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棋到圍棋再到Facebook:不可割裂的文化與市場

  在一次與田辰山教授的談話之中,偶然提到了圍棋,田教授說圍棋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會下圍棋的人就會更容易懂得中國文化,當時並沒有完全領會,只是比較了一下圍棋與國際象棋,認為圍棋的整體感更強,是謀天下的遊戲,國際象棋與象棋的對弈更像是一個局部的戰役。這兩天有時間思考,才慢慢想明白田教授所說的內涵,才有了寫這篇文字的想法。

  如果不是我自己一直有著在思想方面開宗立派的想法的話,我覺得我會很容易就秉承田教授所倡導的思想的,但現在,即使是站在我自己一貫的立場上,也覺得田教授對於中國圍棋與中國文化的聯繫是非常深刻的認識。

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

  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師出同源,據說都是出自古代印度的一種對弈遊戲,本來有著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三十二枚棋子,比如都是主將被吃就算輸了,比如都是一字布陣,小卒沖在最前。但是由於有了不同的文化的融入,就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變化最大之處,就是中國象棋有了疆域的概念,楚河漢界,將帥的九宮,從這種疆域甚至可以看到目前處於國際形勢之中中國的態度——有了疆域,就有了防守的概念,而不能過河的士與相更是完全防守的兩類棋子,這很難不讓人想到中國之前為什麼不造航空母艦這一概念——中國不是一個侵略型的國家,中華文化也不是一種侵略、掠奪型的文化。

  小卒在前,車、馬強攻,炮豐富了戰術的變化,士、相主守體現了一種攻守之間張弛有度的平衡感,誰也無法否認,中國象棋作為一種歷史的沿襲,包含了許多的文化元素,也在從文化角度影響著更多的後來者。

  國際象棋雖然也是兩軍相對列陣,但是並沒有疆域的概念,棋盤上的任何一個格子都有可能成為戰場,除此之外,相對中國象棋而言,國際象棋的走子的方法更體現了一種簡單的而個人主義的方式。

  中國象棋之中,每一類棋子都有自己的行進、攻擊和防守的方式,組合起來,變化更多,國際象棋里雖然車也是直行,馬也是走日字,但是相卻和中國的相有了很大的區別,國際象棋中的相只不過是斜著走的車而已,黑相走黑格,白相走白格,僅此。而說到個人主義,最佳的代表莫過於兵的「升變」了,只要到走到了底線,兵就可以升變成為任何其他攻擊型棋子,古老的棋戰都是如此,這也就難怪現今有那麼多的「超級英雄」出現了。

圍棋:重要的二字是「關係」

  與象棋(兩種)比較,可以看出圍棋是一種完全不同種類的棋類遊戲,客觀地講,作為對弈遊戲,沒有孰高孰低之分,這篇文字的主旨也是談與文化的關係,而非其他。

  第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圍棋對於棋子更加「公平」一些。在製造之時,象棋就給每個棋子定義好了身份,同樣質量的木頭,做兵的就比做車的更容易犧牲一些……,圍棋不是這樣,除了對弈雙方的黑色白色的區分之外,在同一陣營之中,每個棋子都是一樣的。

  第二個重要的區別,圍棋並不是以「殺死對方」為目的的遊戲,圍棋的勝負規則,簡單的說就是看誰佔領的地域大(棋盤上的交叉點),一盤沒有殺死對方一顆棋子而分出勝負的圍棋,不僅在理論上存在,在現實之中也很容易出現。

  第三個重要的區別,圍棋有了「活」的概念,一塊做成兩個「真眼」的棋子,無論在外面受到怎樣的包圍,也不用擔心什麼,因為它(棋子)已經「活了」,這是一種很超脫的娛樂方式,細細品來,恐怕儒家與道家的思想都已經通過這「活」體現了出來。

  第四個重要的區別,也是本質上的區別,則在於圍棋之中包含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也就是「關係」:

  圍棋的規則,每一顆棋子只能佔住一個交叉點,這對於黑白雙方是公平的,對於每一顆棋子也是公平的,對於每一個下棋的棋手更是公平的。而「不公平」的地方,則在於當放下第二、第三……顆棋子之後,這些棋子之間有了怎樣的關係。

  「斷」用的是一顆棋子,「連」用的是一顆棋子,「做活」用的也是一顆棋子,「點殺」用的還是一顆棋子,數量沒變,一顆棋子還是只能佔領一個交叉點,但是因為這一顆棋子與周圍的棋子、環境組合在一起,產生了不同的關係狀態,也就產生棋盤上不同的變化。

  圍棋如此,中國人的文化觀念、社會觀念也是如此,總說人生如棋,其實不如說「人如棋子」,每個人都是或黑或白的一粒石頭,被放在了世界這個棋盤之上,與棋子不同的是,人是主動的,中華文化之中,每個人都會主動地需求與周圍的人建立其某一種關係,以達到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不了之目的地。

  難道不是如此嗎?張良、諸葛亮的決勝千里,項羽、張飛的萬夫莫敵,都是放在了一種由許多人組成的環境之中,如果張良不是主動向黃石公學習,如果諸葛亮不是把家放在了戰略要之側的隆中,如果項羽還是那個街頭的混混,如果張飛還在賣豬肉,如果他們不主動尋求與外界關係的變化……,也許我們聽到的很多故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圍棋大師吳清源在研究圍棋與易經的關係,這是一種由「術」至「道」的質變。如果學棋的稚子們不再一上來就學定式、死活題,學的是這種棋中之道,會不會進步的更快一些呢?這些只能留待慢慢驗證了。

Facebook一類的媒體為什麼在中國都變了形

  Facebook等社會化媒體在美國的興起讓遠在中國的媒體圈與資本圈都狂躁了起來,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個社交網路的網站出現,到現在呢——Facebook還是那個Facebook,但國內紅極一時的開心網、人人網都逐漸成為了遊戲平台,完全脫離了他們最初的宗旨,有很多所謂的資深人士都對此進行了探討,現在看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會得出最合理的解釋。

  Facebook的出現,其實是幫助美國人建立起一種關係,他們在現實之中缺乏這種對於關係的理解與實施,所以,當網路產品出現後成為了稀缺資源,大家才會通過網路手段去尋找關係、建立關係。而在中國,這種所謂的社會化網路對我們來說本來就是現實生活,無論有沒有開心網、有沒有人人網,我們一直都在尋找著自己的社交圈子,都在建立著自己的人脈關係,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有何必要在網路上再多花精力呢?!

  看著國內的這些社會化媒體的變化,感覺有些好笑,也有些悲涼,真不知道這些創業者、投資人們看到自己邯鄲學步學來的東西如今變成了免費廣告發布平台到底作何感想。

  文化,說起來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其實它卻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社會,影響著人們心靈的東西,而且這種影響更有可能是一種潛意識的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國家「數字以外」的國情,想要做生意,怎麼能不了解大環境,大背景呢?

  博客、微博、社會化網路這些作為工具存在於網路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不符合文化大背景的商業行為到底是多助還是寡助,同樣也是留待時間慢慢驗證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只有理髮店門口有條紋燈飾呢?什麼歷史緣故? ?
Super Junior 這樣的樂團為什麼會這麼火?
三隻松鼠銷量為什麼那麼好?
做有機食品怎麼去引導消費者呢?

TAG:市场营销 | 社会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