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境寺傳說

靈境寺,位於陽原縣城東南五十公里處的月神山之巔。該寺當代貞元年間起建,明嘉靖中修,清道光、咸豐中重修。寺院金碧輝煌、美麗壯觀、傲然矗立、直插雲端、朝陽映照、肅穆莊嚴,乃陽原名勝古老建築之一。追溯其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

相傳,唐代貞元年間,蔚州(今蔚縣)境內的五台山上的—個寺院中,有兩個年齡相仿的老方丈,一個姓劉、一個姓張。兩人都是年少時因家境貧寒、父母養育不起,故出家入寺。雖念佛修道幾十年,但農人之苦常掛於懷,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濟貧助弱之意。只因彼此在寺內沒有主宰之權,故難以如願。初春一日深夜,倆人私下商定:「離寺遠走,另建寺院,實現夙願。」五更時分,便相助越牆,風風疾走。

一路上,劉、張二方丈,餓了討飯充饑,困了枕石而息,日夜兼程,十分艱辛。一日黃昏,他們來到蔚州北界處的一座名叫圓頭山下小憩,屈指計算,已走數十日,行程數百里,度以寺內難知音訊,可找建寺之地。主意打定後,疲倦稍退,便起步向山上攀登。到達山頂,舉目四望,但見此山巔端平坦,且又高聳入雲,山下早已夜幕降臨,而這裡仍視得夕陽如鏡,霞光奪目,分外絢麗。眼望著這一切,劉方丈道:「風光妙絕之地!就在此建寺,你看然否?」張方丈長嘆一聲:「唉,此地確是甚佳,只是無土可取,難以築寺啊!」劉方丈一聽,四下環顧,確實此山均由大塊青石所成,清潔光亮,塵土難找。因而,倆人戀戀離去,向西而行

又走三日,行程三百里,劉、張二方丈來到弘州(今陽原)境內的月神山下。此吋天色已晚,倆人便找了個避風之處和衣而睡。一覺醒來,天己微亮,立身深吸了幾口山晨新鮮空氣,頓覺心曠神怡。他倆對山仰視,又見此山高得出奇,便信步向上爬去。到達頂端,轉身環瞭,但見山似月牙,灣朝正東,罔戀迥合,花草叢叢。極目遠眺,視得曾登過的圓頭山隱隱約約、依稀可辨,與此山東西對峙。又俯首瞰視忽見不遠處有一石井,水流汩汩,清粼純凈,喝到嘴裡,香甜甘醇,劉方丈心喜激道:「幽美勝地,可建寺於此!」張方丈又長嘆一聲:「這裡風光甚好,但無一樹木,何以築寺?"劉方丈聽之,恍然大悟,興緻頓消。倆人四目相對,半晌無言。

就在劉、張二方丈犯難惆悵之時,突然天空「轟隆」一聲巨響,頓時烏雲翻滾,漆黑一團。少傾,不知何處傳來一個老翁的話語:「你二位心靈純潔、積善成德,感動了玉皇大帝,今將神靈境地交於你們,可按諾言建寺濟貧。沒土老鼠給盜,無木井水給潮,用時一喊即可。」話音一落,雲消日出,恢復原先。二位方丈尋聲找人,不見影蹤。思忖片刻,一起商議:若真如此,就彼此各建一寺,更廣泛地收集富家之餘物,周濟貧民之衣食。寺名就曰:「靈境寺」。商定妥當,劉方丈自願回圓頭山,告別張方丈,踏上歸途。

卻說張方丈送走了劉方丈,獨自坐在井旁仔細端祥,果真井水清澈如鏡,用手捧著喝了一口,真是甘之如飴,他正要喊一聲:「上木頭」,可頓時又一想:自己年老,若上來拿不動怎麼辦?故此舉步下山,到附近村莊請人。

