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八個階段|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4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釋義:先生說:「我十五歲開始矢志求學,三十歲能立足於世,四十歲可以不惑,五十歲知道天命了,六十歲就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以後便隨心所欲了但是不逾越規矩。」

孔子用簡短的六句話對他的人生進行了概括,把他的人生分成了七個階段,即15歲之前的童稚階段,15歲-30歲的求學階段,30歲-40歲的自立階段,40-50歲的不惑階段,50-60歲的知天命階段,60-70歲的耳順階段,70以後的的隨心所欲階段。

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人生階段劃分,不過對於大多數現代人來說,除了30歲之前有些不同,其餘部分還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古人一般8至15歲之間均可入學,現代人上學早,6歲就能上學了,一般22歲大學畢業之後就要步入社會去謀生了,到30歲基本也就可以成家立業了。因此現代人多了一個從求學結束到立足於世之間的過渡階段,我們暫且把這個階段叫做初入江湖。那如何借鑒孔子的人生感悟來理解現代人這八個人生階段呢?下面我們就逐一來看一下:

第一階段 快樂童年(學齡前)

這段時光可以說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了,無憂無慮、天真爛漫,也是人從出生開始慢慢長大,熟悉認知這個世界的必經過程。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知老」,一個人從小形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現在的孩子早熟,接受新事物非常快,三、四歲的孩子說出的話跟大人似的,你都不知道是從哪學來的。因此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信息是需要認真考慮的,盡量幫其樹立一個不太糟糕的世界觀。

讓人遺憾的是世界上還有一些人的童年比較悲催,本該幸福快樂的童年卻滿是陰影和傷痕。比如被虐待的童年(包括身體虐待和精神虐待)、被性侵的童年、孤寂的童年、疾病的童年、飢餓的童年、還有被望子成龍的家長威逼不堪重負的童年等等。

我希望經歷過類似這種童年的朋友,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過往,想一想自己能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什麼。不論什麼困擾,都是人生的課題,讓自己完成這個課題,從陰影中走出來,就是成功者。

第二階段 矢志求學(在校學習)

上學以後就開始了漫長的求學之路,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基本上都要經歷十六年的寒窗苦讀,這差不多是人生中最長的一個階段了。如果再讀幾年碩士、博士、博士後,那就超過二十年了。這麼多的時間都用來求學,不好好利用就太浪費了。當然,如果真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在求學上,那也可以像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那樣去創業,但是不管結果如何,你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混日子是要不得的,但也不用為了考試成績差去跳樓。學習是為了提升自我,不是為了分數。不管教育制度如何,學自己想學的,能學到一點自己喜歡的就好。這個世界的成功者從來就不見得是學霸,而往往是那些堅持自己志向的人。

比如眾所周知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小時候不會說話,直到10歲才送去上學,由於語言遲鈍、舉止笨拙,在學校里被老師和同學們嘲笑為「笨傢伙」。他在歧視和侮辱中熬到了中學,當他迷上了數學之後,才開始打開心智的大門,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物理學。

類似這種學習不好的大人物還有很多,小學就留級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大學遭退學的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數學考不及格的數學家華羅庚等等。這麼多事實都在告訴我們一個真相,考試分數並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是否在用心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

第三階段 初入江湖(步入社會)

不管是中學畢業還是大學畢業,學業結束就得進入社會去謀生了。古代是農業社會,基本沒有這個問題。現代很少有人會留在家裡種田了,於是打工或者創業就是個問題。啃老畢竟不是長事,宅在家裡意味著人生後面的幾個階段基本放棄。出家的也算是就業了,暫列於非主流行業吧。

剛出道的青年們如初生牛犢一般湧入未知的江湖,不知水深水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於是各種青春大戲就開始上演:有的學以致用,按部就班;有的為了生存,啥活都干;有的拼爹就行,大路朝天;有的隨波逐流,孤軍奮戰;有的為了夢想,勇往直前;有的困頓迷茫,掙扎凌亂。有的不忘初心,平靜淡然;有的不堪誘惑,執迷貪婪。

青春就像燃燒的火焰,盡情揮灑無盡的荷爾蒙。躁動過後,只留下一地紙巾。人們在社會這個大課堂里繼續深造,或者說才真正開始學習,體會酸甜苦辣,感受世態炎涼,向著每個人自己的夢想前進。

第四階段 立足於世(三十而立)

30歲,是一個讓人不安的年紀,小一歲則嫌年輕,大一歲則嫌年長,就像一個人生的分水嶺,過了三十感覺好像就不一樣了。的確,到了這個時候就得好好想想自己這些年到底都幹了些啥。如果還是像剛從學校出來那會兒懵懵懂懂的就不好了。

30歲是該搞出點名堂出來了,不論是學術上還是事業上,有點小成總是好的。這樣就有了一點立足於世的資本,下面的路就更清晰了,方向就更明確了。有了方向,就可以給自己定個目標(比如先賺一個億),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不過我還是奉勸大家,不要把賺錢作為目標,這樣的目標只有價格,沒有價值。用金錢來做為人生目標的人很難有大作為,頂多當個財主,弄不好還把自己給出賣了,用一生來給錢當奴隸。有很多守財奴的例子就是講這類人,辛辛苦苦去賺錢,又捨不得花,基本沒有生活質量,活著就是為了每天看著不斷增加的數字,好從中獲得滿足感。可惜最後他們什麼都帶不走,想花錢也來不及了。

