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的書還是沒有提高?

曾有個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我這半年時間讀了30多本書,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但我為什麼感受不到顯著的提升?

我當時反問了他一句:你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那麼你拿什麼時間來思考呢?

他沒有回答我,我知道他已經有了答案了。

我之前在知乎上也看過類似問題「我今年讀了多少多少本書,最後忘了大部分,而記住的一些知識也感覺不到用處。」

這其實是思維上的一個誤區,他們把讀書多和懂的多之間的關係划上了等號。

這是不對的,不僅如此,而且也不要認為懂得多就能用得上,用得上就能用得對,用的好。

學習不是做數學題,做數學題你按照公式輸入數據就能得出結果,然而學習可沒這麼簡單。

其實學習成長的方法主要有這麼兩種:

1. 從書本中獲取知識;

2. 從工作中得到經驗。

哪種方法好要因人而異的,我在這裡只想談談我對第一種學習成長方法的一點薄見。

就我個人認為,學習成長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讀書——思考——實踐——反思——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再反思,通過這樣反反覆復地練習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所以真正想要提高,要具備這三個要素:讀書、思考、踐行,缺一不可。

方法、道理聽得再多,不去思考、不去踐行,沒用的,這也是王陽明為什麼提倡知行合一。

之前聽過李笑來老師的一場知乎live,笑來老師在針對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候,該如何學習成長,說了這麼一句話:

通過閱讀入門,通過實踐去提高,再通過閱讀進步。

在知道這麼一個過程後,我再談談具體該如何讀書,當然我只是做一些我自己的經驗之談,想要系統的學習讀書方法,請仔細閱讀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可以稱為讀書者的聖經。

前段時間在看萬維鋼的一本書《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作者在裡面提到他對讀書的理解:

只有你把書全部拆開、撕碎,再重新組合成你自己的東西,它們才真正屬於你。

我們要做的就是「吃進」很多信息,然後生產筆記本。

楊絳先生曾提到過錢鍾書的一個習慣:

他在讀完書後,如果是借的,就還掉,買的,就送人,只有筆記本,永遠保存著。

筆記之外,還有「日札」,是自己平時的心得體會。

所以,通過讀書來產出筆記這一個環節很重要。

有句耳熟能詳的話:書要越讀越薄。

這個讀薄就指的是把書拆解成筆記,然而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半句:書也要越讀越厚。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拓展你的筆記。

讀書最高境界是——主題閱讀,也就是所謂的觸類旁通。

具體來說就是你在這本書里看到一個觀點,在之前讀過的一本書里也提到過,但是那本書里列舉的例子比這個生動,但是這本書對這個觀點的講解更為細膩。

你把這兩本書的精華聚集在一起,來完善你的筆記本,通過這樣的拓展,你的書就越讀越厚了。

再之後把你的感悟感想、心得體會添加進去,整理成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這才算真正地完成讀書這個步驟,這也是我在最開始提到的讀完要思考。

輸出才能將輸入的價值體現出來,但是,想要進行有效的輸出得先進行大量的輸入。

所以呢,讀書只是一個輸入的過程,你在讀過書、整理出筆記、寫了文章才算是完成了這個輸入環節。隨後你要通過讀到的知識、信息、觀點等方面來完善你自己的思維體系、知識框架,這是屬於思考的環節。當你不斷地擴充自己後,會有一種想要去做的衝動,你在做的時候會出錯,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時候又要去反思,去繼續讀書吸收知識。

這三個步驟是環環相扣的——讀書——思考——踐行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我公眾號的名稱「生有涯而知無涯」,懂得越多,便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便越發想要探索答案,試圖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這個過程會很有趣,望諸君,切莫急躁。


推薦閱讀:

如果有個連環殺手能把人販子殺光,你會鼓掌嗎?
華文出版圈中社科類 ,例如《走向未來叢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走向世界叢書》還有哪些著名的系列?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應是怎樣的?
怎樣理解龍應台的這句話?

2017年,讓我過癮,給我收穫的50本書

TAG: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