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學長:不用拚老命地攢一堆「課外活動」塞滿簡歷

申請美國學校,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標化考試成績越來越難拉開優勢。我們常說要將精力放在「有質量的課外活動」上,但到底應該如何做呢?本文作者李柘遠本科錄取耶魯,研究生考上哈佛商學院,在他看來,「少即是多」是呈現課外活動的原則,但多與少不是數量上的加減法,而是要首先弄清學校的傾向,然後將最能體現自己能力的課外活動與之相匹配地呈現。

無論是申請英美大學本科還是各種碩士項目,「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都是申請材料里必不可缺的一塊,也是中國學生感到最為棘手的部分。

在一套申請材料里,校內成績與標準化考試是硬指標,但再高的分數也不過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更何況如今高分乃至滿分隨便抓都有一大把,實在無法在申請大軍中差異化自己的profile;而課外活動經歷,卻能把一個申請者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地呈現給招生官,反映出申請者的性格、成長背景、價值觀和理想抱負等多方面信息。

對於盛產「考霸」「學霸」的中國學生來說,擁有出色的課外活動背景,就可能有如虎添翼的奇效,在申請大軍中脫穎而出。可課外活動根本不存在什麼固定評價標準,該如何準備呢?不少學生心裡沒底。

本科申耶魯、MBA考哈佛時,我都在申請材料中精心展示了自己的課外活動經歷。年代尚不久遠,記憶仍算溫熱,謹借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些個人建議。

課外活動,千萬別拼數量!關鍵是突出亮點

中國高中生估計是世界上最日理萬「題」的一群苦孩子了。即使想像美國孩子那樣每天都能騰出幾小時參加課外活動,恐怕也是天方夜譚,除非不去上學或天天打雞血不睡。

對於中國孩子的課業壓力,其實國外大學招生辦也有所耳聞,甚至抱有同情。有次和兩位美國大學招生辦的老師吃飯,聊到中國學生時他們有句經典評論:

「You guys are like machines! Seriously. I can t imagine how hard it is to study 15 hours a day in high school. Thats miserable!」

(你們簡直就像機器!說真的。我沒法想像在高中一天學習15小時有多難。太悲催了!)

當我追問他們對中國申請者的課外活動成績有什麼期待或要求時,他們說:

「Well, it s challenging for Chinese applicants to be as actively involved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merican kids. We look more for quality and impact, rather than quantity when evaluating an applicant s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s. You ve gotta put academic work your top priority especially if you go to high school in China.」

(嗯,中國學生確實很難像美國孩子那樣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在課外活動中。我們評估一個申請者的課外活動成就時,更看重質量和影響力,而不是數量。你必須把課業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尤其對中國高中生來說。)

兩位老師的話也許不能代表所有美國大學招生辦的意見,但一定能給中國申請者們吃下一顆定心丸。

真的不用拚老命地攢一堆「課外活動」塞滿簡歷。換句話說,如果在申請材料里豪邁地說自己花大量時間做過這樣那樣的課外活動,精彩繁忙得像一線明星趕通告似的,則只可能讓招生官生疑——你是如何倖存下來的?難道不上學了嗎?

對於工作忙碌甚至已經有了家室要兼顧的MBA申請者們而言,更應該突出全職工作中的表現和成績,無需糾結課外活動的數量。

再者,招生官們通常要在一兩個月時間內完成動輒上萬份申請材料的審閱。有信息顯示,他們初審一個申請者全套材料(申請表、成績單、文書、推薦信等)的時間,也許只有半小時甚至更短。太琳琅滿目的課外活動大概只會讓招生官們看得頭暈,找不到申請者的核心亮點在哪兒。

英語里有一句話說得好:「Everything means nothing.」(一切都有等於什麼都沒有。)很多時候,Less is more。喬布斯當年毅然砍掉蘋果公司的多條產品線而只留下以iPod、iPhone再到他去世後上市的iPad、iWatch為代表的「i系列」,最終讓蘋果以更簡明有力的形象被全世界熟知和喜愛。