各村的人們聽說老方丈要建寺濟貧,強壯的男子漢都願幫助,問誰誰答應,不到半天工夫,就召集了二百人,一半是木匠。張方丈把他們帶到月神山上的石井旁,說明意圖,並按取的、抬的、數的、垛的將人分布開,然後自己站在井沿上,面對井水,竭盡全力,大聲喊道:「上木頭!」話音一落,只見井水沸騰,隨即一根直徑一尺多粗的圓木直頂上來。張方丈看在眼裡,喜在心頭,吩咐人抬給木匠看,眾木匠都說從未見過如此好的木料。張方丈返回井邊正要再喊,則見又一根從沸水中頂上來。隨後就一根接一根,從不間斷。人們取的取、抬的抬、數的數、垛的垛,個個累的滿頭大汗、腰酸腿困。不—會,清點數量的木匠告訴張方丈:「檁夠了,要椽。」張方丈對井一喊:「上椽!」頓時椽條隨沸水直上,一併六根,很快即夠。就這樣,椽夠了要柁子,柁子夠了要柱子,張方丈喊什麼,井水就潮什麼。當點數木匠說全夠了時,張方丈對井喊到:「別上了!」井水立刻平靜,—根剛頂出水面的柱子也不動了,人們拔也拔不上,捺也捺不下,從此一直就浸在井水中,年復一年,絲毫不腐。為了了紀念此井,張方丈就在井旁蓋了—座小廟,廟內只立—石碑上刻神靈之井」四字。每日他吃什麼,總要給井供祭點,日消月逝,始終如此。

且說張方丈看著一垛垛木料,心裡甚是歡喜,他一面吩咐眾木匠動手設立房架,一面請來雕塑匠製作神佛像。僅一月之時,全部竣工。寺院坐西朝東,院內設三個殿,前面是過殿,設祭彌勒佛;中間是正殿,設祭釋迦佛;後面是後殿,設祭如來佛。每個殿三處院,每處院九間房,全寺共九九八十一間房,間間相同,故稱「九連環院」。站在高處縱觀全貌:莊嚴肅穆、氣勢磅礴、美觀大方、猶如仙境。寺院大門庭上,懸掛著一塊藍色牌匾,中間刻著「靈境寺」三個黃色大字,朝陽映照,光彩奪目,十分壯觀。就在掛匾的當天,張方丈站在門廳石階上,眺望正東,只見圓頭山上亦寺院佇立,大門庭上掛著同樣一塊牌匾,心裡感到一陣愜意。他正要回院,忽見劉方丈由山下疾步走來。兩人相見,十分熱情,寒暄之後,便敘別情。劉方丈說:「建寺時確實靈驗,只要傍晚一喊,夜間老鼠就從石縫盜足如數的土,正供和泥用。寺院構造也是九連環。」故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建造東靈境寺是由老鼠盜土,建造西靈境寺是由井水潮木之說。

寺院建成後,張方丈招收三十名子弟,開始濟助貧民。他以敬神、佛為名,把每年收穫之際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圓滿日,並向各地下了告示,號召有錢人有錢人這天來敬布施,多少不定,品類不限。確真有效,每逢這日天南海北來人絡繹不絕。有送金銀財寶的、有給油鹽柴米的、也打拿衣服和布匹的,種類繁多,應有盡有。這些禮品,寺內絲毫不用,全部入庫封存,縱然生活過用拮据,張方丈寧可衣補食粗也不使用半點,專籌救濟貧民。為此,他又將每年青黃不接的三月三定為恩賜日,並告知各村。每到這天,窮貧之人只帶一份紙、三柱香,到神佛前點燃焚化,算是請求恩賜,走時,張方丈就將上年敬布施的禮品分送給每人一份,以便回去維持生活。暑去寒至,年年如此。傳說,劉、張二方丈沒有事先約定,而他們的圓滿日和濟貧日卻是同月同日。

歲月流逝,人亦衰老。張方丈就在壽辰九十九歲的一年仲春,心力交瘁.與世長辭。臨終前他把繼位的方丈叫到跟前吩咐道:「必須遵守九月九和三月三的寺規,代代相傳」。

-------------------------------------------------------------------------------------------------------------------------------

「文革」伊始,靈境寺就被夷為一片股墟。只有旁邊那眼石井,至今完整無損。邊沿的溢水口處,晝夜滴水,發出「滴噠,滴噠"的哀鳴之聲,聽之感到十分凄涼,似乎是在為自己用心血潮來的木料所建成的寺院被拆毀而悲傷、而哭泣……

推薦閱讀:

(3)
劇本殺人
化樹

TAG:传说 | 故事 | 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