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社會 周報 (四):我們怎麼不能平等相處

有些話總聽著很耳熟,「大老爺們兒說話,你別插嘴。」、「這是男人之間的對話,你懂什麼?」,或者「養孩子的事你們男的不懂」、「你這什麼直男審美?!」。有意無意的,我們似乎都在忽略某一個性別群體的意見,覺得一些任務就該男人來做,一些任務就改女人來完成。但是另一方是真的沒能力做到嗎?小雨先說個不一定。但是這並不是今天關注的重點,重點是我們憑什麼就覺得可以忽略另一方的意見、話語權甚至拒絕對方參與行動的機會了?

有人說,憑實際能力判斷該不該聽取對方意見。

小雨真希望這是對的,但是一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並不是。Sinclair和Kunda曾組織過一個實驗看人們對男人和女人給出的評價是不是同等程度的接受(2000)。他們選了一男一女兩個面試官,然後招了一群被試騙他們說這是個工作面試,要求被試自由演講幾分鐘然後面試官給出評價,得到評價後被試要求評價面試官。然後研究者主要看被試給面試官打什麼分數,有什麼評價。面試官給出的評價要麼是正面肯定,要麼是負面批評,但是無論是哪一種,男女兩個面試官用的說法都是完全一樣的(語句、語態等)。結果研究者發現,在面試官給出積極評價的時候,被試們會給男、女兩個面試官的反饋差不多,女性稍微更正面一點;當面試官的評價是負面的時候,被男面試官批評的被試們覺得應該是自己的問題,需要糾正,而被女面試官的批評的被試的反應則是「個女的懂什麼?!」。學者們覺得在被批評的時候人們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這種機制可能以否認或者抵賴的形式出現。但按理來說,這種機制應該在面對不同面試官評價的時候都會出現,由於兩個面試官使用的評價模式都是一樣的,就是說被男面試官批評了也應該是「個男的懂什麼?」的反應,但現實情況並不是。這就說明,人們並不單純憑實際能力去評價他人,還有些關於男性或者女性的偏見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為什麼根據實際能力判斷很難?

因為實際能力是隱藏屬性,人腦不足以在短時間內對此進行難準確評價。大家每天在生活中要處理大量的任務,接觸大量的人,而這要求人們不停的做出判斷,大腦容量很容易不夠用。試想,把你放到紐交所,給你5分鐘,讓你找個人去幫你挑一隻會漲的股票,你會找誰?5分鐘時間足夠你對旁邊的每一個人的金融知識水平等與挑股票相關的能力做出判斷嗎?可能5分鐘都不能琢磨出怎麼衡量一個人對股票有判斷力。

所以人們就走了捷徑,找與能力相關聯的特徵作為判斷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以往某一類人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人們就用那一類別作為判斷一個人在某件事上行不行的標準。比如如果歷史上的情況反映「男的數學比女的好」,那麼只要是個男的人們會默認他數學好或者應該數學好;同樣的,如果根據歷史情況來看「女的在照顧別人方面表現的比男的好」,那麼只要是個女的,人們都會覺得她會照顧人或者應該會照顧人。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局限於性別,類似的其他還有「亞洲學生成績好」、「黑人都是懶窮齪」、「窮人都是懶鬼」、「老司機都實戰經驗豐富」……

這樣會有什麼後果?

比較直觀的後果正如上面的描述所說,在男女一起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如果任務跟男性特質有關,那麼女性的發言和意見就很有可能會被忽略,或者直接不被允許發言,同理如果任務與刻板印象中的某些女性特質有關,那男的也沒插嘴的機會。

不光如此,這些刻板印象不光影響到人們怎麼看你,還可能影響到你怎麼看自己。如果作為一個女生,你參與到一個具有男性特質的任務里,而且隊里也有男同胞,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想「啊,他們比較擅長這個,我不該多插嘴。」,於是就自己給自己禁言了,也不那麼積極地參與到任務中了。同理,男性在女性主導的任務里也可能出現一樣的自我禁言的情況。

不過如果你覺得自己其實很懂任務的需求,你就是想插嘴,然後你發言了。這個時候有兩種情況:對於身處具有男性特質的任務里的女性,其他成員(男女兩性都包括)會阻止你的發言,邏輯依舊是「個女的懂什麼?」,除非你已經展現出驚人的能力讓他們確信你是這方面的專家。簡單說來,女性會被更加嚴苛的評價標準約束,除非能力驚人突破約束,否則不得插嘴。另外,處在女性主導任務中的男性如果要插嘴,不一定會被拒絕發言,有時候組裡其他女性成員還可能很尊重少數男性的發言與意見。

