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競聘演講中遊離於群體之外怎麼辦?

人是群體動物,群體歸屬感對於我們來講那真的是太重要了。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大學生,告訴他們實驗非常簡單,只需要他們「宅」在房間里就行,什麼都不用干,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每天有專人給他們送飯,保證他們吃好喝好。那我們就要問了,這個實驗它究竟要做什麼呢?心理學家說,就是想看看這些大學生誰在房間里呆的時間最長。這些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只剩下偷著樂了。你想啊,不用上課,不用考試,不用做飯,不用洗碗,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想幾點起就幾點起,無拘無束,逍遙自在,這是神仙過的日子啊,還比誰呆的時間長?能這樣過一輩子才好呢!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些大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去以後,沒過多長時間就有人挺不住了。可能有朋友會問了,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住不下去了呢?因為,這些大學生不是「蟻族」,他們是一人一個單間。但是,單間里除了像床這樣的生活必須品之外,其它一無所有。書,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那就更談不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些志願者生活的狀態是什麼樣啊?他們接受不到來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沒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飯睡覺無事可做,這種狀態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著《雙城記》中被關在巴士底監獄裡的囚犯。雖然這些大學生在生活待遇上和當時的囚犯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是出奇的一致,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與世隔絕。這樣的生活狀態,即使天天吃魚翅、鮑魚也受不了啊,這份精神上的煎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心理學家通過這個實驗印證了一個觀點:一個心智正常的個體,只有生活在群體之中才有安全感,才活得塌實。一個人如果被硬生生地從群體中分離出來,過起孤零零的生活,那是非常難受的事情。看過《魯賓遜漂流記》的朋友們都知道,漂流到荒島上的魯賓遜,不也有一個叫「星期五」的奴隸相陪伴嗎?

現在問題就很明顯了,在競聘演講的時候,演講者恰恰脫離了自己的「群體」,這就會使演講者產生孤雁失群的茫然感。這話應該怎麼理解呢?兩層意思:

首先是空間距離引起的孤獨感。一個講台,一張講桌,把演講者和聽眾涇渭分明地隔離開來,這種空間上的疏離勢必會使演講者產生「我們不是一撥」的弱勢心理,確實,這種「一對多」的陣勢是挺讓人發憷的。

其次是角色差異引起的不安感。對於競聘演講者來說,底下的聽眾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聽眾,他們是有投票權的,自己是「成龍」還是「做蟲」就在他們的一念之間,如此強烈的角色差異肯定不會產生「我們是一撥」的感覺,既然沒有歸屬感,緊張也就在所難免。

那麼,競聘演講者要用什麼方法來緩解這種原因造成的緊張心理呢?這就是我們本節的標題——「群體回歸法」。怎麼回歸呢?我也談兩點:

第一點,不要把聽眾當作「假想敵」。現在,在我們周圍充斥著一些指導大家克服演講緊張恐懼心理的方法,對其中的某些方法,我個人是不太認同的。比如,有的人提出,演講的時候,我們就把聽眾都想像成欠你錢的人,你是債主,那你的底氣不就足了嗎?相應的你不就不緊張了嗎?我認為,這個方法乍聽起來有理,但是經不起推敲。為什麼呢?誰不知道現在欠債的是大爺,借錢的是孫子啊?想想看,底下坐著一群大爺,你說你的演講怎麼進行吧?這樣想的結果不是不緊張了,是更緊張了。

再比如,還有人說,你可以把聽眾想像成一片莊稼地,你是在對著一片玉米、一片高粱演講,你還怕什麼呢?你還緊張什麼呢?這個方法我認為它更加荒誕。咱們都知道,演講是信息傳遞的一種形式,是聽、說雙方溝通交流的過程,它不單單是說一方面的行為。你把聽眾想像成玉米,我們平時看玉米是什麼眼神?那和我們看同類的眼神能一樣嗎?你這樣和聽眾交流,評委不把你淘汰掉那就太對不起你了。

