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篩選與猶太族群的長期發展

Gary Becker給過一個簡單解釋:如果物質資本隨時受威脅,可能在迫害中被搶走或毀滅,那更划算是投資人,提升人力資本。這類似 @Keaton給出的解釋。另借自己之前寫的一論文簡介闡明另一可能理由:歷史偶然造就的猶太人重視教育的文化,不停對族群做篩選,同樣起到了提升猶太人整體素質的作用。答案最後有針對題主問題及評論區疑問的一些補充。

按2000年美國數據,有53%成年猶太男性在法律、醫學或學術行業工作,非猶太白人這個比例是20%;受雇於建築、交通或建築行業成年猶太男性只有6%,而非猶太白人有39%。猶太群體在認知技能方面同樣顯著高於社會平均值。歷史上猶太人也有這個特點:教育程度高,多從事商業。猶太史另一顯著特徵是:他們的人口先後有幾次銳減。Botticini和Eckstein指出,公元2世紀前猶太教改革改變了猶太群體對教育的信念,這一點可以同時解釋前面兩個現象。人口減少中相當一部分應歸於因不願承擔教育開支而改宗。

公元前後,猶太人中有許多族群,佔主導地位有兩支。一是希臘化的撒都該人(Saduccee),只承認《舊約》前五卷(the Written Torah);一支是法利賽人(Pharisee),既承認全五卷也承認其它一部分教諭(the Oral Torah)。法利賽人注重教育,主張建立免費學校並強制要求父親把家裡6——7歲男孩送到學校學習教諭。公元70年,羅馬軍隊鎮壓了朱迪亞(Judaea)地區猶太人叛亂並血腥屠殺了組織叛亂的撒都該人。法利賽人受影響很小,從此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主導權。200年前後,著名猶太教學者Judah Ha-nasi編纂了《密西拿》(Mishna),其中把不教育小孩讀寫教諭的人稱為ammei ha-aretz,有粗魯、愚笨的意思。這種人會被猶太社區排斥,並課以罰金。

這項教規意味著猶太社區都需要建立作教育用途的教堂(synagogue),聘請老師來教孩子讀寫,而同時期其它宗教都沒有類似規定。作者建立了一個模型,其中每個體生存兩期,第一期接受教育,第二期決定是否讓孩子接受教育。個體可選職業有兩類:選擇農業,教育不會帶來任何收益;選擇商業,教育可以帶來額外收益。如果個體選擇讓孩子接受教育,他會有一項額外效用,但也需要支付成本,成本取決於社區規模和孩子能力。規模越大,越多個體均攤學費,成本越低;能力越強,成本越低。他還可以選擇改宗,此時不用承擔教育成本,但會有一項額外負效用。作者從模型中導出以下結論:農民不會讓低能力孩子接受教育並改宗,這意味著猶太教無法在接近生存邊緣的社會長期存在;農民的高能力孩子和商人孩子更可能接受教育;因為教規存在,猶太人接受教育收益更高,這讓他們在需要知識的商業更有比較優勢,所以他們都會進入商業。

作者用大量歷史材料檢驗以上結論。首先,他們說明這條教規一直在嚴格執行,有三點證據。第一是在3——9世紀巴勒斯坦和巴比倫地區塔木德中有大量關於教堂、學校和教師的討論,其中很多問題十分細緻,比如未婚男子是否應該承擔集體教育的一份開支。其次是考古學家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埃及、北非和西歐的猶太社區遺址中都發現了教堂遺址。根據塔木德記述,教堂最主要作用就是老師教學,以及讓大人和小孩一起閱讀教諭。最後是直接文獻證據。按猶太教習俗,每年有兩個月停止農事,所有人都要去參觀更高級的學堂(academy)。巴比倫是當時學術中心,各地猶太社區都會把疑難問題寫好寄到這兒,學者擬好答覆(Responsa)後再寄回。兩位作者查閱這些來往信件發現,即使是鄉下的猶太社區也普遍能讀寫。因此,猶太人是執行了關於教育的教規的。

<img src="<a href="pic4.zhimg.com/v2-31e50"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4.zhimg.com/v2-31e50</a>" data-rawwidth_="554" data-rawheight="2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554" data-original="<a href="pic4.zhimg.com/v2-31e50"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4.zhimg.com/v2-31e50</a>">

