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入門:從「字典上查來的字」到「印面上的字」

前面說過,要做篆刻創作了,一定要到字典上去查找選定的入印文字的正確寫法,至少從「字法」上要保證這個字完全正確,不寫錯別字。但問題來了,查到了某個字,就真的能把它放到印面上,成為一個適合印面的字嗎?

這中間有一個「印化」的過程,今天就說這個「印化」。

有個成語,叫「削足適履」,出自《淮南子·說林訓》,直接的意思大致買一雙鞋子,為了使自己的腳能配合這雙鞋子,把腳削得正好合適。這當然是貶義的,但我們從字典上查來的字和印面的關係,恰恰是這種情況,有時候,就是要把選定文字放到自己選定的石頭上,石頭已經無法變更,只好在文字變化上下功夫。

(篆刻大字典中的字)

所謂的「印化」,其實就是把選定的文字為適合印面的形式而進行一些有目的的變化。這種變化,大部分是削弱文字的書法特徵,而「化」成更適合印章特徵的文字,說起來就是一句話,做起來卻很複雜。

在秦印、漢印印式的創作中,這種「印化」的工作反倒較小,因為,我們日常在秦印(例如《秦印文字彙編》)、漢印(例如《增訂漢印文字徵》)字典上查到的字,多出自秦印和漢印本身,這些字書里收集的各種字,大都來源於印章本身,已經經過了「印化」,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在篆法、章法上進行調整,大致就能寫出「印化」較好的印稿。

但古璽印式的呢?元朱文印式的呢?

古璽印式的印章,文字來源於古璽或者金文、石鼓文、甲骨文,來自於古璽的,自然也經過「印化」了,但金文、石鼓文、甲骨文並不來自於印章,所以,查出來的字,本身並沒有進行「印化」,這項工作就交給了篆刻創作者。

元朱文印式的印章,文字來源於《說文解字》或者《康熙字典》里正統的小篆,這些文字基本是從文字學角度保證其正確,或者再加上從書法學角度保證其美觀,但卻不一定適合印章,用這些文字入印,「印化」必不可少,這也是篆刻創作者的工作。

「印化」的工作很複雜,很難通過一篇文章就解決掉,於是,我們在這裡只是進行一點探索,希望把複雜的東西通過匯總簡單化,以方便初學者學習,具備豐富藝術創作經驗的大師,可以忽略此文。

印化大致需要做的工作大致有這些:

一、文字外形

字已經選出來了,查了字書,就是這樣寫的,按照很多大師的經驗,最好是《說文解字》里怎麼寫就怎麼寫稿,這樣至少保持了文字的正確性,但這並不代表,這個字的字型不能變化。

一方印一旦確定下來入印文字的字數,就需要按照字數進行空間規劃,每個字依照它的繁簡程度,依照章法設計思想規划出來每個字應當占的空間大小,空間的樣式(隨形印與奇形印等並不是完全方正)。

空間大小是指的佔印面的面積。確定了多大面積之後,就按照這個面積寫這個字,直到適合佔據相應的面積為準;

空間樣式指的是空間的形狀。方形的空間就寫稿成方形的字,圓形的字就寫稿成圓形的字,三角形的,橢圓形的,梯形的,似乎都需要隨著形狀的改變對字進行改變。

舉例子,比如秦印里早期的作品:

(修武庫印)

字是小篆,狹長,於是為了保證充足的「印化」,選擇的石頭是長方形的,再加有界格,以保證字形充分的「印化」。

到了成熟期的秦印,固然還有界格,但字形完全方正化,於是印面是方方正正的,比如:

(中司馬印)

每個字都是方正的,在正方形的印面界格里互不干擾,各佔地位,印面效果安穩工整。

再比如,林皋大師的兩方跟「林」有關的圓形印:

(林皋刻「大林」)

(林皋刻「林森」)

這兩方印完全是正圓形,於是裡邊的字都依照圓形的印面進行了充足的字形「印化」,完全適應印面。圓形印面的例子很多,再比如鄧石如的這一方:

(鄧石如刻」柏根山口人家「)

