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吃貨之旅

在台灣,如果說到哪裡是美食之都,十之八九的人會跟你說就是台南。比起在台北的各種異國料理餐廳雲集,台南飲食的主要特色在傳統美食,或者可以用一個台灣人經常使用的詞來形容-"古早味",有名的是那些農業時代的時候家家戶戶一早出門工作喝的牛肉湯或是巷弄口飄出的茶葉蛋香,許多讓大家蜂擁而至的是那些個傳統市場。

紀錄台南有哪些好吃的絕對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完成的,今天就用我在近期跟朋友去台南旅遊時,品嘗過的幾種料理來跟你們介紹這個城市,這些東西不可能只有台南有,但是你在台南絕對可以吃的到(廢話,因為我都在台南吃的啊)。

每張照片都是親手拍下的喔!

白糖粿、地瓜椪

白糖粿是將糯米粉、水、細白糖一起混合成黏稠狀後靜置一夜形成的米團,經過些許步驟後放入油鍋中炸,就可以做成的簡單零食。

還記得以前在放學走回家的途中經常會有小攤販就在街邊賣著白糖粿,小小的手拿著一袋白糖粿,心情就會變得很好!

地瓜椪又可以叫做蕃薯椪,經常跟白糖果擺在一塊兒販賣,作法自然也同樣是油炸了。先將蕃薯蒸熟後壓成泥,再將紅糖包入其中,熱鍋油炸後蕃薯球會膨脹,這時候就可以吃到熱呼呼,咬開來還會流汁的蕃薯椪啦!

由於成本很低,售價不高,卻可以滿足很多人的口腹之慾,尤其小孩子吃到甜的東西總是特開心,所以這一個售價不到2軟妹幣的白糖粿以及4軟妹幣的地瓜椪相當受到歡迎。

肉圓

首先,這要用台語(閩南語)發音

肉圓是用地瓜粉、太白粉等做成透明圓皮,包裹著豬肉或其他配料製成的食品。在台灣是非常重要的傳統飲食之一,南北的作法各有不同,喜好就見仁見智了,像我就只喜歡吃南部的肉圓,而受不了北部的口感呢!

大致可以區分成兩種,北部肉圓會在除了蒸的步驟之外,還要經過油炸,南部肉圓的作法則僅以蒸籠蒸熟即可。台南的肉圓以蝦仁肉圓最為出名,用蝦仁、肉臊做內餡而製成,最重要的則是醬料,以口味偏"甜"聞名的台南,各種料理都可以搭配甜的口感,所以即便是鹹的食物,也可以配上特製的甜醬沾著吃。

筒仔米糕

筒仔米糕是和油飯、米糕相近的食品,將糯米、香菇、肉片等餡料放在鐵罐、瓷罐或竹筒中炊煮而成的傳統美食,和竹筒飯是不同的食品,在食用時經常會以香菜作為佐料,其一是配色,其二是配味。

對於非常喜歡糯米料理,舉凡是糯米腸、米糕、油飯等通通都在人生美食清單中的我來說,筒仔米糕實在是非常的可口,份量很小但味道十全,米糕上面的肉鬆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在台南,不管是粽子(咸粽)還是米糕類的糯米食品,"甜辣醬"都是不可缺少的醬料。就像許多大陸人去外地讀書會帶著一罐老乾媽一樣,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可以代表家鄉味道的,"甜辣醬"絕對榜上有名,還有特定的牌子!

