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手藝人的「專業嗅覺 」?
什麼是手藝人的「專業嗅覺」?
過去幾年好多互聯網營銷達人喜歡把自己標榜成手藝人,這可不是謙虛,更不是自個貶低身份,而是低調的立了牌坊。「手藝人」究竟有什麼光環吸引著那麼多人當成牌坊呢?
嗅覺
手藝人有著行家的敏銳嗅覺,他們能聞出外行人聞不到的味道。
不過有時你找外行人聊天,和找行家聊天,感覺是一樣的,為什麼呢?
這是「業餘選手效應」,我們日常生活里可能有一些人打乒乓球非常厲害,居民小區、學校、公司舉辦個乒乓球比賽,總有人能夠技壓群雄、脫穎而出,某個時刻甚至讓人有種錯覺:他是不是可以去打專業比賽了?
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業餘選手投入了一定的練習,也通曉基本的技巧,不過一旦與專業選手比賽,就會輸得精光。這就是「業餘選手效應」。業餘選手有了專業選手的影子,可是卻與專業選手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兩者之間的距離其實就是有沒有行家的嗅覺。
嗅覺是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業餘選手要反覆觀察、搜集信息,最後才能做出有說服力的判斷,但專業選手可能已經有了某種「生物記憶」,他的很多選擇是瞬間完成的,這種判斷力的時間差造成的對比拉開了專業選手和業餘選手之間的差距。
專業選手與業餘選手之間的差距除了體現在下一個判斷的快與慢,還體現在對,判斷本身的信心有多強。
業餘選手要麼瞻前顧後,遲遲,不敢預判,其實這樣的判斷也缺乏信心,很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動搖。要麼作出判斷後,就對自己的決定深信不疑,自以為是,堅持己見,不撞南牆不回頭。
專業選手對自己下的判斷有信心,一旦行動起來便非常專註,不再左顧右盼;他們也會根據事情的發展變化作出調整,不會一條道跑到黑。
為什麼說「習以為常」是「專業嗅覺」的陷阱?
不是所有的老司機都具備行家的嗅覺,阻礙他們失去這種嗅覺的最大陷阱就是對很多「圈子內」的事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場景案例:
我們公司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經歷,總部業務部門的幾個重要崗位有一段時間每天都要通過微信群、電話回答全國各分支機構的業務問題,而且由於信息不對稱,常常是雲南分部問過的問題,過幾天青海分部又有人提問。這給總部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耗費了總部過多的精力。
然而更可怕的是,儘管這件事發生的剛剛發生,人們卻似乎對它「習以為常」,大有做持久戰的準備。人力資源部門發現了這一現象後提出了解決方案,以後將每周組織總部與分部的定期交流會,對地方遇到的常見業務問題進行匯總、歸類和集中解答,而在平時則只處理之前沒有遇到過的棘手問題,這樣的做法大大提升了總部和分部雙方的工作效率,增進了雙方的默契度,加速了信息對稱。
上面的故事說明,「習以為常」可以讓許多老司機失去了行家的嗅覺、錯失機會、走向平庸。
這個時代信息正在被充分共享,人們可以方便地跨地域討論和協作,獲取最前沿的信息和最寶貴的經驗,這大大縮短了人們成為行家的時間,大大加速了人們從業餘選手到專業選手的轉變,甚至一個人可以同時成為幾個行業的行家。
如果暫時還沒有成為行家也不要灰心,我們還有跨界打擊的機會,尤其這三年來「彎道超車」、「跨界打劫」的情況發生了不少,以後有機會我們慢慢談。
推薦閱讀:
※遠離你身邊裝忙的人
※直接影響你薪水的三個能力
※大學生與單位簽約了,只要不返悔,畢業後就一定能到該單位上班嗎?
※職場上的我們該怎麼做?為什麼往往會被能力沒自己強的人搶功勞?
※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