幾乎全印的每一個字,都為了適應印面形狀進行了字形上的調整,」印化「痕迹明顯。

再舉陳巨來的例子,他是最主張《說文解字》上的字,要原封不動入印的,他的「印化」,也正正經經有字形變化,比如他的印稿:

(陳巨來的印稿「蘇畫廬」)

「蘇」、「畫」二字雖然仍保留了小篆的瘦長,但明顯有壓扁字形的處理,「廬」字,則儘可能拉長了豎畫,又基本保持橫畫不變,使整個字變成了字長等於右邊兩字的長度,字形完全變化了。但整方印上的三個字又是縱橫勻空的,因此,照樣工穩。這種「印化」其實也包含了文字結構的變化,見下面一條。

二、文字結構

印面大小確定之後,每個字所佔的空間也大致確定,對相應文字進行結構上的調整,也是「印化」的方法之一,上面的陳巨來控制字形的方法就是通過字的結構來實現的,同樣的例子也能在秦漢印里找到蹤跡,比如秦印里的這一方:

(秦印」臣寅「)

典型的小篆「臣」字當然不是這樣委屈的扁平狀,而是同「寅」字一樣的豎長,但這一方對臣字進行了」印化「處理,橫畫與橫畫之間的距離大幅度縮小,同時又拉長了橫畫,使字的結構改變,當然,字形也發生了變化,這跟上一條不矛盾。

再比如,吳讓之的這一方:

(吳讓之刻」觀海者難為水「)

吳大師把「海」字的左右結構完全變成了上下結構,整方印氣韻流動,奧妙無窮,這裡的」印化「也是明顯的,當然,吳大師還有另外的刻法,比如同樣的內容,他還能印化成這樣:

(吳讓之刻」觀海者難為水「)

這次海字沒大變化,「為」字卻為了呼應它,變成了左右結構。大師當然還有變化,他還有另外的方法:

(吳讓之刻」觀海者難為水「)

這次索性都不變化,而從所有字的空間佔位下手,各字都有相應的處理,大師就是大師,哪一方都讓人舒服。

三、線條變化

字形變化了,字的結構變化了,都可以使文字更加「印化」,當然,還有另外的做法,比如改變線條。

最初的改變線條除了古璽里的印化外,秦印里的線條粗細改變就是為了更方便鐫刻,原來圓轉的線條都變成了方折,曲線變成了直線,因為一般情況下,直線要比曲線好刻一些,這種線條上的變化,同樣也是「印化」動作。比如:

(秦印「汪參」)

當然,小篆里可沒有這樣的直不愣登的線條,但秦人為了方便刻,也方便認識,於是進行了線條的曲線直線化,這是最樸素的「印化」,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味道。

再來看吳昌碩的一方印:

(吳昌碩刻「竹趣園丁」)

筆畫有粗有細,吳大師已經完全把印面當成畫面來經營了,對於筆畫的處理,除了書法意味外,還同時處理了虛實,疏密等對照關係,這也是「印化」手段。

當然,近代的大師齊白石也這樣做,比如這一方:

(齊白石刻「天涯亭過客」)

除了他乾脆直接的、取法《天發神讖碑》的斬釘截鐵的直線外,也還有線條粗細的變化(如亭字里的重重一橫),同時也結合疏密等章法手段,使一方印像一幅畫,虛實相生,曲盡其妙。

這些都還是「印化」的初級手段吧,因為「印化」真的需要太多的綜合知識,這裡介紹的,就只是讓初學者對於從字典里查出來的字進行變化時,打開思路,不致於拿到字,一個一個地整齊碼在印面上,雖然刻工極其工整,每個字像算盤珠子一樣整齊,筆畫也處理到位,但卻無論如何不像篆刻,倒像是工藝鏤刻,出現這種現象的朋友,一定要在文字的「印化」方面大下功夫。

當然,「印化」決不孤立,它一定是同字法、篆法、章法、刀法互相結合的,綜合水平的提高中,上述「印化」方法,只是「全豹」的「一斑」而已。

(【老李刻堂】之114,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關於篆刻刀法,齊白石這樣說
漢印作業105:不同狀態的豎與漢印字法、章法中的「滿構」處理
書法包括什麼知識?學書法需要了解什麼知識?
金庸小說里的印章:《碧血劍》
篆刻史:最重要的十五年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