同樣的道理,對待課外活動,應該忘掉數量,更關注質量,用兩三個核心亮點加深招生官對你的印象。

申請耶魯本科和哈佛MBA時,我都有意把一些課外活動剔除在材料外,即使有些經歷還挺搶眼。

忽略一些課外活動,是因為它們和我想呈現的個人核心亮點關係不大。把它們寫進申請材料,不但對我的競爭力加分不多,還可能會稀釋我想通過幾個主要課外活動來闡述的key messages(關鍵信息)。

考耶魯時,我結合學校「注重人文與社會關懷和領袖精神」的風格,著重呈現了兩大課外活動亮點:

? 一個有潛力和開創精神的學生領袖

主要例子:將模擬聯合國活動引入學校,開創學校模聯協會並任首屆主席。

將「模聯」從無人知曉的陌生概念變為學校里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將模聯協會在半年內發展成擁有100多名成員的校內最大學生社團。

代表學校以首席代表身份參加復旦大學、外交學院和北京大學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獲得北大模聯「最佳代表獎」,復旦模聯「主席團特別代表獎」。

? 具有國際閱歷和視野的上進少年

主要例子1:作為唯一的非美國籍學生,參加2008年在耶魯舉行的美國青年政治家夏季學院,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畢業論文得到98分,滿分100分)。

主要例子2:作為中國的兩名青年代表之一,參加「改變世界者——吉爾福德論壇/倫敦青年峰會」,討論青少年在社區服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主要例子3:作為最年輕的科考隊員,參加中央電視台和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的蒙古恐龍墳場化石挖掘與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科學考察活動。

申請哈佛商學院時,考慮到哈佛對領袖氣質的重視,我突出了自己在大學期間和畢業後三年里最「亮」的領導力事件,並通過這些leadership achievements呼應商學院非常關注的另一個點:平台與人脈資源的儲備。

? 大學期間

主要例子1:耶魯大學Reach Out組織的第一位非美國籍主席(耶魯最具影響力的學生社團之一,後文有詳述)。

主要例子2: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摩根大通學者項目的學生助理。

(備註:經曆本身看上去與「領袖能力」不搭邊,但實際上我連續入選兩屆學者項目,第一屆時與港中旅集團副總裁共同完成課題研究,第二屆時作為唯一的student coordinator協助商學院項目總監,漂亮地完成了各項研究與交流活動的組織工作,獲得各位國企高管學者的肯定。除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之外,「與幾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國企高管成為朋友」這件事,一定會引起哈佛商學院招生辦的關注)。

主要例子3:參與組織首屆耶魯大學中美論壇(US – China Forum)。

? 工作後

主要例子:獲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傑出青年」(Global Shaper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不追逐「名頭有多大」,要重視「收穫與影響力有多大」

這幾年,我從不少正準備美國留學申請的朋友那兒聽到同一種觀點和擔憂:

「課外活動一定是越高大上的越好。如果能在簡歷中有那麼幾項國際級的活動經歷,那絕對是錦上添花。即使沒有參加過全球聞名的活動,也起碼得保證一兩項在國內能叫得上名字的。」

「可我所在的城市/學校是一個小城市/非頂尖大學,壓根沒有大城市/北大清華能提供的高級資源和機會。對於大城市的孩子/北清復交的學生,我只能望塵莫及。那些對他們開放的名頭很響的課外活動,我根本沒有途徑爭取到參與機會,只能是眼巴巴地羨慕嫉妒恨。」

「我的絕大部分課外活動經歷是學校里的社團活動,聽上去就很無聊,一定沒有啥競爭力吧。唉??」

如果這些想法都成立,那麼在課外活動占申請材料很大權重的情況下,來自大城市、好學校的申請者就佔據了絕對優勢,他們一定會把最頂尖美國大學的錄取席位都「掠奪一空」吧?

