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真的能讓人改變嗎?

現在社會對旅行的過度強調有一種非常危險的導向,旅行好像已經跟健身一樣,是絕對的政治正確。

很多人聲稱去某某地方旅行一次,就可以滌盪心靈、改變世界觀之類的。

這種腔調帶來很強的誤導性,讓人們不惜辭職旅行。

我的結論是,成長、改變可能會發生在旅途中,但並非旅行的應有之義,尤其不是現代蜻蜓點水的打卡游、跟團游可以產生的。

不過,之所以有這樣誤解,也不是沒有根據,說起來可能跟人的基因有關的,從鄭和到徐霞客,從麥哲倫到哥倫布,大批冒險家前仆後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

《憂鬱的熱》帶里提過,在原始部落,旅行好像有的跟人的成長有關。

在很多北美洲的部族裡面,和青舂期必須通過的一些歷練有關的情況,常常對個人的社會地位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年輕人不帶任何食物,自己乘著獨木筏在水中漂流;有些人則自己一個人跑上山,去面對嚴寒、下雨和野獸。有時候他們一連好幾天,好幾個禮拜,甚至好幾個月都沒好好吃東西,或只吃粗糙的食物,或者長期禁食,甚至使用催吐劑使自己的身體情況變得更虛弱。一切事情都被用來做為與另外一個世界溝通的手段。他們沉浸在冰冷的水中很長一段時間;故意砍斷幾個手指關節;或者把削尖的木頭插人他們的背肌下面,木頭上綁上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綁著重物,然後拖著那重物走路,目的是為了把筋膜劃破。他們即使不採取上述的極端手段,最少也會不斷地做些毫無意義的工作,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有時候是把身上的毛一根一根地拔掉,有時是把松樹枝上的針葉一根根地拔掉,不然就是在一塊大石頭上面打洞。n進行這些歷練,會使他們進入一種精神恍惚、身體虛弱、神經不穩的狀態,他們希望藉此可以和超自然世界溝通。具體來說,就是他們相信一種神奇的動物,被他們所受的強烈痛苦感動,出現在他們眼前。他們可以依照該保護神的名字取名,因此得到特殊的能力(權力),這些權力也決定了他們在自己社群中的地位。n就這些土著看來,社會不能提供給他們任何東西,他們覺得改變命運的唯一手段是冒險直接進入有秩序的生活的邊緣,接受身體與精神折磨的最大極限,冒著永遠回不來危險,一切都豁出去的人有可能因此取得力量。

現代社會後,人們已經有了更多方法來獲得權力和地位,不一定通過自殘。但是受荷爾蒙和人類原始本能刺激,我們的青春期男女,從孩提時代起,就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逃避當代文明加在他們身上的種種規範,反而社會越平和、安逸,這種逃避越強烈。逃避的方法就是走出去,走到最遠的地方,所以文青們喜歡的民謠里最多的都是遠方、流浪這種字眼。

旅行者老是覺得,只要走出去就會與眾不同,這些冰冷的山峰、深陷的洞穴或難以進人的森林,都是可以得到髙貴的啟示的地點。我們總是賦予遠方以高貴性,卻對日常生活無比厭倦。

背包客最早就是從戰後垮掉的一帶開始的(未考據),那時候很多嬉皮士到處遊盪,尼泊爾那個時候是很多嬉皮士聚集地。在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里提到過這些人,《在路上》這本書里描述的就是這種嬉皮士文化。

用戶上傳的圖片

用戶上傳的圖片

(攝於尼泊爾博卡拉)

這種文化和生活方式自然是美好的,可跟成長無關。

在中國當下社會,焦灼的功利主義遭遇蠢蠢欲動的嬉皮慾望就產生了奇特的,又想旅行,又想獲得成長的「想得美」心理。

事實上,除非帶著目的的遊學、投資(《憂鬱的熱帶》、《玩賺地球》),否則,大多數旅行給人帶來的成長遠不如讀書學習快,反而容易讓人喜歡上旅行這種強烈感官刺激,半衰期短的獲得見識和快樂的方式。

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提到:

剛進入一個新的地方的時候,我們的敏感性會引領我們注意很多東西,等到確認這個地方對我們而言有何功能之後,我們注意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

這是旅行的好處。也是其毒性所在。

然而,依靠旅行尋找新鮮感和逃避現有生活是一種飲鴆止渴。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閱歷和經歷,你並不能從眼前的景象中獲得太多。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經驗,使自己成為沃土,在這片沃土上每年能結出三次果實,而其他一些人則只會逐命運之流,逐時代和國家變幻之流,就像一個軟木塞一樣在上面漂來漂去。當我們觀察到這一切後,我們會把人分類兩類:一種人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另一種人則是化神奇為腐朽,絕大部分人是後者,前者則為數寥寥。

而且旅行越來越多跟炫耀、經濟水平相連,早就喪失了徐霞客時期的意味。

有人說旅行可以開闊眼界,事實上,通過出去旅行一次獲得的「眼界」,也未免太淺薄,去義大利一趟獲得的眼界,哪裡比得上在家讀一遍《羅馬人的故事》,當然讀完再去會事半功倍。

何況,旅行開闊的「眼界」,非常容易帶來偏見。相對於閱讀帶來的緩慢理性的意識構建,感官刺激帶來的意識建構更加強烈。大抵是因為缺乏了解,所以以偏概全。

而且旅行大多時候,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正如村上春樹在他的遊記里所說,不同城市之間的區別在於,在這裡你需要解決這樣的煩心事,在那裡你需要解決那樣的煩心事,都是在解決各種煩心事而已。如果你還覺得旅行美好,那多半因為你的旅行還不夠久,不夠local。

所以成長沒有那麼簡單,跟旅行不旅行無關,跟你有沒有堅持學習、思考有關。不是買張機票就能一下子洞穿人生大道理,瞬間變得深刻、聰明、自信、堅強。

如同神話中的印第安人那樣,他們走到地球允許他們走的最遠處,看見那裡的動物,詢問那裡的人,所得到的卻是同樣的失望:他筆直地站立著,痛苦地哭泣、祈禱、嚎叫。但是還是聽不到什麼神秘的聲音。他已完全明白,的確沒對任何人會賦予他任何力量、權利。

最近界面報道了幾個開麵包車去羅馬的年輕人,主人公在被記者問到這次旅途對你來說有什麼改變時,

這樣回答:

這次旅途對我來說擊碎了我之前對美好世界的幻想,出發之前我覺得一切事情都是美好的,但是當真正遇到警察的坑蒙拐騙之後,我開始明白了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哈哈哈哈哈!

如果你想知道會不會成長,這就是答案。

用戶上傳的圖片

(網圖侵刪)
推薦閱讀:

全球十個間隔年體驗項目 | 人生一個驚奇的停頓號
請問新加坡值得一去的購物中心?
我親手餵了鯊魚,是吃了幾個豹子膽
哪些景點你去了以後發現不過如此?

TAG:旅行 | 自助游 | 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