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的未來探索:鹿晗《Xplore》
好在群眾的審美是在不斷進步的,當年在藥店門口樂呵呵坐著搖搖車的熊孩子也有長大的一天,我們每個人的審美都會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不斷地被刷新認知提升審美,逐步具備了一定客觀的品鑒能力。再加之如今互聯網的開放分享,也造就了多元文化的碰撞,音樂也是如此,過去被當作異類的電子音樂如今已經漸漸被許多年輕人接納,其實這就是從偏見到理解的全過程,我們需要耐心和時間。
再來看鹿晗,其實鹿晗並不是專業的音樂人出身,但鹿晗有一些難得的優勢:- 學習能力,對於一個偶像歌手而言,如果沒有超強的學習能力,那麼你必然會被同款競品彎道超車(這年頭偶像歌手遍地開花,造星手段層出不窮),而看清鹿晗模式的公司不止一家,每家虎視眈眈的公司都希望可以copy一個有前景有潛力的模式,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搬運傳統的藝人養成去經紀撈金,這條傳統路在未來只會越來越窄;
- 他的icon定位非常清晰,因為迄今為止在中國還沒有一個可以引領一些流行潮流的90後偶像歌手,這片市場需要開拓,需要耕耘,需要挑戰,需要試錯,需要摸索,需要找到自己的音樂舒適區。如果說前面的鹿晗還有些茫然,那麼這張《Xplore》已顯示出他和他的團隊前所未有的把握與信心。
下面對《Xplore》做一個簡評,便於樂迷更好的理解:
- 《Skin to skin》
這首作品的編曲與製作在我認為是可以給高分的,前奏中立體柔滑的音色非常自然地搭建出一個「音樂空間」,這種搭建方式並不是「線性搭建」,而是用點綴散開的方式,彷彿每個落點就像是一條從地面暈開的光影相互交融。這種「流動性」的動態設計常常出現在歐美同類音樂中,但是卻很少出現在華語流行作品裡。
《Skin to skin》的動態流動設計不僅體現在歌曲中,MV的迷幻光暈則進一步渲染出製作人想表達的音樂色彩是怎樣的。這種突出視聽感受的製作策略在千禧年曾經火過一段時間,但受限於視頻後期技術的關係,再加上成本的考慮,當時的MV在特效方面不夠精緻華麗,更可憐的就是幾個人取景對口型就完成了一部「MV」。《Skin to skin》的MV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雙覺體驗(視覺+聽覺)是同步的,聽覺會讓聽者第一時間感到一種「聽感沉浸」,而視覺會讓觀者在同一時間感到來自光暈色彩的「空間包圍」。這種處理在國內的MV是很少見的,倒不是說它有多好,而是說這種針對音樂概念而衍生的配套MV對歌手的表達、作品的詮釋、歌迷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完全符合國際主流,音樂MV的審美,某種意義上講是具有先鋒示範效應的。
此外這首歌的旋律寫得也很棒,前半部分以柔滑漸進的方式展現了亞洲歌手的東方韻美,後半部分則加強了合成音色與鼓點的律動效果,通過和聲貫徹了歐美音樂中的侵略性,整體效果可以用東西方新潮流來概括,這裡可以通過觀看《Skin to skin》的MV得到充分地體驗:
- 《微白城市》
這首作品因為歌詞有中文,所以相對另一首顯得更接地氣。但接地氣的直接原因是在做中文歌詞與音樂風格的組合嘗試,要知道一些音樂類型是比較難填中文歌詞的,填詞不僅要考慮歌曲的主題,還要考慮中文詞與英文詞的語感銜接是否順暢,在容詞段較窄的部分該如何考慮填詞密度,如果這首歌的節奏速度很快,並且歌手要經常邊跳邊唱,那麼你的填詞還需要考慮通用性(易記上口),不能故弄玄虛似的將歌詞徹頭徹尾的韻腳化或深度化。
《微白城市》就是這樣一首比較均衡的作品,填詞部分考慮了「通用性」,所以沒有做過多深入複雜的處理,這樣的好處也是為了讓歌曲更好的流通,讓歌迷更容易理解歌詞在講什麼。而旋律和編曲部分依然很「鹿范兒」,雖然A段乍一看歌詞沒什麼難度,但真唱起來的話會發現是很考驗歌手的音高記憶和咬字時字音的變化,這兩個缺一不可。另外編曲部分還承擔了空間的背景,人聲自然就承擔了節奏的二次釋放與歌詞的內容詮釋,鹿晗要做的就是在言之有物的同時既要傳遞出旋律的美感,還要展現出節奏強弱的變化,最終讓整首歌曲顯得首尾概念很統一,沒有零散迷亂的感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今晚FNS上桃草、乃團、開閉和早安的同台演出?
※為什麼日飯要買周邊?
※未來,虛擬偶像會取代真正的明星嗎?
※關8出道以來曲風有什麼變化?
※如何看待神選美少女齋藤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