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寫的廣告語,很難成為流行語?我在超市的貨架旁想了想。

我們在日常經常會用到很多流行語,其中也包括流行廣告語。但一條廣告語之所以會流傳,是有很多原因的。

這幾天和同事開會的時候,聊到了這個話題,發現有一些可以聊的東西,所以將它在這裡寫下來。

總結地說,如果你將流行廣告語定義為一種暢銷產品,你就很容易明白它的幾個成功要素:

1.長期而大量的投放——大量的出貨量

2.討好嘴巴——為目標消費者定製

3.有耐嚼的點——有產品特色

4.豐富的應用場景——用途廣泛

第一點,大量而長期的投放=大量的出貨量

這一點不必多說,基本直接決定了一條廣告語的命運。

iPhone也是靠大量的出貨成為街機的呢。

但非常奇怪的是,我知道的大多數廣告營銷號,總會選擇性地忽略這一點,倒因為果。

要知道,沒有這一點,這些廣告語絕對不可能成為流行語。

一句流行廣告語的背後,都是真金白銀和時間的投入。

第二點:討好嘴巴=為目標消費者定製

如果流行語也是商品的話,那麼它的主要消費群,便是【嘴巴】。

大家都說人腦鍾愛簡單,其實人的嘴巴更加鍾愛簡單。

短句、押韻、平仄、節奏感、動詞為主、意象簡單……都是討好嘴巴進而征服心智的手段。

舉個反面例子——漂亮得不像實力派。

再舉個險些成功的正面例子——我好看,世界才好看。(這一句死在投放量上)

但是,很多人往往以為,廣告語就一定要簡單才可以流行,其實也不然。《大話西遊》中的「I 服了U」,在書面上看起來複雜,但講起來就十分的順口。

香港公益廣告中曾經也有這類似的一句廣告語,流傳至今————「生命 冇take two」(Take two拍片常用語,意為再拍一遍,整句的意思便是人生不可能重來)

這句在書面上就更複雜了:有普通話,有粵語,還有英語……但你可以找認識的廣東或香港朋友念一下,這一句話里只有五個音,也非常符合香港人中英文夾雜的嘴巴構造,因此也在粵語圈中流傳至深,很多香港電影中也常常用這一句勸導別人。

所以,簡單還是不簡單,都是存乎內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高聲多念幾遍,仍不覺害臊,這文案就成了。

第三點:有耐嚼的點=有產品的特色

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常的廣告只會被正常地忽略。」應用到廣告語上,就是一定要有讓人尋味的點。

感覺到奇怪:」快到碗里來。「——為什麼要快到碗里來呢?

感覺到預期違背:」防水防震防無聊。「——通常不這麼說啊!

像病句:腦白金的例子。

和性有關:」他好我也好「——嘿嘿嘿。

文似看山不喜平。只要廣告語里有一些不平的東西,總能硌到聽眾們。

其實,整個的廣告創作,也是一樣的東西,只要有一個耐嚼的點,就會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下一次寫廣告語的時候,不妨試著問問自己,我新寫出來的這句廣告語里,有哪裡比較獨特呢?

第四點:豐富的應用場景=用途廣泛

流行語之所以會流行,很重要一點,就是因為它為人們表達情緒時提供了「表達濾鏡模板」。

所謂「表達濾鏡模板」,顧名思義,就是將原本平淡無奇的表述,變成大家能會心一笑,深以為然,連連點頭的東西。

畢竟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妙語連珠,所以流行語也就非常有必要了。

想調侃同事萎靡不振,就來一句「感覺身體被掏空」;在洗手間遇到熟人,來一句「洗洗更健康」;老闆微信里發來乾貨,也可以在心裡默念一句「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說的人是脫口而出,聽的人是會心一笑,重要的是讓兩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幽默。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很優秀的廣告語,明明也很洗腦,也夠簡單,但就是不夠流行語。

廣告語太正:「我的地盤聽我的」、「神州行,我看行」、"Just do it"、「身未動、心已遠」…

商性信息太多:「好空調格力造」、「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怕上火喝王老吉」…

應用情景太明確:「大自然的搬運工」、「下雨天巧克力和音樂最配」…

綜上所述,掛一漏萬,歡迎批評。

推薦閱讀:

文案是做什麼?
傳統的廣告經驗面對互動傳播模式是否正在失靈?
小紅書的文案是怎麼寫的?有啥套路么,或者能學習的地方
如何寫出好的文案?
易讀性、可讀性與可理解性:讓用戶讀你的文字

TAG:广告 | 文案 | 流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