碗粿

同樣要用台語發音的碗粿,是台灣各地傳統市場都可以見到的料理,作法是將米漿糊化後把配料放在上方再蒸熟,經常搭配醬油膏或甜辣醬食用。

紮實的口感配上菜脯,也總是令人再三回味。碗粿、米糕、粽子可以說是台灣傳統美食饕客的必敗清單。

煎鳥蛋

煎鳥蛋的攤販在台灣各大夜市或是景區都可以見到,使用的但種是鵪鶉蛋,因為產量大價格低,非常容易負擔得起。

夜市裡賣煎鳥蛋的店家工具基本都一樣的,有許多小槽適合放置鵪鶉蛋大小的大鐵盤,小凹槽呈同心圓分布,只要將鵪鶉蛋打入並加熱,再搭配上將油膏增加口感。

王氏魚皮

虱目魚是台灣南部非常受歡迎的魚料理,肉質鮮美價位也不高,除了台灣南部海域可見其蹤跡外,本土也進行養殖產業。

因此在台南有非常多虱目魚料理的餐廳,其中以"王氏魚皮"最為有名,也是我這次的清單之一。

虱目魚肚是最多人喜歡點的餐點,處理過後的虱目魚肚已經去骨,所以對於很多喜歡吃於但討厭挑魚刺的客人來說相當方便。

最常看到的料理方式是用煎的,酥脆的外皮搭配軟嫩的魚肉,中間還有一層厚厚的膠質,佐以芥末口味的鹽巴是我最喜歡的搭配。

新鮮魚皮煮成的魚皮湯是店內招牌之一,在台南絕對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來滿足喜歡吃魚的人,物超所值。

虱目魚皮的肉質很嫩,魚皮又滑溜,通常會搭配芥末和醬油食用,不過我個人也很喜歡直接吃,畢竟魚的味道非常鮮美。

新鮮的魚湯也是要在產地才能享受到的,大部分的魚湯都使用芹菜調味,但如果你是像我這種遇到芹菜會一個一個挑起來放到旁邊的人,也可以跟老闆打聲招呼說別放了...

經常聽到台灣的蚵仔煎,就知道蚵仔在台灣的地位,如果喜歡吃的人不妨來一份芥末蚵仔(在大陸好像叫做蚝),用芥末和醬油作為湯汁,芥末的味道去除了蚵仔的腥味,再搭配薑絲,絕配!

虱目魚頭這道料理就很看人了,因為我是從小在澎湖吃海鮮長大的孩子,對於吃魚頭挑刺這種事情閉上眼睛也能做到,怕刺而不吃某些魚部位的事並不在我的人生中。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真正會吃魚的人,吃的都是魚頭或是魚骨上相連的肉,也就是魚刺最多的地方,這才是一條魚肉質最好的部位呀!

好回來說說魚頭,虱目魚頭的臉頰上有非常嫩的膠質,是整個魚頭的精華,當然魚眼睛還有膠質下覆蓋的嫩肉誰跟我搶我跟誰拚命!另外靠近魚下巴的部份則有紮實的魚肉,不過這一塊的魚肉比較干,如果硬要說的話會是我比較不想吃的地方,而且這部份的魚刺真的是多到一般人不是很能接受呢~

吃東西總是要配上個飯的,肉臊飯不用我說,應該也已經名聲響亮了,台灣最有名的飯類無非就是肉臊飯、滷肉飯了。

一般在這種傳統店面中,都是白飯一碗2軟妹幣,肉臊飯一碗3-4軟妹幣。

如果到了便當店,或是一般用餐,點了一碗白飯,很多人還會在加點個油豆腐。

我很喜歡味道鹵得很好的油豆腐,那是可以把滷汁鹵進豆腐裡頭的。對我而言,油豆腐之所以好吃,大概就是咬下去,湯汁會流出來的感覺吧哈!

啊?你說這麼小的東西為什麼要介紹?因為我照片都照了不看白不看啊!

在大陸稱作"包菜"、"捲心菜",在台灣我們把它叫作"高麗菜",拿出來介紹是因為這是台灣非常容易出現在餐桌上的家常菜,尤以清炒的方式製作,在大陸讀書期間比較少看到炒高麗菜,每次想家的時候也會想到它呢!

重點是我很喜歡吃高麗菜

芋粿

想必吃到這裡也不難發現,"粿"是台南很常見的食品,其實不只台南,在整個台灣都很常見呢!

芋頭粿我們一般都說"芋粿",台語發音。名副其實的由芋頭做的,咬下去滿滿芋頭香,真正的芋粿跟碗粿吃起來其實差很多,吃下去是可以吃到芋頭絲的!

香菇飯湯

上面的料理都是我們幾位好姊妹分著吃的,這一碗是我其中一位朋友的最愛(我嗎?我就愛虱目魚皮,恨不得餐餐吃),香菇飯湯。

其實就是用把鹵好的香菇、鮮蝦、筍絲、肉等料理,配上湯及飯的料理,台灣一般常吃的是"肉羹"等有使用勾芡的湯種,這裡的香菇飯湯較為清爽,吃起來口感不膩味。

泰成水果店

這是這趟吃貨旅行中難得的"非傳統美食",來自一家傳統水果店。

泰成水果店從1935年營業至今,以賣水果為本業,不過現在提起泰成水果店,大家會想到的都是他們的招牌"哈密瓜冰"。

老闆會用半顆哈密瓜當作碗,中間挖一個洞,放上水果料理還有冰品,特別的是,挖出來的哈密瓜肉會被老闆拿去特製成小哈密瓜冰沙球放在裡頭,所以在享用這一碗哈密瓜冰的時候,除了能吃到哈密瓜果肉之外,還會吃到非常酷的哈密瓜冰沙球。

