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無效學習
02-05
很多年輕人一直在路上奔波,不高的收入要支付羅輯思維門票,要買混沌社的會員,要去KK 的現場。對於這樣求知若渴的行為,我很讚賞。但隱隱約約又有點智商稅的味道。 「我學到了最新的認知模式」 學員們簡直是內心雀躍,而且自組了各種社團來互相鼓勵。
推薦閱讀:
娃是好娃,但你真的學到了嗎?
還是滿足於大腦虛擬的飽腹感?覺得自己學到了?研究一下DIKW模型有助於對這個問題的深入剖析〉DIKW 是一個常見的認知過程模型。
簡要解釋一下,就是 Data 到 Information,然後是 Knowledge,再最後是 Wisdom。是說人的認知一步一步的進化過程。Data 不說了, 我覺得很多講座講的,其實都是Information。 且不說是不是對的information, 而是否能從這個信息之中獲得知識,其實需要個人艱苦的練習。 Caoz 有個說法,大意是 學習本來就該是艱苦的。獲得了一些I,就覺得自己獲得了很多W,這個跳躍未免太大了。如果I多的人就贏了的話,錢鍾書比圖書管理員更應該當領袖。那麼從I 到K,我覺得是一個從外到內的過程。I 是外界世界的信息,也許是扭曲的信息,比如為了賣書的情況下,說點前後矛盾不嚴密的話。
知識的內化,本質應該是改變你的大腦神經網路,從而更改你的行為。或者可以說,不能改變行為的,都是假知識。比如,你學習了品牌三部曲,你具備了一定的I 和少量的K 。 如何把這些信息用於指導日常的品牌建設,進而固化為你的思考邏輯呢?需要反覆練習。信息是沙土,知識是磚塊。從沙土到青磚,需要烈火長期的煅燒。
舉例來說,MBA 的所有信息我都可以很快在網路找到,但缺乏嚴格培訓,反覆練習和矯正,這些信息無法內化為我的思維習慣,幾乎都算不算知識。不然你以為哈佛商學院的娃兩年操練超過800個案例是為什麼?而從磚塊到建築,就是智慧,K到 W的步驟。在這一步,長期艱苦練習培育成的知識互相鏈接融合 。是發現事物背後的邏輯,是判斷,是評估,預測,鏈接。
自從明白了這個道理,我不再以多讀了書或者學習到一個新觀點而驕傲。相反,我以學不能致用,不能跨越知行鴻溝,把已經知道的信息內化為知識,再把知識內化為智慧為恥。閱讀數量和速度根本就不重要。新知新詞雖然重要,但遠不及真內化的智慧重要。這裡順便說一下,有人建議用寫作的方法來做這個內化,我覺得有效但是有限。寫作基本還是在K 層面的,而且單次寫作的強度也遠遠不夠完成內化。
狐狸知道很多事,刺蝟知道一件事。真的智慧,不只在於知識的廣度,更在於思維的深度。推薦閱讀:
※那年拼了老命追求穩定的你,還好嗎?
※無法直接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怎麼辦?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讓你錢包快速回血方法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在於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一個窮人應該怎麼提升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