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突髮長文:我會笑看死亡+60歲老人海邊身亡 | 死亡,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0
台灣媒體報道,作家瓊瑤3月12日突然公開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透露她看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的身後事,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後輩的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也藉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瓊瑤之行法,乃直面死亡之積極態度也。
1
憶起往日一事。
幾年前,訪問某地產集團董事長,訪後一起用午膳。席間,說起其好友P的一件事。
P正當壯年,事業有成,家庭安樂。
某日吃魚,被一根魚刺卡了喉嚨。魚刺極小,P也沒在意,只是按旁人之建議,吞了幾口飯,把魚刺一起咽了下去。
當下無事,不料竟成性命之虞。
幾日後,忽感肚子疼痛難忍,遂跑醫院,做相關檢查,拍片,一番忙活,方知是魚刺隨消化系統運行,把內臟(好像是胃還是哪裡)劃傷了,且魚刺微小,已隨血管一路運行,傷及甚深,成大出血。
P就這樣走了。
誰成想如此微小之一魚刺,會要了一個身體壯健之大男人性命?
也在此提醒諸位,對於魚刺哽喉一事,萬勿大意。
名人李開復,談到患癌症時,曾在微博中下寫下四字:世事無常。
無常二字,堪為精準又無奈之總結。所謂無常,即無客觀規律可循,非人力所能預測。
但李開復很幸運,他的病好了。
然而,這種幸運非人人可有。
死亡是無常表現之一。它如露如電,防不勝防,唯一能確定的是,它一定會,不期而至。
2
還有另外一則新聞:60歲老人海邊身亡。
說青島一老人投海身亡,留有遺書,上述其前後投入數萬元購買保健品,後發覺被騙之經過。
謀財害命的無良公司固然要譴責:為錢財出產不良產品,騙人錢財之餘,更因此奪人性命,種此因,必會擔彼果。
而老人因惜命而丟了性命,也著實令人唏噓。
當下中國老齡化的問題日漸凸顯,我們這邊就準備做一個老齡化問題的課題,剛打好報告,準備申請——此乃當初制度之因,結出今日問題之果。一聲嘆息。不展開。
再說人之日漸衰老,自覺離「彼岸」漸近,難免擔驚受怕。為此擔憂,熱衷養生,行惜命之舉,也催生了保健品市場的蓬勃。
這也可厚非。
只是,再是苛求惜命,終是抵擋不了業力之獠牙,自然規律之運轉的,三思。
其實,從佛學而言,若真惜命如金,可不殺生,並嘗試去放生,以救物命來與宇宙作交換,可得長壽(當然中間也要講個因緣),只看諸位信與不信了。
3
無常是洪水猛獸,也是個人的業力使然,你改變不了它,只能順應,或者提前做好準備。
而死亡,更是人不能承受之重。
倘言做人是競賽,那死亡就是最公平的一個項目之一,無人能夠脫逃。
死亡之到來,是每個人都需要直面之事。
既如此,何不勇敢面對,既必定來之,則早日做好準備。
而瓊瑤之作為可為典範,做好心理準備與行為準備,乃明智之舉。
喬布斯當年第一次診斷出癌症後在斯坦福大學演講,回顧一生,談及死亡,說: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喬布斯還說,「它幫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情——榮譽、驕傲、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不過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沒有理由不去跟隨內心的聲音。」
如是之生命箴言,我等已耳熟能詳,並不新鮮,然未到彼刻,難有感同身受之悟。需各人自己體悟與施行去罷!
其實,說到底,死與生,並無二致。
生即死,死即生。輪迴而已。如太極之陽極為陰,陰極為陽;又如孩童搭乘之摩天輪,到頂則必始往下,到底則必始往上。
所以,說生道死,實屬道平常人之平常事,不必為此擾心傷神,甚至因此忌諱詛咒,實不明智。
星雲大師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家,老年得子,歡喜慶祝之時,來一個禪師,站門口一直流淚,這家人遂問:「我們老年得子,這麼歡喜,你在這裡哭什麼呢?」
他說:「我哭你們家裡又多了一個死人」。
生亦何喜,因必知要死;死亦何哀,因意味著生。
人之一世,草木一秋。於茫茫之宇宙蒼穹,人子不過滄海一粟矣。
應有瓊瑤對於生死之坦然: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又如泰戈爾所言之詩意: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雖說把死亡看做是美未免太過,但除了這般如此,如此這般,又能如何?
我等能做的,無非是看透後珍惜當下,做好無常降臨之思想與行動準備矣。
我是悟恩居士(公眾號kokyo98),一個會寫字之修行人。安。
推薦閱讀: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如何理解?
※為什麼一段很水的話,加上「世間事大抵如此」,就會變得非常清新非常有哲理?
※藝術對於那些無法欣賞他的人有意義嗎?
※我今年18歲 突然對死亡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 應該怎麼辦?
※如何理解「並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