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一篇瞎扯,不成敬意
隨手寫了些感想,配不上稱為影評,記些個人偏見與雜感。我是怕記憶力日漸衰退,看過電影轉眼就忘,所以寫這些,而不是為了學術。所以,諸位看著喜歡就好,不喜歡也別當真,當真就不好玩了。
羅曼蒂克消亡史
從各個角度看都是很豐滿的一部影片。非線性敘事看起來很舒服。跳躍的敘事手法其實很難把握,稍有不慎就容易弄成銀幕災難。這方面的反面例子倒是不少。程耳算是處理得不錯的。
音樂存在感稍微過強了,每當有插曲出現時,似乎都配了中英文歌詞字幕?很遺憾沒在電影院看,不知影院放映是什麼情況。如果有,這個真可以去掉。插曲用在影片里的時候,不配歌詞字幕,真沒什麼不好的。能明顯感覺到有些地方的情緒在依賴音樂努力往上推,而實際上攝影畫面和演員表演的感染力也並不低。
光線和攝影很好,做得講究,沒有什麼硬傷。表演不錯,不像《我不是潘金蓮》那樣風格化太過突出,也不像《驢得水》那樣成了視頻版話劇現場。穿插敘事和倒敘的劇本結構,給觀眾一種抽絲剝繭的快感。角色刻畫方面豐滿到位,也看得出來這些演員們被上海話折騰得夠嗆。淺野忠信能憋出那麼多上海話來,難為他了。
阿嬌中那一槍,和《無恥混蛋》里倒下的步法太像,背景音樂幾乎可以對上節奏了。
最後,這部電影是好的,越看越有味。但是,主海報太坑人。千萬別被海報騙了而不去看這部電影,會後悔的。
圓
《我不是潘金蓮》的攝影非常精緻細膩,燈光也是。對氣氛烘托方面,雨和水這些意象反覆出現了很多次,方形構圖象徵政治秩序井然的北京,圓形構圖代表小鎮的生活狀態,其中長途汽車橫穿畫面的一個鏡頭,稍微打破構圖的規矩,銜接了兩種世界。最後的寬熒幕算是對故事的回顧性總結。這種構圖的攝影畫面讓我想起過去用120膠捲拍照,看著相機取景窗時的獨特體驗,那真是很美的一種光線。表演方面還是可圈可點的,在一個模糊的不具備具體地點但卻人人都覺得似曾相識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下的各種演員,表演雖然稍微有些臉譜化,但是很到位的描寫了那個社會階層和權力關係之下中國人的許多性格特色。有些段落里表現的社會現實,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也驚訝於多虧了這是依仗著馮小剛的社會地位和關係,否則很多情節恐怕在劇本階段就會被斃掉了呢。
一場話劇錄像
《驢得水》的劇本結構是典型的微小荒誕概念演化成龐大殘酷現實的套路。架空在一個遠離世界中心的小學校里,一群人為了謊言做出瘋狂不可理解的許多舉動,充滿了歇斯底里的狂躁和毫無人性的殺戮。讓人想到昆丁的許多劇本,都是這種情節模式。
最精彩的衝突,是眾人對女主角張一曼展開的「蕩婦羞辱」。這是許多舞台話劇都比較喜歡觸碰的一個事情。最近看孟京輝的《死水邊的美人魚》,也有眾人對著一名被羞辱的「蕩婦」扔雞蛋的情節。有趣的是,我們總能從這部話劇電影的角色中找到生活中對應的真人真事,戲中的張一曼是最不應該被討厭的那一個;而現實中呢,就不好說了。
至於《驢得水》里描述的躁狂的人際關係,其實是有著很深的內涵的,要不然,舞台劇也不會獲得很大的成功。可惜了的是,電影版犯了和《像雞毛一樣飛》類似的毛病,成了一部唯獨多了剪輯的舞台劇視頻錄像。《驢得水》有很多段落,像是直接在錄製話劇演出現場,鏡頭和電影語言的運用方面很稚嫩。但這並不影響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你永遠想不到閨蜜會如何坑你