可事實並非如此。

我認識幾位來自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小城的朋友,他們沒有大城市同齡人動輒「嚇死人」的光環,卻依然被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錄取;同樣地,我也聽說過幾位非北清復交背景的學生拿到了哈佛碩士項目的offer。

這些同學固然有拔尖的學業成績和出色的留學考試分數作為硬體,但那還不足以讓他們獲得名校的青睞。課外活動經歷呢?據我所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顯赫的「名頭」活動裝點簡歷。

通過與幾位這樣的同學聊天、了解他們申請前的課外活動經歷,再結合自己的申請經驗,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

課外活動,不是一個拼「名頭」的遊戲。有所謂「高大上」經歷的申請者做不到高枕無憂,而僅有所謂「普通無新意」經歷的申請者,只要做對了一件事,就有敲開名校大門的機會。

這一件事,是用腦用心地對待和參加一項課外活動;是通過課外活動的積極影響來獲得成長和進步;是在課外活動中展現能力、創造價值、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簡而言之,可以用這幾個英語詞來概括:Passion(熱情),Dedication(投入),Growth(成長),Impact(影響力)。如果能把上面這幾點很好地呈現在申請材料中,就有可能打動招生官們、爭取到錄取機會。

一位被常青藤大學錄取的小城女孩,在讀大學前彈了十多年鋼琴,沒有一天間斷。雖然小學時便過了鋼琴十級,但她彈琴絕不是為了單純的練技巧拿證書。鋼琴是她傳遞善意和幫助別人的媒介,尤其是弱勢人士。

初一時的每個周末,她都會請鄰居家的盲人大伯來家聽自己彈琴。沒多久,大伯又介紹了他的盲友一起來女孩家聽琴。從一開始的兩三人逐漸變成十多人。女孩手指間流淌的鋼琴曲讓盲人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

後來,「為盲人彈琴」的女孩在她的小城連開數場小型獨奏音樂會,免費讓盲人和其他殘障人士入場欣賞。再後來,女孩拓展了她的「公益產品線」,除彈鋼琴外,還組織幾位同學拉小提琴、手風琴和二胡,甚至為盲人們同聲解說好萊塢電影。

女孩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大學申請文書,感動了招生辦的官員們。

上大學後,女孩堅持在回國的假期里為盲友們彈琴。她說會一直這麼做下去,因為「給他們彈琴,我也很高興。這早就成了一個習慣」。

「彈鋼琴」,縱使聽上去再樸實不過,卻因為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也能秒殺空有大名頭但並不走心的課外活動。

舉這個有點煽情的例子,就是想說明課外活動的「深度」有多麼重要。

▲ Reach Out成員曾奔赴盧安達的小村莊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上面提到我在耶魯時是Reach Out的主席。每個春假和暑假,Reach Out都會組織師生們到第三世界國家開展志願者公益旅行(比如到瓜地馬拉為窮人蓋房子、到哥斯大黎加參加熱帶雨林保育工作)。

在21世紀初創辦以來的十多年裡,Reach Out成功組織了近百次旅行,足跡遍布五大洲的三十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雖然Reach Out是耶魯最有影響力和人氣的學生社團之一,但在不了解情況的外人看來,它不過就是千千萬萬「on-campus student activities」(校園學生活動)中的一個罷了,表面上無任何光鮮和驚艷可言。

但Reach Out對我卻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我整個大學四年最重要的課外活動亮點。

在遞交給哈佛商學院的申請表和簡歷里,我清晰闡述了自己通過Reach Out獲得的成績、產生的positive impact(積極影響):

1. 大一時入選參加了Reach Out 2010年春假印度旅行(當時有90多個學生報名,只有12人獲選),兩周時間走訪了新德里和孟買的多個貧民窟和社區NGO,教授貧困婦女防身術、普及性知識;

2. 大二時成為Reach Out 2011年春假中國旅行的帶隊人,率領15名耶魯洋學生到福建山區支教、到北京四中開展交流;

3. 大三時憑藉前兩年的出色表現,成功競選為Reach Out歷史上第一位非美國籍的主席;

4. 作為Reach Out主席,我領導10人的管理團隊,協助近20名耶魯學生成功組織了去往9個發展中國家(盧安達、維德角、尼泊爾、尼加拉瓜、多米尼加、中國、泰國、墨西哥、巴西)的10支公益旅行團隊。共有150多名耶魯師生參加旅行,人數刷新歷史紀錄。

此外,帶領團隊短時間在學校募集到2萬多美元的旅行基金(這個數字也是史上最高—Reach Out規定不能拉校外企業贊助),幫助多位需要資助的學生完成旅行。

Key messages:

1. 從大一開始參加Reach Out活動,到一年後成為旅行帶隊,再到兩年後晉陞為主席。通過這個逐漸成長的過程,我向哈佛展示了自己踏實做好一件事的熱情力和專註度。

