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戰績如何,才配得上張藝謀「國師」之稱?
作者丨一 一
編輯丨李春暉
一直以來,張藝謀都被公認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導演。
就像阿莫多瓦之於西班牙,米哈爾科夫之於俄羅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一個國家電影的最高水平,也是一個國家電影發展的縮影。
但是,一個經常被有意無意忽略的事實:張藝謀電影已經長達6年沒有被國際頂級電影節提名。
張藝謀最後一次拿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獎項,還要追溯到2003年。當時他憑藉《英雄》拿下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創新獎,距現在已有13年。
隨著內地影視產業的一路狂飆,張藝謀在國際頂級電影節上鮮有露面。誠然中國資本正在高歌猛進,萬達買下全球13%的電影院線,光大獲得了威尼斯亞太電影單元的舉辦權。而在高喊600億票房超越老美,坐穩全球第一的背後,是華語電影連續缺席戛納、威尼斯、柏林國際電影節。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似乎也成為了赴美觀光游。
熱春光一片冰涼。人們也會偶爾感嘆如今華語電影海外話語權的降低。但商業大片的洪流,從不會因為一兩句唏噓而逆轉潮頭。
隨著張藝謀執導的《長城》進入上映倒計時,這部聚集眾多國內外明星的電影吸引了太多目光。暫且不說在賀歲檔激烈競爭中能收穫多少票房。即便商業上收穫成功,對於張藝謀來說,他能靠這部電影再次推開國際電影節的大門嗎?
張藝謀早已經過了和別人比較的歲月,但作為中國人眼中的世界級導演,《長城》要如何才能配得上張藝謀的「國師」之稱?
《英雄》,一個拐點
如果論中國商業大片的鼻祖,張藝謀絕對稱得上師爺。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禮的《英雄》,徹底將中國電影帶入了商業大片時代。雖然國人對其褒貶不一,但必須承認,是這部影片在大部分國人心裡樹立了國產大片的最初概念。
資料顯示,《英雄》全球票房達到了1.77億美元(約合當時14億元人民幣)。同時,該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 ,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獎項。
很多年之後,《英雄》仍是國產片北美票房紀錄的保持者。但也應注意到,《英雄》有其特殊的競爭核心:該片當年在北美宣傳時,打著昆汀·塔倫蒂諾監製的名號,而製片人韋恩斯坦,在美國極富影響力。
他發行了無數經典的影片,也因為經常干預導演剪輯,有「剪刀手哈維」的綽號。他曾公開表示,張藝謀十分感激他對於《英雄》北美髮行版的剪輯。
《英雄》在北美的票房佳績,是建立在王牌加王牌的黃金組合之上。即便如此,曾有記者翻閱了大約1000多篇美國各大電影網站的觀眾留言,發現其中叫好的和批評的聲音幾乎旗鼓相當,大量美國觀眾都是沖著昆汀監製的名號而來。
當然,《英雄》是一部精良的國產片。但另一方面,是成功甚至瘋狂的宣傳助其在北美攀上頂峰。
這一成功刺激了太多國內電影人的野心,包括張藝謀本人,都希望再創《英雄》式的輝煌。
《英雄》之後,《長城》之前,張藝謀一共拍了7部電影,其中不乏這類商業大片。然而《十面埋伏》豆瓣5.5分,《滿城盡帶黃金甲》豆瓣5.2分,《三槍拍案驚奇》豆瓣4.6分。
《英雄》之前,張藝謀導演了12部電影。其中《活著》豆瓣評分9.0分,豆瓣電影TOP250排名第41,《紅高粱》8.2分,《大紅燈籠高高掛》8.2分。這也是張藝謀被尊為「國師」的根源。
張藝謀電影曾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但都是在《英雄》之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張藝謀三次獲獎,兩次提名,然而這也是發生在《英雄》之前。
戛納電影節,張藝謀同樣三次獲獎,三次提名,但這仍然發生在《英雄》之前。
柏林電影節稍微給張藝謀點面子,三次獲獎三次提名,獲獎的三部里包括了獲得特別創新獎的《英雄》,另外兩部是獲得評審團大獎的《我的父親母親》和獲得金獅獎的《紅高粱》。提名的三部里也包括《英雄》,另外兩部是《我的父親母親》和《三槍拍案驚奇》,三部都是提名金熊獎。
也就是說,張藝謀電影所獲得的國際聲譽,大部分是在《英雄》之前。主攻商業片後,張藝謀在國際電影節上幾乎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收穫。
邊界
為什麼張藝謀在商業電影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其實有其必然性。作為第五代導演,他們是「根正苗紅」的學院派。雖然極力去顛覆自身對於電影的認知,但絕大多數只在於電影語言上。
與張藝謀同時期的陳凱歌,除了《霸王別姬》似乎很少有的作品。田壯壯自《藍風箏》被禁之後,電影數量一直很少,如今更享受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的狀態。