《七月與安生》在一開始給人感覺是一部講述閨蜜之間青春友情的普通正劇,隨著劇情推進,開始逐漸展現細節。劇本的結構是並不複雜的模式,開頭倒序回憶,中間穿插往事。結尾部分想必是消耗了編劇和導演好幾斤頭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覆顛覆著劇中人物各自對事件的描述。作為從未看過原著劇本並且對這部影片的情節事先完全不了解的人,在影片最後二十分鐘里,對於情節的大致走向,我也有了很明確的預感。也許是導演在鏡頭之間穿插安排了太多的明示和暗示,這種大喊著我要高潮了然後就真的高潮了的結尾模式,看著稍微有點無趣。但整個劇本本身的價值還是很客觀的,有很強的可塑性,表演和導演方面也不錯。
一大坨
《但丁密碼》就是一坨使 人眼前一亮的糊狀物。小說里女主角的設定完全秒殺影片里磨磨唧唧的人物狀態。影片後半部分的大刀闊斧改編簡直就是慘不忍睹。改就改嘛,沒人攔著你,但改出那麼多智力堪憂的硬傷,這就是導演和編劇的不對了。要不是因為幾年前看了小說之後就一直等電影,我才願意不受這份刺激呢。
風格化的問題
《老炮兒》里這隻鴕鳥如果視覺上稍再細緻些,就更完美了。
我們的電影里需要更多像這隻鴕鳥一樣令觀眾短暫「齣戲」的美好意象。不過這種「齣戲」應該只是在對於情節的思考層面的,而不是電腦動畫技術層面的。畢竟,這麼好看的電影,這一段本該是看得起飛了,卻冷不防被一隻塑料質感的 CG 鴕鳥弄得齣戲,不值得。
角色塑造方面,這部影片是個極佳的榜樣。演員水準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角色甚至是影片的生命力。相比之下,有的電影隨便換個什麼人來演,好像都沒什麼區別;同樣的,有的演員隨便去演什麼影片,都是演的同一個自己,也沒什麼區別。我說的才不是鄧超呢。
這部電影的外殼,稍微有些撐不起劇本和角色的重量。茬架,如此風光之事,即使是發生在晚期心梗的老頭子身上,也可以有很強(至少比電影現在表現得更強)的形式感。當然了,我這是在吹毛求疵。形式有時候只是一個殼,要裝著好的內容,才有意思;但在《老炮兒》這兒,形式略微撐不起內容。這恐怕是問題所在。
導演似乎對攝影機遠距離繞主體360度旋轉一周有著強烈的偏好,一次是六爺跟著候小傑飆車,一次是在冰湖上。別的地方說不定也有幾次,如果我寫漏了,請別介意。介意也沒用。畫面整體色調偏陰鬱,不論日戲夜戲,彷彿都罩了一層柔光的濾鏡,鏡頭運動有手持 DV 的臨場感,經常晃動。
啦啦啦
《La La Land》又一次表明了美國西海岸好萊塢文化背景下,電影人對歌舞片輝煌時代的無限追憶。服化道方面非常鮮亮耀眼璀璨發光,配色好看,這沒有任何爭議。大量使用補色,和電影膠片的色彩性格非常符合。音樂劇嘛,就要說說錄音方面,這部電影是偏現實主義的,聽得出盡量在做現場收聲的效果。鏡頭和歌舞片段方面也沒什麼大的問題,還是比較優秀的。有幾場切入內心獨白的過程,有點《芝加哥》的影子。這也沒辦法,不是每個音樂劇電影都能像《悲慘世界》那樣一氣呵成。最值得稱道的,其實是男女主角面對生活的無奈,這是許多同類電影忍不住犯錯誤的地方。男女主角最後就是沒有獲得成功,沒能幸福在一起。可這又怎麼著了?偏讓觀眾直面苦澀的生活,談一場不後悔的失敗戀愛,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不過,也不能不往嘴裡塞糖,所以來了一段想像世界裡的平行時空,巧妙而諷刺地預言了奧斯卡頒獎禮上發生的那一幕。
鋼鋸嶺這個片名翻譯得不錯
