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崇洋與媚外

我一直以為,崇洋與媚外是兩個詞,代表兩件事。不過當有人說外國人怎麼好的時候,往往被說成是「崇洋媚外」,兩件事等同成一件事。而且一旦扯到「媚外」,就不是批評你說的事,而是直接批評你的人格:不愛國,奴性入骨。

誰敢說中國人創新能力差?這難道不是明證么?從崇洋直接跳到媚外,多麼富有想像力的邏輯!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如果放在人際關係上,估計大家都會誇此人是個好人,但這句話一旦放在國家之間,就完全變味了,因為你一旦崇洋,就是媚外。這兩者之間的思維邏輯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連接崇洋與媚外的根本不是什麼思維邏輯,而是情感邏輯。

柏楊在書中說過兩句話:

1、中國人往往不習慣於理智反省,而習慣於情緒的反省。

2、中國人沒有讚美別人的勇氣,卻有打擊別人的勇氣。

把崇洋等同於媚外,既可以打擊別人,彰顯自己,又能宣洩情緒,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前幾天,我和一個學姐聊天,提到美國人做的比中國人好的地方。然後,她對我說:「我總感覺那些說外國人好的,好像真的在外國生活過一樣。」

她一說完這句話,我以多年追女生失敗的經驗,立刻跳過這個話題,不然只能自討沒趣。因為她關注的點已經不是我要說的話題,而是我有沒有在國外生活過。沒有,就沒有發言權。

不管有沒有發言權,退一步講,當一個人讚美另一個國家,並不意味著貶低自己的國家,更多的只是他希望自己的國家能成為值得自己讚美的國家。

讚美他國並不意味著貶低自己的國家,批判自己的國家也並不意味著不愛國,更多的可能是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就像魯迅,批判國民劣根性幾十年,誰又能說他不愛國?

可事實上,即使是魯迅,他在生前也遭到過不少人的詆毀。更何況我們這些平凡大眾呢?

1

為什麼在我們看來,崇洋和媚外是對等起來的?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點中國人的人際關係。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流傳廣泛的原因,一開始我以為是由於這句話里的哲理,不過我後來慢慢發現這是錯的。這句話流傳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很少按照這句話來行事。換句話說,孔子的話更多的是勸誡,而勸誡意味著與事實不符,甚至相悖。

網路上流行一句話——「羨慕嫉妒恨」。羨慕意味著見到了比自己更好的,不過,這種羨慕並沒有像孔子說得那樣引導人「擇其善者而從之」,反而在她們心中演化出恨意。這種恨意不像仇恨那樣氣勢磅礴,它更像是山間溪流,無處不在,卻又隱沒在叢林中,使人不能察覺。更可怕的是,當這種恨意在人群中蔓延開來的時候,即使我們察覺到了,我們會認為這種恨意是正確的,繼而表現得更加偏激。

2

我看過一個富二代的故事:他在大學期間,有一個家境一般的室友,這位室友經常拿他的東西用。一開始,這個富二代沒有說什麼,但慢慢地,這個室友用的東西越來越多,就差沒借他的內褲穿了。最後,富二代實在受不了,於是找這個人理論,卻不想這個人說:「誰叫你家有錢,這是應該的。」

這個富二代當場懟他:「你拿我東西還有理了?我有錢,我的東西就該給你么?」

兩人就此鬧掰,沒過多久,同學中就流傳出這個富二代十分摳門的流言,一查,散播謠言的不是別人,就是他的室友。

這個故事只是「仇富」的一個小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家境一般的人已經把仇恨轉化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正義。實際上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面:富二代的父親曾經是個窮人,在改革開放之初,他的父親跑去深圳謀生,人生地不熟,生意不好做,甚至被人拿刀砍,經過多年的打拚他的父親才成為一個富翁。

任何事情總是有原因的,不過人總是相信他第一眼看到的。這個家境一般的人更願意把原因歸結在社會上,認為富二代搶佔了他的資源,不然他也可能是個富人。這種觀念明顯是來自於媒體,而不是他對富二代室友的觀察和思考。

「貧窮是一種專制」,這種專制來自於貧窮,但卻是紮根於人的觀念之中,一代影響一代。

這位家境普通的人之所以堅定的相信他的信念,不是因為這種信念多麼正確,更是因為這種觀念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當自己與別人差距太遠時,便通過貶低別人的方式來抬高自己,這樣他便能和別人保持一種心理上的平等。

3

人際關係存在的這種扭曲心態,悄然地影響人對其他國家的心態。據我估計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人一樣那麼喜歡談國家大事。從小我們就聽過周總理的故事,在我們還不知道中華是什麼概念的時候,黑板報上就寫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然是很多中國人的理想。

或許是因為百餘年來中國一直飽受折磨,也或許是因為國人要為中國崛起而奮鬥,不管原因為何,國人都有一種迫切想要富強的心理。這個夢從鴉片戰爭開始,就一直在我們心裡,也一直沒實現過。

富強的迫切感再加上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心態,就能使人把「崇洋」和「媚外」等同起來。因為把崇洋和媚外等同起來之後,不僅可以貶低別人,更可以貶低別的國家。這樣,人生不僅有了價值,還變相地實現了中國夢,可謂一舉兩得。

幾十年前,罵那幫侵略中國的日本人為鬼子我可以理解,但幾十年後,這麼稱呼日本人的兒子、孫子,我依然可以理解。幾十年前是宣洩仇恨,幾十年後則是自強的一種方式。

以前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同學要去日本留學,來送行的朋友對他說:「到那邊,多玩幾個日個女人,為國爭光。」而他最終沒有辜負朋友的期望,並且把自己升華到郁達夫、孫中山的高度,因為這些人都睡過日本女人,是他的前輩和榜樣。

4

相比於中國人,日本人對自己羨慕嫉妒的對象往往產生的是崇拜,而不是仇恨。隋唐時期,日本就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儒家文化得以流傳到日本。在他們看來,沒有我們認為的文化入侵,而是一種學習、自強的方式。到了十九世紀,美國人利用武力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當時日本和清朝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過日本人不僅不厭惡他們,反而為入侵者樹立雕像,每年舉行祭祀活動。

日本人認為,是這些入侵者給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明,使他們國家變得強大。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這是日本人集體的崇洋媚外。但是,正是這種「崇洋媚外」使得日本在國門被美國打開之後,迅速成為當時世界一流的國家,也正是這種「崇洋媚外」使得日本在二戰失敗後,再一次崛起成為發達國家。

日本人的觀點確實十分怪異,卻不得不令人敬佩。正是這種把強者當成學習的對象,而不是仇恨對象的精神,使得日本這個彈丸小國,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

寫到這兒,我不禁有個疑問,何時中國才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呢?

(PS:寫完了之後,我突然想到一些激進網友的觀點,他們認為,應該中斷中美貿易,外國人在中國賺太多錢了,他們甚至說那些讚美美國的人是美帝狗。對於這兩個觀點,我可以說兩句:一、僅僅去年一年中國從中美貿易中賺取約3600億美元;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說其他中國人是美帝狗,置自己於何處呢?)


推薦閱讀:

為啥中國傳統節日會一點點沒落,相反國外的節日在國內越來越盛行。 能具體化么? ?
如何通過崇洋媚外賺錢?
怎麼看待美國失業青年稱在中國不用追女孩 會倒貼?
清代末年的儒生們不知道拿破崙算不算一種無知?
有哪些崇洋媚外的例子?

TAG:崇洋媚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