他們代表著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但他們的成長環境,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對於電影的理解認知,似乎都決定了他們不會特別擅長商業片的創作,尤其是如今商業片風向變化太快。就像《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的台詞,「在好萊塢,兩周就等於兩年。」
2003年,內地總票房在10億左右。如今,10億或許只是商業片獲得認可的門檻。短短十幾年,內地票房市場翻了50倍。想要跟上時代,或許只有創作商業類型片這一條光明大道。
拍文藝片起家的第五代導演,在這種大環境下開始了商業片的創作。但對於年輕觀眾興趣的把握,和商業電影元素的拿捏,第五代導演大多數情況下可能還沒有新生代導演理解的透徹。
但他們無論是資歷,知名度還是個人號召力,都可以保證他們在商業大片的紅海中分一杯羹。可是,一個藝術片導演去拍商業片,似乎一開始就可以看到這部影片的上限。
以此同時,老一派導演對於文藝片投入減少,也是造成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地位降低的一大主因。傳統學院派導演開始投身商業片,而新生代導演早已在商業紅海中溺水。
第六代導演中的一部分人帶著自己的電影往外沖。但在硬糖君(微信ID:yuleyingtang)看來,除極個別外,很多導演能在國際拿獎,並非藝術水準有多出眾,而是其背後的政治因素受追捧。這類導演大多「牆內開花牆外香」,其影片得到「牆外」肯定的所謂「中國的真實」,硬糖君也不敢苟同。
商業狂飆時代,文藝片在國內逐漸沒落,並帶來華語電影在海外的迷失。這也符合任何一個狂飆時代的精神性——過去已逝,未來未現,現在虛妄。
《長城》的模式
2013年,張藝謀「天價」簽約樂視。
不難看出,張藝謀看重的是樂視作為新媒體力量的代表,象徵著更加自由的創作和更加寬廣的平台。
但是,張藝謀上一部電影《歸來》,雖然刷新了國產文藝片的票房紀錄,但在口碑上兩極分化嚴重。「意外」退出戛納,也讓其在國際舞台上少了露臉的機會。
2015年,樂視影業宣布牽手好萊塢,推動十大合拍項目,張藝謀導演的《長城》,當然是重中之重。
特別是在今年樂視影業的規劃中,《爵跡》撲街讓其完成原定業績有些吃力,這無形中也加大了《長城》的壓力。
《長城》的成績,不單單是張藝謀個人的證明,更關係著樂視影業的業績,特別是關係著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這一重大資本重組。
儘管11月8日晚間,樂視網已發布公告,預計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一案將無法在2016年完成。不過,樂視網同時表示將繼續推進這一重組。
樂視網稱,因為2016年無法完成交割,將選擇2017年、2018年、2019年三年作為樂視影業業績承諾期,此後將重新估算協商樂視影業的交易價格。
樂視影業的業績和交易價格,正是這一資產重組一波三折的核心問題,深交所也曾就此對樂視網發出問詢。張藝謀和郭敬明,樂視影業的兩位王牌導演,他們交出的答卷在樂視影業的業績中至關重要。
在開拍之前,《長城》就備受引人關注,除卻張藝謀的因素,就是其創造了中國影史上最高投資——1.5億美元,超過8億人民幣。
《長城》找來了中國「半個電影圈」的一線演員和當紅明星,又跑到美國找來兩位大神:馬特·達蒙和佩德羅·帕斯卡。前者拿過小金人,後者因為《權利的遊戲》爆紅。有了這兩位,北美的票房估計差不到哪。
不過,張藝謀是出了名的心細。他又拉來威廉·達福,這哥們在歐洲可是紅的發紫。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無論是歐洲還是北美,這個陣容絕對是夠了。
除此之外,此次電影的好萊塢製作班底堪稱業內頂尖水平。毫無疑問,《長城》已經達到國際化巨制的標準。
張藝謀希望拍成一部國內國外觀眾都愛看,既符合中國國情,也必須符合全球大片的商業標準片。
《長城》在內地上映,「中國」二字會很好使。即使好萊塢製作的大片,找兩個華語明星露個臉,都能讓票房往上猛增,況且這是一部中國人製作的超級大片。
除此之外,這部影片如果有「申奧」野心,「中國」二字是最保險。雖然現在奧斯卡已經不再「上當」。但內地申奧,這招還是管用。
只是該片在北美放出首支預告片時,曾因讓白人英雄在中國拯救世界,而被美籍華裔指責為「歧視中國人」,想想也是挺魔幻現實。
我們所期待的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崛起,既不是曾經那種、被人用後殖民眼光探究的「政治」文藝片,也不是如今年年「申奧」的尷尬場景。一部被世界認可的中國商業片,一個中國好故事,不僅可以還原時代中國,它放在任何時空、任何地域、任何文化,都能找到隱喻和共鳴。
如果《長城》能重塑《英雄》的輝煌,在全球票房高漲的情況下海外拿獎,甚至在奧斯卡中走的更遠。也許只有交出這樣的答卷,我們才能再次體味「國師」在奧運開幕式時,曾帶給我們的驕傲與榮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有話好好說》這部電影?
※西洋武士VS中國怪獸 老外肯吃《長城》這發安利嗎?
※電影《長城》的鶴軍是不是雞肋?
※如何看待和評價張藝謀《長城》中選擇景甜作為女主角?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張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