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薩斯風情的浪漫小鎮 | 法國 · 目的地
作者:jun
我們都說巴黎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法國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國度。那麼法國最浪漫的小鎮在哪裡?也許很多人會說「不是莫奈花園的那個吉維尼小鎮嗎」?哦……也許吧……可能有更多的人會告訴你,在法國阿爾薩斯大區東部,有一個叫「科爾馬」的小鎮,它曾是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阿爾薩斯地區十座帝國自由城市聯盟的一員(帝國自由城市是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一種特別的城市,被稱為帝國自由城市的城市不屬於任何一個帝國貴族管轄,而直轄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現代行政區劃概念的起源)。
· 哈爾的移動城堡 ·
2004年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推出了一部動畫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故事內容改編自英國奇幻文學作家黛安娜·韋恩·瓊斯在1986年的著作《魔幻城堡》。這是繼1990年《魔女宅急便》後,宮崎駿又一部帶有濃厚原著色彩的作品。
從《哈爾的移動城堡》中,我們不難發現片中的小鎮有個典型的特徵,就是木筋屋的建築特色。n n木筋屋,顧名思義就是木筋結構暴露在外立面上的建築樣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半木構造建築」,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木框架建築」,這是16世紀普遍分布在歐洲的建築構造樣式,但同樣也存在於土耳其甚至遠東的地區。
· 小威尼斯 ·
如果僅僅靠特色建築招徠遊客,恐怕科爾馬也撐不起法國最浪漫小鎮的大旗。所以,這裡還有個重要的賣點——小威尼斯。
如果說威尼斯如大家閨秀,眾星捧月,光芒閃耀,訴說經久不衰的王朝興衰;那科爾馬則是小家碧玉,靜靜徜徉在歲月的角落,滋養著一方土地一方人。
· 菩提樹下博物館 ·
浪漫的科爾馬,也有著沉甸甸的歷史有濃濃的藝術文化氛圍。科爾馬最為重要的博物館位於前道明會修道院內。修道院建於1232年,位於菩提樹下的聖約翰禮拜堂側。館內展出中世紀末及文藝復興時期以萊茵河一帶為題的重要雕塑及畫作。
浪漫的科爾馬,也有著沉甸甸的歷史有濃濃的藝術文化氛圍。科爾馬最為重要的博物館位於前道明會修道院內。修道院建於1232年,位於菩提樹下的聖約翰禮拜堂側。館內展出中世紀末及文藝復興時期以萊茵河一帶為題的重要雕塑及畫作。
這組祭壇畫中尤以「基督受難圖」最具代表性,是徹底的寫實主義作品,畫上的基督手指痛苦地彎曲著,皮膚青紫,身上扎滿了刺,這是完全人性化的基督。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菩提樹下博物館的院落里有一尊馬丁·施恩告爾的雕像。
· 聖馬丁教堂 ·
施恩告爾的版畫作品,如《聖安東尼的誘惑》和《逃往埃及》,注重細節,構圖複雜卻很和諧。歸在施恩告爾名下的畫作只有少數是真品,其中包括《玫瑰園的聖母》和壁畫《最後的審判》。而《玫瑰園的聖母》就收藏在施恩告爾的家鄉——科爾馬的聖馬丁教堂內。
始建於1234年的聖馬丁教堂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是科爾馬最主要的教堂之一。在1840年,聖馬丁教堂被指定為法國歷史紀念建築。
科爾馬的聖馬丁教堂還有一組創作於哥特晚期很特別的雕像——真人大小的「最後的晚餐」。
· 巴托爾迪博物館 ·
科爾馬不僅養育了施恩告爾這樣的中世紀末文藝復興初期的雕刻大師,也生養了巴托爾迪這樣的現代雕塑天才。
巴托爾迪正是法國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的原作者,所以他的出生地有他的博物館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 最後一課 ·
