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兒童是我們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不是一直如此,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兒童只是作為一個寵物或者畜類一般的被訓養。如今,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能養育一個心理非常健康的好孩子,而對於當下的中國,對於孩子心理健康中的「好」還有許多的基本概念需要釐清。

1.聽話不等於「好」。

社會普遍性的認為中國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聽話教育。不聽話就是「壞」,而聽話就是「好」。而且,由於普遍的要求也帶來了部分人的觀點反叛,認為聽話或者乖就是「壞」,不聽話才是「好」,這當然離真理更加遙遠。我也相信他們只是在報刊雜誌上博取一些關注而已,他們家的兒女在養育過程中斷然不至於因為聽話而被打,也不可能因為天天不聽他的話、反叛他而得到表揚。

那麼,聽話和兒童心理上的「好」有怎樣的關係呢。這要從父母的教養方式開始談起才有意義。大致上,我們可以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前兩種類型可以認為是比較健康的教養方式類型,對於這種教養方式的孩子,有事時父母會給一些建議或者忠告,這時聽話是沒錯的。就像做事時要多聽朋友的意見一樣。而不幸的是,我們周圍更多的父母都是採用後兩種不健康的方式養育孩子。放任型教養是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無奈,主要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其他養育者精力不夠,成為了事實上的「放養」,對於他們,即使想「聽話」,也少有機會。

而專制型教養方式應該在中國佔大多數。專制型的父母核心觀點是,我生了你,這就是天大的恩情,甚至於外極端點,認為我給了你生命,那麼我再取走你的生命也不過分。所以,孩子你必須一切都聽我的,否則就是不孝,不聽話我就可以打罵教育你。這個論點邏輯上是完整的,而且與儒家經典理論是一脈相承的,許多的父母可能嘴上不說,心理其實是認同這個觀點的。而在這個情況下,「聽話」的孩子自然心裡是苦的,而且心理也會積累大量的壓抑情緒。對於這樣的教養方式,一味「聽話」就是不好的,也不利於心理的健康發展。

2快樂不等於「好」

孩子快樂就好嗎,能快樂當然比一直生活在悲苦之中好,但唯快樂論就是不對的。甘蔗沒有兩頭甜,天天逼孩子上培訓班可能不對,但只任由孩子的天性發展也不行,孩子的天性純真,純真代表著善惡不分,不畏權也不畏法。道德必須在人際互動中構建起來,構建的過程則肯定不是愉快的經歷,如果不是被刀割傷手,又怎麼會理解要遠離鋒利的刀口呢。

而且在事實上,也並不會存在永遠的快樂。真正的幸福不是像一個傻子一樣沒心沒肺的對待世界,而是在認識、經歷了世界的黑暗面之後依然選擇心懷希望。保護還的心理健康不是讓他們一直待在無菌環境中,他們總有一天要走出去,而是要在成長中讓他們覺知自己生命的意義與責任,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未知的風雨。

3愛和關注是孩子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研究表明,兒童時期與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過分的控制會導致孩子過分謹小慎微甚至懦弱;過分的放任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

孩子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生去走,父母沒有辦法陪他們走一輩子。或許有的父母條件不錯,可以給孩子準備不錯的物質條件,但物質有一天會消散,關係有一天會褪色,而孩子內心的堅定和安全則可以陪伴他們很久很久。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一個猶太人,一個成功的醫生,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家。二戰中他曾被抓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的,就是《辛德勒名單》《漢尼拔》《X戰警》中萬磁王都描述過的那個集中營),一夜之間他所有的名望、財富都沒有了,連自己的衣服鞋子都被剝奪,終日被虐待,每天只有一片小麵包,每天都有許多人被殺害、凍死、疾病身亡,他的妻子、父母全部都在集中營中被害。

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追尋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他發現更多的人都死於內心的崩潰,放棄了希望,不再有活下去的勇氣。而且,那些能熬下去的人並不一定是長得結實的、年輕的人,但一定是內心豐富,能知覺到生命意義的人。

而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父母的愛和無條件關注就給孩子提供了最初的安全感。具體的說,就是孩子在盡情的玩耍時,突然一個回頭,就能看到爸爸/媽媽充滿愛意的給自己一個微笑,給自己一句鼓勵。
推薦閱讀:

哺乳期通奶全攻略,讓媽媽的奶水暢通無阻!
中國寶寶最缺的早教不是智力開發和藝術培養,而是身體發育
寶寶萌萌噠的坐姿,隱藏著影響身體發育的安全隱患
吳丹青: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素質教育若干思路(下)

TAG:育儿知识 | 儿童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