《Hacksaw Ridge》如果不是因為梅爾·吉布森的名字,我怕是不會看的。有段時間我很喜歡看二戰電影,這個狀態在我看過《細細的紅線》後達到頂峰。後來很少有戰爭電影能再感動我了(其實是因為懶,看片太少)。故事方面,主角的事迹有一種接近神性的本質,我覺得這是人類文明裡長久流傳的諸多故事普遍具有的迷人氣質。這樣的故事本身基於現實,電影也保持了相當高的還原度。戰爭場面放在十年前也許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今天有些可惜,(普遍意義上)電影戰爭場面應該有什麼,《Hacksaw Ridge》里就有什麼,不過如此而已。參軍之前的段落,有些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的拖沓感;角色之間的矛盾、父子對戰爭的態度衝突,表現得囫圇吞棗。僅從一家人在餐桌上為了從軍參戰的正義性而吵得面紅耳赤這一情節的表現方式來說,《比利林恩》就做得好多了(當然《比利林恩》通篇是各種別的毛病)。後半部分的情節講得順多了。相比之下,對於戰爭的反思,更多集中在了男主角救人這一行為上,缺少了一點《細細的紅線》里從更高處引發思考的深度。當然,高處都很冷,不是只有站在高處才是好的,《Hacksaw Ridge》沒把自己放得那麼高,也很好。
外星書法家
《Arrival》很容易被定義為科幻片。小說改編,外星文明,霸道的未來中國,這都是很典型的美式太空題材科幻片的常見套路。
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拿出來再看幾次的科幻電影,越看越有意思。我一直認為涉及到外星生物和地外文明的科幻電影往往脫離不了一個非常俗套的設定:外星人都是和「人」一樣的「人」,四肢,五指,眼耳口鼻舌。好不容易開放腦洞,也不過長個尖耳朵、長尾巴或者犄角,或者奇高無比,或者三頭六臂,總是一副地球上的生物遭到核輻射後變異的樣子。就連概念設計的巔峰之作《異形》系列也沒逃脫這個模式。而《Arrival》里終於看到了相當有可看性、並且指出了一條明路的地外文明形態,在這種巨大的差異性之下,還能和人類產生溝通,是這個故事吸引人的地方。
影片花了很長的篇幅,把小說試圖表現的概念,用視聽語言闡釋清楚了。但細想一下,用視聽語言去表達文字載體里的宏大觀念,這本身就是個極大的挑戰,是否值得,有多值得,真不好說。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部電影都會想到《三體》。有些思想適合停留在人腦的化學反應里,充滿著無限的可能;一旦具體化到電影畫面上,就像被固定住了的煙火,頓時少了大半截魅力。
將思想凝固成文字、文字轉化成影像,這本身可能就是個 downgrade 的過程。
不過還是要吐槽一下小說作者姜先生。他如果多學點漢字和書法,寫出來的小說肯定會比《Arrival》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如果 Siri 比我更懂我
從劇本角度,《Her》體現了當代科技在人類內心映射出的形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又略顯驚恐的詭異形象。一個無形態的意識,卻無處不在;人類非但不感到恐懼,反而對這種意識產生了情感依戀。究竟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被稱之為一個獨立的意識,乃至人格?