也有一些名人,雖然不是在科爾馬出生的,但是他們人生中的重要作品和這裡也產生了重要的關聯,比如法國小說家都德。
下面這段,沒興趣的就不用看了
戰爭史研究學者閻京生卻告訴我們,《最後一課》不是這麼回事……
按照1900年的調查,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以德語為母語者佔總人口的86.8%。其中阿爾薩斯地區絕大部分人口使用阿爾薩斯語(高地德語的分支),洛林地區則使用摩澤爾語(中部德語的分支)。以法語為母語者僅占該地區人口的11.5%。
《最後一課》針對普法戰爭後瀰漫法蘭西全國的復仇主義情緒,巧妙地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實際上由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德語使用者在人口上佔壓倒性優勢,因此在德國統治當地的四十餘年裡,「柏林當局」從來沒有採取過強制廢止教授法語的政策。
現代法語的前身本為巴黎周圍法蘭西島地區的方言,後隨著巴黎的政治和學術中心地位,以及法蘭西王權的強化而強制普及到各地。法國大革命之後,曾在1790年進行過一項關於語言的普查,當時法國有超過一半人口不說法語或聽不懂法語。革命政府隨即開始推行語言沙文主義政策。革命結束後,法國政府通過了《維萊-科雷特法令》,宣布要公開消滅地區方言和外語的影響,並在全國強迫教育法語。
在法國革命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延續了兩個世紀的語言同化政策影響下,與法蘭西島方言同屬於法語奧依語支的庇卡底語、香檳語、諾曼底語等最先被同化;屬於其他語支、語族和語系的奧克西坦語、布列塔尼語、普羅旺斯語、巴斯克語、阿爾薩斯語等語言也因法語的強勢地位而在其分布地區逐漸淪為弱勢語言。由於法國長期的禁令,阿爾薩斯語至今都沒有標準的正字法和書面拼寫規則。
2008年法國國民大會提議在憲法中承認阿爾薩斯語、布列塔尼語等方言為法國的「部分遺產」,但法語研究院以「破壞法國團結」為由激烈反對,最終該提案被法國參議院撤銷。
很多國內學者都把阿爾薩斯-洛林問題的起源歸結於近代法國的向東擴張,似乎阿爾薩斯-洛林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是個不證自明的問題。實際上,阿爾薩斯-洛林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王朝,它從9世紀開始就是法德兩國爭奪的對象。
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慘敗使德意志帝國得以吞併阿爾薩斯-洛林,但戰爭前後阿爾薩斯-洛林人的表現多次驗證了他們對法國的忠誠。
普法戰爭中,普軍在阿爾薩斯遭到當地軍民的激烈抵抗,最後也沒獲得整個阿爾薩斯,因為阿爾薩斯最南端的貝爾福爾城抵抗普軍圍城長達104天,直到停戰都未陷落,因此被保留在法國境內。普法戰爭貝爾福爾戰役勝利紀念碑「貝爾福爾之獅」的設計者正是我們上文提到過的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巴托爾迪,他本人也參加了貝爾福爾保衛戰。
佔領阿爾薩斯-洛林後,除了剝奪政治權利,德意志帝國還推行文化同化政策。1871年,義務教育法令頒布,規定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普魯士式的教育。法語在公共領域和學校被完全禁止,德語成為了唯一授課語言,阿爾薩斯方言僅允許在小學低年級學習德語時使用。而發表於1872年5月13日的《最後一課》正是都德為反映強迫性文化同化政策對阿爾薩斯人的壓迫而作。雖然1873年新的法令放鬆了在法語人口多數地區的禁法語令,但是並不能否定《最後一課》描述的歷史現實。
除此之外,阿爾薩斯-洛林城鎮和街道名稱被德國化,公共節日完全仿照德國設置,其中特別加入了德皇的生日。
推薦閱讀:
※20天左右的時間,想在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深度游,有哪些路線、地點或者值得做的事情?
※法國科爾瑪|美得不像話,美得太像畫
※【無二玩法】5個「不可描述」的博物館,第一個就夠羞…
※初學者在歐洲滑雪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