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修行?
修之,行之。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宇宙萬物的實相是什麼我從哪裡來,要去哪裡,來作什麼修行,修其行而已。 去其毛病,以達賢人。明心見性,以達聖人。
修正自己的錯誤,修自己的習氣,保持清凈心,讓自己成為一個智慧的人,了解宇宙的真相。
何謂修?修就是修正,通過對某人文知識的思考、觀察、驗證後去校正自己的錯誤理念
何謂行?行是行持,把修正後的理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否則就成了臭知識分子了(手動齜牙)——知識自知識,我自我。
在下常說:有知識和有文化是兩回事。學而能習,才叫建立文化;習而成慣才能叫有文化,此之謂也
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就是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這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這就是圓滿,因貪嗔痴而發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切都是惡,在不貪、不嗔恨、不愚痴的狀態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個起心動念,一切都是善,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優點,才能學到別人的功德,你把自己放在最高處時,實際上你在最低處,你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時,實際上你在最高處,我們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懺悔的過程,直至我們圓滿、成佛那天才不要懺悔,之前一直都要懺悔,我們都不願意感受痛苦,但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們都想得到快樂,但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樂的因。我們所想與所作所為都是背道而馳的,這就叫顛倒,觀想不是著相!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相,這才叫不著相,相不是障礙,執著才是障礙,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們嘴裡念的是佛,心裡念的是魔,都是私心雜念,這樣念佛實際上就是念魔,表面上修行,實際上在造業,讓眾生高興,這就是善事;讓父母高興,這就是孝順,精進不是一種刻意、一種勉強,而是內心裡的一種歡喜、一種迫切,渴望能學、能修、能得到,每時每刻都不會忘掉,沒有希求正法的心,就沒有意樂圓滿,沒有意樂圓滿,我們就不能修持正法;不能修持正法,就不能解脫,不能成佛,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要饒益眾生,但是首先要饒益自己身邊的,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很多人學佛精進不起來,根本的原因就是出離心沒有修好,我們現在所遭受到的所有的痛苦與煩惱,都來自於對輪迴的貪念,對世間瑣事的貪著,無論什麼時候都敢面對、敢承擔,這叫出離心,是一種勇敢的心。會面對、會承擔,這叫菩提心,是一種智慧,修行的過程就是修正自己的過程,並不是修正別人的過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可能不抓緊,你不抓緊時間,學佛修行的事情一拖再拖,這就說明了你沒有希求正法的心,你沒有意樂圓滿,福報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儀軌是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才能發心、發願,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確,做什麼也不會成功,心清凈了,一切都清凈,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心一動就造業了。不管善業惡業都是造業,造業了就要感受果報,就有因果了,有因果就有戲論,有戲論就有輪迴,受戒是為了讓你增加功德,不是佛要求你什麼,不是讓你受苦受累,受戒了就有功德,有功德了就有福報,有福報了就有智慧,要認真,但是不能執著,要放下,但是不能放棄!不認真是罪過,不執著是解脫,什麼是真空妙有?要認真,這是妙有,不執著,這是真空。要放下,這是真空,不放棄,這是妙有,我執也是一種貪,貪著於自己,真正的佛法就是把握住自己的心,別讓心那麼散亂,心散亂了活得就辛苦,一切功德的來源是信心和慈悲心,一切修法的基礎也是信心和慈悲心,念念不忘上師三寶,才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念念不忘父母眾生,才有真正的慈悲心,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戲,但是演戲的時候你要認真,不能糊塗,不能當真,能放下一切眾生,這叫智慧,不放棄一個眾生,這叫慈悲,學佛就是學做人,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福報、智慧是每個眾生本來具足的,修福報、修智慧就是讓它顯現出來,你去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承認自己是佛,這叫顯現,你僅僅放生了,這不叫行善,從內心裡做一個決定,從今以後全力以赴地愛護一切眾生的生命,這個決心才是行善,不是將不清凈的東西觀為清凈,將不圓滿的東西觀為圓滿,而是本來就是那麼清凈,本來就是那麼圓滿,你認識到了這個道理,並且證得了這個道理,這叫開悟、證悟,阿彌陀佛是真心想接我們的,關鍵是我們是不是真心想去?如果真心想去,你肯定時時刻刻都發這個願,到臨終的時候也不會忘,迴向的對境是無量的,迴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這是使功德得以圓滿的一種善巧方便,為自己、為某某眾生迴向,你得到的功德就小,因為你的對境小、心量小。每一部佛經都能修身養性,效果都一樣,佛經是佛陀所說,佛陀的實證,用於指導修行和印證修行成果,因為有分別心,有不同的喜好,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讀哪一部佛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讀進去。每部佛經都可以 但佛經是課本不是心煩時 看看就能解決的修身養性是個過程要根據佛經所說真的去學習真的去做才可以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隨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功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功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嗔、痴、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能,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能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能,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讀博士
畢業不斷地接受自己的幼稚。
一句話: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就要求你得先不斷反省自己的錯誤,感悟自然培養浩然正氣與自然契合。
一陰一陽,一性一命,一造一化。
認真閱讀
為何修行
一幫人東拉西扯的講道理,談意境
呵呵
道理這東西這玩意,會不會的都能來bb兩句
有用么確切的來說,每一個靈魂都在自己的生活里修行。
靈魂在不斷的輪迴里,體驗男女,貧富,美醜,高矮,肥瘦,好壞,殺與被殺,盜與被盜,等等人生,並不斷在二元對立里平衡自己的心。
最終,靈魂經過無數的人生之後,厭倦這一切外在的變化,尋求內在的不變真理的過程,就叫做修行。
修行最高的境界 天人合一 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爵士貓1 分鐘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一個如理的取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一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一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謙虛謹慎、身居卑位、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為基礎,以正法調伏自相續,這才是修行的無誤要點,它遠勝過無益於自心的高高見解及甚深修行。」
為了走哪都不會碰壁而需要採取的手段。
一位大和尚說過,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