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吸化成空氣》:2017年最感人的死亡之書

這本書是一個醫生隨著人生角色不斷轉變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叩問,直到死亡的來臨。

馬克斯韋伯說過「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所以人總是不斷為自己的生活尋找意義,尋找安身立命的立足點,而生命的衰老和死亡,讓人生增加時間之尺,正因為要死,所以人們才會在有限的時間裡迫切的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更重要的是探尋意義的過程本身就是人生意義最重要的部分。

儘管,最後直面死亡時,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如作者一樣回到家人身邊,但是,即使最後都會回到原點,如果沒有出發、沒有探尋和構建,人生的意義便不完整。

人生的意義並不是某一個點,比如家人、愛情、理想,而是由尋找拼湊這些碎片的全過程。

作者回憶自己的一生,梳理探尋人生意義的歷程,從文學開始,到探尋大腦運作的原理,到哲學中去探尋,到學醫成為醫生與死亡交戰,最終在在自己人生巔峰時身患絕症,直面死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

童年:在文學中探尋人生意義

作者是醫生世家,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在一個偏遠落後的沙漠地帶讀過童年,如同小鎮生活,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大自然冒險和發現。

我也生長在農村,覺得童年能在大自然度過覺得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你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生命,充滿冒險的快感與探尋的刺激。

作者母親擔心偏遠地區落後的教育影響作者的學業,買了很多文學書閱讀,其中很多塑造了作者的價值觀,作者在文學的世界裡探尋人生的縹緲的人生意義。

作者很早就認識到,人生的意義不止是快樂和幸福這麼簡單。

最初,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存在於與他人深刻的聯繫當中,但是成長讓他繼續探尋。

青年:大腦才是意義的載體

一次偶然的機會,作者上大學前,女友給他一本爛書,書不怎麼樣,但是其中一個觀點卻改變了作者的探尋生命意義的方向。

「思想不過就是大腦運轉的產物。我被這個想法震撼了,甚至動搖了我對這個世界幼稚的理解。當然這個假說一定是正確的,否則要我們的大腦幹什麼用呢?儘管我們擁有自由的意志,但仍然是有機生物體,大腦是我們的器官,也遵循一切物理定律!文學是人類的一大財富和意義,而通過某種方式實現文學價值的,就是大腦這個機器。」

大腦是所有意識活動的載體,如果沒有大腦也就無所謂意義。所以作者對腦科學發生興趣,所以作者選擇了去斯坦福大學學習文學和人體生物學雙學位。

隨著作者的成長,作者對於文學的關注減少,他意識到「文學關注的很多東西,都太政治化了,而且反科學。」

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作者又試圖在哲學中去選擇生命的意義。在導師的建議下,作者去去牛津學習科學史與哲學的碩士學位,最終,感覺生命的意義還需去現實中尋找,作者選擇了讀醫學院,成為了一名神經外科醫生。

中年:醫生的職責並非戰勝死亡

作者成為醫生後,剛開始在婦產科實習,見證了生命的誕生與死亡。

他不會給病人預測最後的生命期限,當病情嚴重是,悲劇要一勺一勺的慢慢餵給病人。

與死亡打交道越多,越發覺得死亡不可戰勝,要學會與之相處,坦然面對。

他慢慢明白「醫生的職責,不是延緩死亡或讓病人重回過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分崩離析時,給他們庇護與看顧,直到他們可以重新站起來,面對挑戰,並想清楚今後何去何從。」

病人:一個醫生如何直面自己的死亡?

作者作為一名出色的醫生,在中年時拿到了著名醫學獎項,收到很多好的工作、科研、教學機會,正當走上人生巔峰之時,死亡突然而至。

這是作者作為一個醫生要直面自己的死亡,他忍受著痛苦與死亡不斷鬥爭,但他更多是在生命的最後的時光,學會面對死亡,走完生命最後一段旅程。

作者病痛中寫完這本書,與妻子通過試管嬰兒生下一個女兒,甚至嘗試重返手術台工作,最後還是被病痛擊垮,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他選擇拔掉呼吸機,懷抱還是嬰兒的女兒,在家人的陪伴下坦然離去。

本書是一本未完成之書,書的長篇後記由作者的妻子完成,記錄作者最後的生命時光和死亡,絕症拯救了他們的婚姻,並把夫妻之間的愛情演繹到極致。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疾病與死亡,時不時的疾病讓我們看清,人生什麼東西是自己想要的、珍貴的,早已在終點等候的死亡,時刻拷問著關於人生的意義,越早學會去了解死亡,越早發現生命的意義。

下一本繼續探索死亡《最好的告別》


推薦閱讀:

你是怎樣接受的我們終將走向死亡這個事實?
在經歷了直系親屬的死亡以後,你的哪些想法被永久地改變了?
學生時代的伏地魔為什麼畏懼死亡?
夢中為救人捨身飼蛇,醒後右肩狂顫不止,何解?
丁克一族應該怎樣面對死亡?

TAG:阅读 | 死亡 | 豆瓣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