有人說,不插嘴就不插嘴嘛,還少干點活,沒什麼了不起。

確實,不插嘴在任務期間可以省點力氣。但是任務完成後人們在分獎勵的時候是會根據大家在組裡做出的貢獻分配的。插嘴越多,影響力越大,回報也就相應的會更多。那麼,按照之前所說,女性在男性特質的任務中被禁言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她們所獲得的回報就相對更少,而組裡其他男性的獎勵則多;而男性在女性主導的行業里被禁言的可能性總體來看相對小一點,所以分配獎勵的時候差距會相對小一點。但是要注意,在某些女性主導的行業裡面,女性會覺得男性不適合做一線工作(比如護士行業,男性不適合照顧病人),這個時候女性會集體以某種形式把少數男性踹到管理層做領導,即使這些男性可能是想做點實質貢獻。而在這種情況下,男性獲得的獎勵還是比女性多的(詳情請見nursing industry的glass escalator) 。

有人說,分少點就分少點,也就這麼一次,下次我記得多說話就好了。

不幸的是,每一次的任務都可能固化人們腦中的這些刻板印象,這也就意味著在任務小組裡的這種等級結構會長久存在,即使曾今參與到任務中的人換了又換。下次不同的男女一起做同樣的任務,他們很大可能還是會繼續按照這種刻板影響來行事,而繼續遵守刻板印象的話又會加固這些觀念,往複循環。

有人說,那就不男女搭配了,我就跟同性小夥伴一起做事。

首先,即使跟同性小夥伴,人們還是會繼續按照其他特徵進行分類,然後按照與那個特徵有關的刻板印象做出反應。比如一組男性修汽車,如果組裡有黑有白,那麼黑人就可能被禁言然後得不到足夠的獎勵。人們總能找點東西出來區分彼此,最後總會形成一種區分高低的等級制,除非自己非常幸運,每次做任務都是具有優勢特徵的那一組,否則不用指望總是獲得發言機會和較多的回報了。

另外,現實情況是,如果女性想要在職場往上爬總會碰到男領導(因為佔據高層位置的男性佔總體的90%),且位置越高越有可能跟男同事一起出任務,這個時候和異性一起做任務就很難避免了。如果就是執意呆在女性主導的行業里,那是個人選擇,只多說一句,這些職位和行業往往回報低(工資低,福利差)。

劃重點(怎麼就不能平等相處了):

  1. 人腦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對他人的能力做出準確判斷,於是就習慣按照一些特徵分類,然後按照與特徵相關的刻板影響行事。
  2. 在任務環境中,有優勢特徵的個體會被認為更加有能力,有地位,被給予更多的發言機會,影響力更大,最後獲得的回報也更多。而不具備優勢特徵的人會被認為沒有能力,沒地位,不被給予發言的機會,獲得的回報更小。
  3. 男性即使在女性主導的行業里也有被尊重的可能(無論實際能力如何),而女性則需要證明自己能力超群才會被給予發言的機會,獲得同等的回報。
  4. 刻板印象是會根據人們的行動一遍遍加固的,所以很難消失。

小雨說:說句實話,每次看這個理論都很心煩的,因為讓人感覺很絕望。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邏輯里女性似乎沒有出路,而且因為在自己身上也發現了這種submissive的特徵,覺得有些事情就該男的做,自己不該插嘴,獲得的報酬少一點也沒關係。但是現在發現關係大了去了,畢竟要生存,要獨立,要擺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權力控制。有沒有什麼方法擺脫呢?學者們說有的,但是在現實中檢驗的情況並不理想。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找找status belief intervention相關的材料看看。這個理論還在快速發展中,學者們在檢驗各種不同特徵之間的互動作用,目前的結果看來,性別的影響非常強。這大概也正反映了性別觀念就是社會分層(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Ridgeway, Cecilia L. and Lynn Smith-Lovin. 1996. "Gende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9(3):173-175

[2]Sinclair, Lisa and Ziva Kunda. 2000. "Motivated Stereotyping of Women: Shes Fine if She Praised Me but Incompetent if She Criticized M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11):1329-1342

主講:Sarah Harkness
推薦閱讀:

東北人好鬥,川渝人懼內,廣東人好吃,上海人排外,這些算是歧視的話嗎?
OS X 用戶如何看待 Windows7/8/8.1?是否對 Windows 存在刻板印象?
冒子和侉子
如何靠"臭不要臉"和"自黑"來扭轉刻板印象?
為什麼海外的朋友都有對來自馬來西亞的就是馬來人的刻板印象?

TAG:性别 | 平等 | 刻板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