只有把自己喜歡的並且對世界有益的事作為目標,才是有價值的。當這種目標達成的時候,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樣必然也能得到經濟上的收益,賺錢一定是順帶的結果。

第五階段 知者不惑(四十不惑)

知識就是力量。40歲,經過了半生的斗浪翻波,可以算是一個老江湖了。這時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於是可以驕傲的說自己不再迷惑了,也有人說自己都看透了。

不過認為自己看透一切、看破紅塵,是不是真的看透、看破了呢?其實未必,很多時候不感到迷惑倒是有可能,離看透還差得遠。一般到了這個年紀,久經沙場,閱人無數,心智已經成熟,也有了一套相當完整的思維體系,如果又能事業有成,那就更加自信心滿滿了。天下之大,捨我其誰。於是對什麼事情都可以發表一大堆觀點看法,對什麼人都彷彿能一眼看穿,哪還有什麼疑問與迷惑呢?然而遺憾的是,這正是自負和成見滋生的時候。

可以說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是被自己給蒙蔽了,用自己編造出的無數假象來讓自己信以為真。很多人以為自己無所不知,認為一切與自己觀念不一致的就是瞎扯淡,自己不理解的就是偽科學,然而很多時候他們正在被自己的狹隘觀念所緊緊束縛而不自知。

真正的不惑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即便是已經擁有了很多的知識和經驗。就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同樣會對量子力學感到困惑,而堅持認為「上帝不擲骰子」。真正的不惑也不是不能實現,只是達到的人很少罷了。參透天地玄機、領悟宇宙奧妙的人確實不多,釋迦摩尼算一個,耶穌算一個,老子也許是,孔子不好說。當然還有一些人達到了,只是一時叫不出名字來,他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好老師。

第六階段 樂天知命(五十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挺「深入人心」的。孔子的「樂天知命」說明人在50歲的年紀基本上對自己的人生命運已經看明白了,說白了就是基本定型了。一般人確實如此,50歲,該乾的都幹了,該有的也有了,差不多就行了,不用再拚命了。

人活了大半輩子,風風雨雨都經歷過來了,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應該很清晰了,這個時候也可以說是大體知道自己此生的命運安排了,不用再猜測自己到底是個什麼命。樂天知命應該說是一種坦然面對、樂觀包容的態度。放下憂慮,享受當下。

當然,50歲並不一定就定型了,50歲之後仍舊是可以取得人生的又一次輝煌的。特朗普70歲當上美國總統,成為美國從政治圈外殺入白宮的第一人。他50歲的時候誰能預料他有這個命?大器晚成或者人到暮年東山再起的例子有好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百度。

命運是一個迷,沒有人能確切的知道未來。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未來有N種可能性,因此是不確定的。除非你只把其中一種可能性認定為自己的命運,那這就會是你的命運。人的意志永遠會滿足自洽性。

所以永遠不要妄言自己已知天命。除非你掛了,否則一切皆有可能。

第七階段 順其自然(六十耳順)

耳順就是順耳,聽什麼都順耳。60歲終於不那麼憤青了,不會聽到什麼所謂的醜惡現象就口誅筆伐、正義感爆棚,他人對自己的嬉笑怒罵也不再覺得刺耳了。

60歲,人生的巔峰低谷基本上都經歷了,成敗得失也看得淡了,終於可以「水窮之處看雲生」了。世事難料、人世無常,之所以不再對混亂的世界感到憤怒,對個人榮辱不再介懷,是因為心胸豁達了,心量開闊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世間之事本沒有對錯,何必執著是正是邪;人間之人本沒有善惡,何必管他是人是妖。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第八階段 隨心所欲(七十隨心)

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活到73歲,在古代可謂長壽,因此才有機會把人生各個階段給大家梳理一遍。最後他終於領悟到人生最高的境界是隨心所欲。當然還要加個條件,不逾矩。隨本心之所欲,但不逾越世間的規矩。放鬆但不放縱,適可而止。這才是真的活明白了。

「從心所欲不逾矩」可別理解成活到70歲再怎麼玩都出不了圈了,或理解成根本就不會再有跳出圈外的想法了,那不就成自廢武功了嗎?孫悟空怎麼折騰都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是一個可悲的下場,但孫悟空從來也沒有失去過離開五行山的願望。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井水不犯河水,我玩我的,不壞了大家的規矩就好了。如此看來,孔子這一生的最後幾年才是過得最快活的,他終於開始為尋求自己內心的快樂而活了,而不是為了別人活著。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隨心所欲,何等自在。

人生的八個階段,生活的八種境界。當然,這些階段不是固定不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如果你30歲就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那恭喜你,那是你的成就。如果你一直保持童心未泯,那也很好。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內心的感覺,最重要的是能夠活得快樂、安然。就像白居易的詩: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國人對待外國哲學和中國哲學態度反差為什麼會如此之大?
「羿射十日」是「羿射相」的傳寫之誤嗎?
徹悟 道德經 第三章 為無為
國學想要復興,是不是應該從政府層面大規模普及鼓勵私塾?
孔子有沒有佩劍?

TAG:文化 | 国学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