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與行為:從「書中自有千鍾粟」談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極簡經濟學

一、讀書與生存

古代中國由於人多地少,加之農業生產力水平比較低。所以一直以來,民間所擁有的財富都比較少,生存是中國思維方式(文化)最核心的目的。不知何時,讀書慢慢的也成為一種生存方式。無論是出自《論語·子張》的「學而優則仕」,還是宋真宗趙恆《勸學詩》的「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馬多如簇,書中有女顏如玉。」無不顯示了讀書作為生存工具的狀態。科舉制度的發明則為這兩句話的實現構建了一個有效的上升通道。可以設想一下,有什麼樣的途徑比讀書更可以讓一個普通的家庭一步跨入上層階層。至此,無數讀書人的人生軌跡就發生了改變,既有高中狀元的榮耀,也有范進的傷悲。這種激勵使得讀書成為一種工具,很多人發奮讀書是為了中舉,而不是單純因為喜歡讀書或喜歡探索樂趣。讀書「工具化」的傾嚮導致我們創造知識的動力和能力不強,反而更願意去適應考試。這既是導致中國近代沒有產生現代科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今天唯「高考論」、唯「就業論」的歷史淵源,也是「痛苦教育」的幕後推手。

二、激勵:人類行為的吸鐵石

人們的行為是逐利的,可利從何來呢?很顯然這是激勵的作用。激勵是外界(相對於行動者而言,可以是政府、企業或其他人)對於行動者特定的行動所可以獲得的「利」的一種可相信的承諾(仕途、黃金屋等是讀書的激勵,科舉是這種激勵兌現的機制)。

從表現形式上看,激勵既可以是物質的回報,也可以是榮譽等精神方面的回報。從數量上看,激勵既可以是正激勵(獎勵),也可以是負激勵(處罰)。激勵像磁鐵一樣吸引人們對行動的選擇(方向和程度的選擇),人們會依據形式和強度各異的激勵,而採取不同的反應。因此,管理的最高智慧就是設立「正確的激勵」,讓人們在逐利的行動中實現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的共贏。

激勵對人們選擇的方向性具有很強的影響。初始激勵對人們行為的選擇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旦某種行為的激勵得以確定,那麼激勵的影響將會通過習慣、示範以及經驗等途徑傳播到更廣範圍的人、甚至會在代際之間進行傳播。

不同激勵代表了人們行為方向或程度的差異,不同的激勵之間會展開競爭。一旦某種激勵取得了勝利,人們趨利避害的心理會導致激勵具有很強的正反饋效應,而且這種正反饋的循環被中斷甚至改變的難度會越來越難。從這種歷史淵源來看,如果目前讀書的這種「激勵」不徹底改變的話,在創新的競賽中很難發揮後發優勢,在這場競賽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推薦閱讀:

是什麼在激勵著你不斷努力?
為什麼中國能夠保持近 30 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傳銷式的自我激勵真的有用嗎?
怎樣可以一直勉勵自己 不忘初心 努力不放棄?
當你看不到成功時,什麼支持你努力下去,你們哪來的頑強,堅強的毅力?

TAG:激励 | 微观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