哈密瓜冰分成兩種款式在賣,一個是招牌哈密瓜冰,上面堆疊的會是超級多的哈密瓜冰沙球:另一個則是我們點的哈密瓜草莓冰。

強烈推薦第一次吃的人可以點哈密瓜冰沙球那款,超級好吃呀!然後這碗冰雖然不算大,但真的很甜,2~3個人吃一碗就可以了。

土魠魚羹

曾經介紹過土魠魚羹,這裡就不大費唇舌了,土魠魚也是台南相當有名的魚種料理之一,所以走路都會撞到土魠魚店就沒什麼好稀奇了。

比較不習慣台灣南部"甜"料理的人通常會訝異,這一碗羹怎麼會是甜的(對於我這種從小在南部長大的孩子,我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有甜的味道在裡面啊,我怎麼沒發現過)。

將土魠魚油炸後製成羹湯,這一碗台南招牌料理,絕對是來到這個城市的人一定要體驗的。

蚵仔煎

蚵仔煎其實源於閩南地區,逐漸變成台灣的特色小吃,台語中把"蚝"稱作"蚵仔"(跟海蠣是不一樣的東西)。

主要就是把太白粉勾芡、雞蛋、蚵仔、蔬菜製成食品的料理,最後佐以油膏、甜辣醬或辣椒醬食用。

後來開始有各種變化版本,大部分的店面都是"蚵仔煎"、"蝦仁煎"、"綜合煎"這三種款式。

文章牛肉湯

這裡說的牛肉湯不是我們一般吃牛肉麵的那種湯,而是"牛肉清湯"

牛肉湯是傳統台南人的"早餐",在以前農業社會的時候,一出門就是一天的體力活,因此營養價值非常高的牛肉湯成了首選,現在則變成了旅客的排隊美食。

文章牛肉湯是我很喜歡的一家牛肉湯店,另外也有幾家要一大早起來(五點起床)才能吃到的牛肉湯,這家到下午去吃都有得吃,我覺得親民多了!

小小一家店賣的東西也就那幾樣,畢竟主打的就是牛肉湯,不過根據肉的部位不同,軟硬嚼勁等差異,也有區分款式,就看個人喜好了(上圖三碗分別是不同部位的牛肉湯喔!)。

在地朋友跟我們說,牛肉很怕煮太老,肉質會變得太硬而不太好吃,所以建議在湯端上來的時候就把肉先撈起來,保鮮。

店家會附特製的沾醬,要用!

相較於以往的肉臊飯,這家店賣的是"牛臊飯",好歹也是一家牛肉湯店,自然有它的特色了,說真的,比一般的肉臊飯好吃太多了!

總不能都吃肉,綠色蔬菜也是要的,反正都點了,都拍了,你就看看吧,菠菜。

大東夜市

這裡做個小小分隔線,讓大家的胃休息一下。

前面介紹的食物都是在台南的大街小巷,其中包含了一些傳統市場或是店面,另外台南的夜市也有名氣,所以接下來幾個東西是在夜市裡吃到的。

台南的夜市主要有三個,大東夜市、武盛夜市、花園夜市,每天營業的夜市不太一樣,有一個口訣是"大大武花大武花",代表的是台南周一到周日營業的夜市時間,不過現在又有一家"小北夜市"竄起,所以聽說口訣變成"大尖武花尖武花"...

夜市因為是晚上逛的關係不好照相,然後手又這個油啊肚子又那個餓啊,所以漏拍了幾樣也很好吃的,吃到肚子里了但是沒留下照片,真替你們可惜。

東東拔絲地瓜

拔絲地瓜是台灣各地夜市都有的食品,不過今天特別拿出來,是因為這家拔絲地瓜除了可以算是創始老店之外,也確實超級好吃!

