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弟弟弄傷了姐姐,媽媽的不同做法,差別居然這麼大!

  生活中,當家長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時不時會感覺和孩子溝通很吃力,孩子似乎倔強又叛n逆。nnn  其實,遇到這樣情況的家長,可以冷靜思考一下,是不是在問題剛發生的時候,自己的處理n不夠明智,以至於加劇了和孩子之間的矛盾。nnn  今天,敏敏老師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作者通過同一件事的兩種處理方法,生動地闡述了家n長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如何合理照顧孩子的情緒,同時又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nnn  家長用心留意孩子在生活中的情緒,善於發現孩子內心的感受,很多看似棘手的問題就能迎n刃而解了。n

  弟弟在玩悠悠球,雖然媽媽提醒過他在屋子裡玩比較危險,可是弟弟絲毫不聽,依然在屋裡甩來甩去。

  這時候姐姐剛好跑過來,悠悠球一下子打到了姐姐的手上,姐姐的手流血了。

  剛才還上躥下跳的弟弟立刻變得安靜下來,站在那裡不知所措,雙手緊張地握在一起,嘴裡想說什麼又不知道說什麼,獃獃地看著哭起來的姐姐。

  媽媽聞聲趕來,一看姐姐手破了,立刻大吼弟弟:「我剛才有沒有跟你說過這很危險?你看看,把姐姐的手打破了吧?你就是不聽話,還不趕緊跟姐姐道歉!」

  弟弟小臉一揚:「誰讓她忽然跑過來,我又不是故意的!」

  多子女家庭中,很多父母都疲於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加劇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從而製造更多的隔閡以及矛盾,造成子女之間以及親子之間衝突加劇。

  所以,多子女家庭更要注重對孩子的情緒覺察,冷靜面對孩子們的每一件「小事情」。

  案例中的姐姐和弟弟就發生了一件這樣的「小事情」:一個玩悠悠球沒注意安全,一個被誤傷了手,媽媽介入當中進行處理。

媽媽處理這件事的方法,直接影響著事態的發展。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這件事的責任人是弟弟。

  媽媽提醒過他在屋子裡玩會有安全隱患,但是他完全沒在意,結果誤傷了姐姐。

 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姐姐受傷後弟弟的變化。

  「立刻變得安靜下來,站在那裡不知所措,雙手緊張地握在一起,嘴裡想說什麼又不知道說什麼,獃獃地看著哭起來的姐姐」。

  這些變化都是弟弟內心感受到的情緒所發出來的信號,這些變化意味著弟弟感知到自己做錯了事情,感知到內疚,所以變得有些手足無措。

 最後,我們也應該看到,媽媽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

  媽媽完全沒有去觀察此時此刻弟弟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信號,而是直接由著自己生氣的情緒去責備弟弟:

  「我剛才有沒有跟你說過這很危險?你看看,把姐姐的手打破了吧?你就是不聽話,還不趕緊跟姐姐道歉!」

  這種責備對一個已經感受到自己做錯事的孩子來說,立刻激發了他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對立情緒。

  於是弟弟瞬間從一個手足無措的做錯事的小孩,變成了一個備戰狀態、開始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和借口的孩子:

  「誰讓她忽然跑過來,我又不是故意的!」

我們常說「惱羞成怒」:「我知道我錯了,我很內疚,而你卻沒看見我的內疚和羞愧,還使勁責備我。於是我的情緒由內疚變為委屈,最後由委屈變為憤怒—即便我有錯,我也不該被如此對待!我需要為自己辯護!我才不管我做得對還是不對!」

  上文中的弟弟,就發生了這樣一系列的變化。

  我們知道情緒具備傳遞性,媽媽對弟弟發火,這情緒會傳遞給弟弟,讓弟弟原本因為事情本身所產生的內疚感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不被原諒的憤怒。

  於是新的情緒控制了弟弟,讓弟弟開始進行反擊。

  這時候,新的親子衝突開始產生,弟弟的做法不僅加劇了姐弟間的矛盾,還會引發他和媽媽之間的矛盾。

 而這一切,都源於媽媽沒有更好地覺察弟弟所發出來的情緒信號,沒有給孩子機會去做出彌補和調整。

  如果媽媽能夠有智慧地處理這個事情,可能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假設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弟弟在玩悠悠球,雖然媽媽提醒過他在屋子裡玩比較危險,可是弟弟絲毫不聽,依然甩來甩去。這時候姐姐剛好跑過來,悠悠球一下子打到了姐姐的手上,姐姐的手流血了。

  剛才還上躥下跳的弟弟立刻變得安靜下來,站在那裡不知所措,雙手緊張地握在一起,嘴裡想說什麼又不知道說什麼,獃獃地看著哭起來的姐姐。

  媽媽聞聲趕來,先是認真觀察了姐姐手上的傷口,然後看了看弟弟,平心靜氣地說:

  「別光看著,快幫姐姐拿創可貼過來。」

  弟弟像是得到了赦免令,飛快跑去拿了創可貼回來,小心翼翼地跟姐姐說:

  「姐姐,我不是故意的,我幫你貼創可貼行嗎?」

  這一次媽媽用心觀察了弟弟所傳遞出來的情緒信號。

  媽媽知道孩子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錯了,這種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指責批評逼著孩子道歉,而是讓孩子承擔責任做出彌補,於是媽媽提醒弟弟「快幫姐姐拿創可貼」。

媽媽並沒有責備弟弟,而是先讓弟弟穩定一下情緒,為他提供了調整和彌補的時間以及空間。

  弟弟自己所產生的內疚情緒,讓弟弟非常願意去跟姐姐道歉,願意為姐姐貼創可貼,以彌補自己的過失。

  這一切,都是弟弟發自內心去適應他自己的內疚感受所產生的主動行為,這些行為能夠促進弟弟和姐姐之間的情感,同時化解矛盾,贏得原諒。

  這樣的結果,會讓一個看似不好的事情變成一個好事。

  這中間發生作用的,是我們成人表現出來的寬容以及理解,我們允許孩子去適應他內心的感受,讓他做出正確的選擇,獲得一次成長體驗。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與生俱來的,具備感染性、傳遞性,且令人記憶深刻。nnn  情緒不僅能夠向他人傳遞信號,還能夠幫助我們不斷矯正自己的行為,從而適應我們不斷變n化的情緒。nnn  我們每個人都受情緒左右,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有情緒的變化。nnn  我們愛一個孩子,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要用心去覺察孩子的情緒,並且尊重和接納他n的情緒。nnn  我們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允許他充分體驗各種感受。這樣,我們的孩子就能健康快樂地成n長。n

推薦閱讀:

題目分析之經典測評理論(CTT)
看華語電影對外國人學習漢語有沒有效果?
富人家的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比普通人更好還是更差,有什麼社會學規律可循嗎?
在你享受假期的時候,他們做了一件小事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