從存在主義哲學看世界的角度,人類對個體自身的認識是相當模糊的。這句說起來拗口、聽起來模糊的話,很多人其實都有親身的經歷。當我們反覆思考,離開了自己這套肉身皮囊之後的「自己」究竟去了哪裡時,這種對於「存在」「意識」和「自我覺醒」的終極難題,很容易讓大腦迴路並不發達的普通人比如我,陷入看起來像是沉思,但實際上是焦慮的狀態中。
《Her》對個體與個體之間緊密交流的精神狀態,有非常精彩的視覺化描寫。一度讓我懷疑影片中人工智慧的背後,是否就真的坐著一個活生生的女人。難得的能夠引發人深入思考的一個話題。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是否具有真正的肉身軀體,已經不再是某種特定階段的意識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了。成了一個軀殼之中的靈魂,或者,躺在浴缸里的電池。
想起來是挺可怕的,與許多在情節中描述人工智慧駕馭人類的科幻電影一樣,我總情不自禁想到,即使現在千萬普通的人類,難道也不過只是某個更高級別的造物者,隨手捏造的一些玩物?
有些問題,想得太深入,就容易害怕了。
男主角也真是作。你都有 Rooney Mara 了,還要什麼 OS 呀。
其它
《Deadpool》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大部分滿手黃油、渾身臭汗、窩在沙發上看超級英雄漫畫的美國屌絲宅男們所渴望的娛樂形式。無下限的語言和行為,R 級噱頭,這樣的方式想不塑造出個爆款角色都難,觀眾看了這種爆款,不笑也難。如果說郭德綱相聲里的屎尿屁不雅的話,Deadpool 也不是多麼高明的設定。他還是把嘴縫上比較好。
《Zootopia》被捧得大紅大紫,居然有人評為「無可挑剔」。一邊宣揚任何個體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任何人、任何不同種族的動物都可以和平友善相處、為女權和少數族群的地位站台,表面看起來非常健康向上老少皆宜。可是另一方面,《Zootopia》對自己設定的這個空想世界裡隨處存在的歧視和不公正,非常嫻熟地視而不見。既當碧池又立牌坊,說的就是這部電影了。
韓國版《Handmaiden》是改編自英國電視劇的,所以情節上沒什麼好說的。影片的拍攝手法和形式感很有意思,大量快速運動的鏡頭,陰鬱黑暗的整體氛圍,配合漂亮的兩個女主角,看完以後給人一種欲罷不能的沉淪之美。預告片剪輯給力。
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第一部,正視愛情和婚姻里不可逃避的問題,同時對兩人之間的溫情鋪路,一部電影下來,中規中矩,導演對文化差異、北美生活的了解比較到位,沒有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尷尬笑話。總體還是有一定可看性的。第二部,名字起錯了,應該是《澳門遇上拉斯維加斯最後去了倫敦》。寄信這一設定滿足了所有文藝青年內心對老舊事物和異國生活執迷不悟的偏愛,最後還算勉強圓了回去。導演肯定是怕如果最後不讓兩人相見會遭到觀眾仇殺,所以還是讓見了。
《Logan》乏善可陳,上映之前豆瓣和 IMDB 一片叫好,哄騙我去了電影院。電影不如電影院的乾淨設施感人。設定放在了未來,換了一種角色的性格,滿嘴粗口也是為了朝著 R 級片的方向去的。小女孩的出現是為了表明雖然衰落了但好歹還是後繼有人。很多地方該加戲的地方戛然而止,該輕描淡寫的地方拖泥帶水死活不肯喊 cut。
《Jupiter Ascending》是最大的一坨屎,我怎麼有臉居然看了這種電影?這導演兄弟,不,姐弟,啊不,姐妹,絕對不是我少年時代的心中偶像!我從沒把他們當做自己崇拜的導演!科波拉用《沒有青春的青春》虐了自己一回,姐妹倆你雙雙自宮之後還嫌不夠,還拍這種電影,又是何苦為難自己呢。
-
二零一七年 上半年
-
推薦閱讀:
※世界上真有川尻松子這類人嗎?
※作為一個非金融從業者怎樣才能看懂電影《大空頭》?
※怎麼看到《全民目擊》中孫紅雷即使小人又是偉大父親的角色?
※如何看待 Brett Culp 對於《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聲淚俱下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