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我夢境 還賜我很快清醒

微博數據挖掘和運營行為背後,一個有趣的小事。

你話浪漫系粉紅色,哀愁系灰色,咁你袋入面對絲襪呢?

剛剛分享給朋友一首歌。倆人聊起來一直是互相挖情傷笑對方更慘,結果他回我句:

微博簡訊通知我,她剛剛發了微。

以及其他巧合,一起發生,上天暗示的緣分。

一個分手一年的人突然收到官方系統提示,簡訊裡是念念不忘的她,的確似冥冥中事。

可就我殘忍。狠著心,默默發了這些回他。

年底了,運營 KPI。

自己做產品設計,警惕性更強,時刻提防著被設計。所以別人的夢境,我非要很快就清醒。

只是微博數據挖掘做的差了點。單純根據轉達回復點讚等交互行為來判斷兩個帳號之間的親密度,完全不考慮其他緯度的哪。

比如時間緯度,兩個帳號是不是一年不互動了。

比如用戶設置,自己都拉黑名單了運營別亂花錢了。

比如 IP 地址,過濾一下小號也是可以的。

不過很可能避免不恰當簡訊到達場景的需求總有成本,不如一毛一條一刀切來的便宜吧。

Facebook 團隊曾在官方博客裡分享了他們對戀愛關係的觀察。一個人在從單身走入親密關係過程中,伴隨著發帖數持續增長,脫單後會因為線下約會的增多而漸漸靜默。有愛人,便不太需要社交網路上刷存在感了吧。

不過,分手後呢。

這真是一個傷感的場景,而且遇上不太通情達理的機器行為和數據挖掘,催淚彈不是嗎。

Facebook 裡最心思溫柔的 Compassion Team 做了一個 Breakup Flow 套件工具。它是為了幫助分手用戶最大程度降低看到前任動態的概率,以及隱藏自己過去的動態(微信新功能只顯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最貼心的是,以上功能是可以逆向設置的,軟刪除。嗯... 戀愛關係裡,熱戀失戀,還有復合。

我也會有我的生活新動態,但不想你難過。

好溫暖的設計。
推薦閱讀:

一個好創意在國外很受歡迎,到了中國就變味兒了,有這樣的形成對比的案例么?
創造產品,「做什麼」可能比「怎麼做」更重要
各位產品人員和運營人員在日常中比較關注互聯網的哪些數據和事件呢?
新上線的豆瓣旅行是什麼?

TAG:产品 | 设计 | 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