2. 通過擔任主席期間完成的幾個比較Impressive的業績數字,我向哈佛展示了自己的革新力與領導力。而這兩種素質均是哈佛商學院十分重視的。

事實證明,Reach Out的經歷確實引起了哈佛招生官的特別關注。在面試中,招生官順著我申請材料的表述,抽絲剝繭地問了好幾個關於Reach Out的詳細問題。當我「娓娓道來」自己的Reach Out故事時,招生官幾次露出了肯定的微笑。

除非是在國際奧賽中爭金奪銀或發現天外行星這樣牛氣哄哄的經歷,課外活動並不講名頭大小。不要再盲目迷信所謂的「大活動」了。

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請記住讓招生官們在申請材料里看到你做一項課外活動時的:Passion(熱情),Dedication(投入),Growth(成長),Impact(影響力)

哪怕這項活動只是聽上去再普通不過的「擔任校學生會宣傳部幹事」。

參加課外活動,一定要摒棄功利心

曾有不止一個朋友問我:

  • Leo,這個活動會對申請有幫助嗎?

  • Leo,是參加這個活動好還是那個活動好?哪個更有競爭力?

  • Leo,哪些活動最容易impress招生辦?

??

毫不委婉地說,當對待課外活動時有了明顯的功利心,就走上了一條有點危險的歪路。

參加課外活動,絕不是在還沒開始做之前就思忖著如何裝點自己的簡歷,而是通過認真地投身於幾項課外活動,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獲取學校課堂上得不到的新技能,從而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出色而富有競爭力的人。

課外活動中最深刻難忘的經歷往往可以變成打動人的故事,寫進申請文書或推薦信里,幫助招生辦更全面而生動地了解一個申請者。如果一開始就處心積慮地「篩選」最能討好招生官的活動參加,一個人就容易變得浮躁而急功近利,從而無法潛心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很難真正獲得成長和提高,也就沒法寫出真實飽滿的申請材料了。

結合前面說過的,課外活動沒有好壞之分和等級之別。摒除功利心,認真參與一項或幾項課外活動,你一定會獲得多方面的收穫。

那麼該如何選擇課外活動呢?我自己會綜合以下五個方面作出決定:

1. 有興趣,有熱情

這個必須是大前提。如果你對一項活動壓根沒積極性,參加了恐怕也只會折磨自己、浪費時間。

2. 不能影響學業

這個是根本要求。如果因為課外活動的喧賓奪主而導致成績下滑,實在是得不償失。任何時候都絕不能怠慢了「校內成績+標準化考試」這兩項硬指標。

3. 能學到東西

參加課外活動最大的目標是get到新知識新技能,從而提高自己。沒必要花時間在一項不能讓你有啥長進的活動上。嘗試探索一些有難度和陌生感的領域,也許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4. 已經擅長,或具有熟練掌握的潛力

這個也很重要。如果所做的活動完全是自己不擅長的,只會平添挫敗感,得不到什麼收穫。比如,讓一個毫無音樂細胞的人去練合唱,只能是浪費他的時間和感情。而讓一個極具體育細胞的人去練一項新運動就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憑著天賦、通過練習,他很可能會得心應手地掌握這項運動技能。

5. 能做出成績、產生積極影響

前面提到了,最好能通過課外活動證明自己,並憑藉自己的努力對周圍的人和事帶來積極影響。沒有人不希望得到成就感,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學們也不例外。更何況,在課外活動中取得的成績還可以是申請文書的最佳素材之一呢。

總之,「課外活動」並不可怕,反而可能是申請道路上最充滿樂趣和驚喜的一段旅程。拋開功利心,潛心、專心、用心、走心地參與課外活動,你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而你的申請材料,也將發光發亮。

本文來自外灘教育,作者李柘遠。


推薦閱讀:

室內設計研究生 該選擇Pratt還是RISD?
網紅Emma peng眾籌學費,沒錢就沒法留學美國了嗎?
聖克拉拉大學(SCU) Business Analytics專業面面觀
關於美國禁止進口日本產品的公告,據說是最新的,是否真實?
如何看待希拉里推出中文競選廣告?

TAG:留学美国 | 留学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