其實拔絲地瓜要做的難吃我覺得有點難,至少我到現在還沒遇過難以下咽的拔絲地瓜,不過這家東東的地瓜作法跟其他家有點不同(我也不知道哪不同,但是吃起來不一樣啊!),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特殊,是好吃的那種。

另外這家店的老闆很可愛,可能是生意真的太好了,排隊的人潮每次都會排到其他店前面(夜市的攤販之間又相隔這麼近),所以每次人潮太多老闆怕妨礙其他人做生意,就會喊著"哀呀~拔絲地瓜不用排隊排成這樣啦,又不是一定要吃,去逛夜市啦,逛完還想吃再來!"

糖葫蘆

不知道是不是我童心未泯的關係,到哪兒我都喜歡吃糖葫蘆。

台灣經常賣的糖葫蘆分為幾種:傳統的蕃茄蜜餞糖葫蘆、草莓糖葫蘆、各式水果糖葫蘆。

蕃茄蜜餞糖葫蘆是一間糖葫蘆店必備品,很多店甚至只賣這款,包附糖衣的蕃茄中夾著可以解膩的酸梅蜜餞,是非常對味的組合。

草莓糖葫蘆有點像是糖葫蘆中的名牌,因為草莓比較貴的關係,售價自然就高一點了,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在草莓產地買草莓,所以這部份吸引力對我還好。

各式水果糖葫蘆是比較後期推出的創意商品,相較於傳統款式,會用橘子、蕃茄、芭樂、蓮霧、葡萄等水果穿插,還會再包上一層可食用的糖果紙(就像是一些牛軋糖外面會有的那層透明紙,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款糖葫蘆。

可惜不是每個夜市都有這一款,一般還是蕃茄蜜餞和草莓的居多。

香蕉起司麻糬

我又要來推薦一款跟傳統美食沒關係的創意商品了,這是在很多夜市很有名氣的"炸香蕉",把香蕉包在麵皮中油炸,酥脆的皮咬下去後是熱騰騰的香蕉,加熱過的香蕉味道比平常來的香濃,光是用聞的就令人食指大動。

同樣的店面還賣有一些香蕉、麻糬、起司互相搭配的料理,這種創意料理越來越多,感興趣的真的可以嘗試,很不錯喔!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絕對是夜市必需品,對於熱愛這份料理的我來說,一間夜市有沒有賣決定了一個夜市的品質啊!

"大腸包小腸"所謂的大腸是糯米腸,小腸指的是香腸,跟什麼豬腸啊是沒有關係的。常見的長相是將糯米腸縱切一條線,把香腸放置在其中形成類似麵包夾熱狗的形狀,傳統的樣式會淋上醬油膏等佐料。

這一份則是方便分食的盒裝版本,另外搭配九層塔也有解膩的效果,有的地方則會使用泡菜、蒜頭作為解膩的配料。

臭豆腐

台灣的臭豆腐據說是當年由湖南籍的老兵傳入台灣,經過改良後形成帶有台灣特色的台灣臭豆腐,主要搭配泡菜還有辣椒醬食用。

不過我吃過最好吃的臭豆腐其實是在大陸吃的啦~

另外我覺得,很多家夜市賣臭豆腐的店都已經變成一種"形式"了,這就是一種你做的不是特別好吃,依舊會有人來吃的食品,(去夜市就是要吃臭豆腐啊的想法。)所以很可惜不容易遇到好吃的店。

最後附上一間台南起家的手搖杯飲料店,飲料店哪都有,可是我朋友說來台南怎麼可以不喝自己家牌子的呢!

與其說是介紹台南美食,不如說是跟你分享我們這趟台南吃了哪些好吃的東西,台南確實是我很喜歡旅遊的地方,因為太好吃了,很多經典的店以前吃過,所以這趟就沒有重複去吃(畢竟胃只有一個,一天只有那麼幾餐),有機會歡迎來吃吃喝喝啊!

嗨你好,我是一未來自台灣的女孩,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

對於更多台灣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微信公眾號"灣女孩日記"找我(bbear_diary),裡面有更多關於台灣的小故事


推薦閱讀:

小時候問大人你是從哪裡來的,大人是怎麼回答的?
中國古代(主要是先秦)的命名(尤其是姓氏)文化的演變是怎樣的?
趙姨娘作為良妾,為什麼在賈府的地位還沒襲人高?
摘下「混聲」這朵高嶺之花,跟破音Say Goodbye!
為什麼中國古人喜歡給器皿取複雜的名字?

TAG:台湾 | 美食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