所以說,無論是把聽眾想像成欠你錢的人,還是把聽眾想像成沒有生命的物質,都不會使演講者擺脫緊張、恐懼心理,甚至還會起相反的作用。

競聘演講的時候,本來我們和聽眾在空間上就有距離,在角色上也有差異,這個時候,一個明智的演講者最需要做的就是模糊這份距離感,淡化這種差異感,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強化那種說話者和聽話者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的界限,要從心理上告訴自己,我和聽眾是一個群體的,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是同一項工作,一項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我的任務是講,他們的任務是聽,他們都是我的同事、領導、夥伴和朋友。也就是說,演講者首先要在心理上完成對群體的回歸,正所謂「我和大家在一起,所以我不緊張」。

第二點,要在聽眾中找朋友。不要把聽眾當成自己的「假想敵」,光這樣還不夠,競聘演講者還要學會並習慣於在聽眾中尋找朋友、尋找自己的支持者。

咱們都知道,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老師在她的《蒙曼說唐——長恨歌》中講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她說,過去的皇帝不是都上早朝嗎?他們那個早朝可真早,早上五點來鍾就上朝了,趕上咱們現在的上早班了。因為要趕著上早朝,所以大臣們就得起得都特別早,那些住得比較偏遠的大臣甚至半夜就得起床,所以在上早朝的時候人們就難免會困,哈欠連天的。但是也有人不這樣,這個人就是咱們都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詩人張九齡,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那個人。張九齡不但是著名的詩人,在唐玄宗時期還當過宰相,是個高官。他無論晚上睡得多晚,早上起得多早,只要往朝堂上一站,整個人就是精神抖擻、玉樹臨風。連唐玄宗都說,他上朝最愛看張九齡,因為一看到張九齡那麼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他自己也就跟著特別有精神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演講者在聽眾當中有N多個張九齡式的人物在支持你,在向你投來鼓勵的、信任的目光,那你的自信不就一下子也起來了嗎?你不也就越講越帶勁了嗎?既然如此,那麼好了,我們在競聘演講的時候也找找自己的「張九齡」不就OK了嗎?怎麼找呢?我個人認為,競聘演講和一般意義上的演講還不太一樣。一般意義上的演講,演講者有可能要面對很多陌生聽眾。而在競聘演講的時候,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聽眾以本單位的同事居多,雖然演講者不可能都認得過來,但裡面畢竟有他們認識的,甚至在工作中接觸比較多,交情比較好的人,當然,還會有平時對我們比較認可、比較賞識的領導。那事情不就好辦了嗎?在開始上台緊張的時候,我們多看看這些人不就可以了嗎?他們的微笑,他們鼓勵的目光,不就如同親友團、拉拉隊在為我們鼓勁嗎?而那些陌生的面孔,嚴肅的表情,審視的甚至挑剔的目光,我們暫時迴避一下,先不看總可以吧?但是,大家也要注意,這裡所謂的不看,只是暫時的不看。當我們以在聽眾中找朋友的方法建立起自信,演講順利推進以後,我們還是要照顧全場,要用目光和全場的觀眾進行交流。因為有了前面找朋友的鋪墊,所以在後面的交流中,我們就會多了一份從容、鎮定與自信。至於在競聘演講中我們要怎麼看聽眾、看多長時間等問題,在講態勢語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展開。

——選自文若河老師《競聘演講輕鬆過關》

作者介紹:文若河,著名演講力理論研究與訓練專家,「口才樹」理論體系創始人,北大、清華、浙大、廈大等高校EMBA班、總裁班特邀演講力訓練講師。著作有《會說話,得天下》《競聘演講輕鬆過關》《給你的口才加點「料」》《河出此言》等暢銷書。獲取更多演講信息請加文若河老師助理微信:pkuzzji,討論更多演講溝通問題。


推薦閱讀:

關於被炒魷魚,還有比這種說法更有趣的嗎?
【每日一句】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我們可以看到的那個世界
演講中如何更加優雅地講自己的故事? | 演講賞析01
如何克服演講時的緊張,大腦一片空白?

TAG:演讲与口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