巧一點,如果能成為中國人人手一冊的口袋書,那麼離和諧社會或許就近了一步。


推薦閱讀:

2016年豆瓣九分高評書,依然免!費!送!
有沒有兩句不同古詩文里的句子連起來卻毫無違和感?
如何評價李娟及其作品?
真正愛看書的人會買 Kindle 嗎?
想開始看全英的書,請問有什麼 比較適合的?

TAG:日本 | 阅读 | 日本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