上圖顯示,在公元1——750年,猶太人口出現明顯減少。羅馬軍隊在大叛亂(the Great Revolt)和巴柯巴起義(the Bar Kokbha Revolt)中的屠殺可以解釋30—40%,移民可以解釋30%,剩下還有30%—40%有待解釋。作者翻檢文獻和碑刻證據,發現這部分人口減少主要是由於改宗。早期基督教著力吸引窮人,大量貧苦猶太農民選擇皈依。在公園2——3世紀還出現了大量雜糅猶太教和基督教教義的派別。猶太教內部對改宗態度也逐漸由寬鬆轉入嚴苛。康斯坦丁等記為羅馬皇帝還特意發布敕令,禁止猶太人制裁叛教者。這佐證了前面結論:貧苦農民更容易改宗,因教育收益更低。另一支持證據是猶太教勢力較分散地區,如埃及,改宗比例也較高。這一點也和模型符合,小社區更難分攤教育成本。

<img src="<a href="pic4.zhimg.com/v2-caa6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4.zhimg.com/v2-caa6f</a>" data-rawwidth_="428" data-rawheight="2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428" data-original="<a href="pic4.zhimg.com/v2-caa6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4.zhimg.com/v2-caa6f</a>">

公元7世紀前後,大型城市在伊拉克和波斯地區興起,巴格達人口一度接近百萬。城市興起需要大量能讀寫的人才充當商人、收稅人、放貸人、手工藝人和醫生等職業,猶太人紛紛遷往城市。據作者統計,當時世界上80%猶太人居住在城市。800年後西班牙興起的科爾多瓦也吸引了大量穆斯林,形成了歷史上很有影響的富裕穆斯林社區。西歐地區識字率低,以法國國王虔誠的路易一世(Louis I the pious)和英王阿拉貢的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 of Aragon)為代表的統治者大力延攬穆斯林從事收稅人等職業。排猶事件偶有發生,政府對待猶太人整體相當寬宥。統治者為他們簽發特許狀,允許他們聚居並從事各項事業,也沒有加以太高的稅收。史實和模型高度吻合。

<img src="<a href="pic3.zhimg.com/v2-862bb"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3.zhimg.com/v2-862bb</a>" data-rawwidth_="554"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_="554" data-original="<a href="pic3.zhimg.com/v2-862bb"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pic3.zhimg.com/v2-862bb</a>">

作者最後用蒙古人入侵這一衝擊做了檢驗。蒙古人摧毀了中東地區城市文明,導致當地人口銳減,居民回到依靠農業謀生的狀態。從同一時期歐亞地區猶太人通信看,當地猶太人受屠殺影響甚微,檔案中沒有出現過屠殺(massacre)一詞,關於移民記載也很少。流行病等因素也無法完全解釋中東地區猶太人數量銳減。改宗到伊斯蘭教是這部分人口的主要去向,這一點也和模型一致:生存邊緣的農業社會無法負擔教育開支,只能改宗。總之,以教育為主線可以很好地組織整個猶太族群的歷史。作者最後指出:低能力和不虔誠人群不斷改宗相當於綿延不斷的自選擇過程,這也許能解釋猶太人認知技能方面的優勢。

參考文獻:Botticini, M., Eckstein, Z.n(2007). From farmers to merchants, conversions and diaspora: human capital and Jewish history.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5(5), 885-926.

補充:評論區有熱心知友詢問正文第二段開頭數據來源,列舉兩篇研究。第一篇是文中數據來源,轉引自Botticini和Eckstein 2007年研究,支持猶太人平均而言在勞動力市場有優勢論點。第二篇列舉了針對Ashkenazi(猶太人中聲望較高一支)猶太人智商水平研究,發現平均而言高出半個標準差。文中計算顯示:若猶太人均值是110,一個標準差是15。那麼,平均而言,計算智商超過140的個體比例,猶太人大致是23/千人,整體平均則是4/千人,幾乎高出6倍。這既說明題主所言現象確實可能存在,也佐證了其他幾位答主的回答。如果希望了解更多相關歷史細節,可參考原文或Botticini及Eckstein 2005年研究Jewish Occupational Selection: Education, Restrictions, or Minorities,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Cecil Roth名著Roth, Cecil. The Jewish Contribution to Civilization應該也會有幫助。

Chiswick, Barry R. "The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of American Jewry: 1990 to 2000." Contemporary Jewry 27.1 (2007): 80-111.

Cochran, Gregory, Jason Hardy, and Henry Harpending. "Natural history of Ashkenazi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38.05 (2006): 659-693.

推薦閱讀:

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真的消失了嗎?
東西方的古代文明程度能否量化對比?
經濟史研究中常用來估計經濟水平的數據都有哪些,各有什麼優劣?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棉花何以吃人——私刑的經濟根源

TAG:经济史 | 教育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