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的「雙十一」還會遠嗎?
互聯網擊碎了付費的知識經濟,還會回頭走向付費嗎?
再過幾天,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又將來臨,隨著消費升級的步伐加快,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將華服和美食塞滿購物車,這一次,消費熱點的風向標終於指向了前所未有的關鍵領域——知識。
知識經濟平台空前火爆
雖然互聯網上的付費知識經濟早已有之,但從未像2016年這般火爆空前。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各種付費知識服務平台開始發力,眾多知識「網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分答」自2016年5月誕生,只用了42天,便獲得付費用戶超過100萬,33萬人開通了答主頁面,產生了50萬條語音問答,交易總額超過1800萬。 「分答」也藉此獲得了一億美金估值。
同樣出自果殼網的一對一知識經驗共享平台「在行」,自上線一年多來已經有超過10000名行家入駐,每日交易800次,客單價超過400元。
在企業服務領域,為企業對接外腦專家的平台「大牛家」上線三個月即吸引了超過1000名來自各個行業的企業專家,服務了包含大型央企和小微創業公司在內的100多家客戶,客單價超過1000元。
知乎live上線5個月來,已經累計發布了700餘場,人均消費為52.08元,重複購買率達到37%,Live講者的平均時薪超過了1萬元,其中最高單場收益達15萬,李笑來知乎Live單場10萬人參與。
擁有龐大社區用戶的羅輯思維,在旗下「得到」APP中推出了一系列付費訂閱專欄,訂閱火爆。就拿《李翔商業內參》來說,不到48小時,斬獲3萬名訂閱用戶(收費199元/人/年),直至今日,他的訂閱用戶總數是7萬餘人。
在興嘆於上述華麗數據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付費內容會在這樣一個時間段出現一輪集中爆發?為知識付費,是否有必然性?
若嘗試去分析,似乎不乏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信息過載,篩選知識代價高昂
曾幾何時,人們慶幸於互聯網帶來了免費的知識和資源。事實上,知識從未真正免費!互聯網上的知識和信息每一天都在呈指數增長,隨著信息過載的程度越來越深,我們發現將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從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篩選出來的成本越來越高!除了篩選成本,還不得不付出鑒別成本。花費如此高的時間和精力,這顯然是不划算的,所以付費的知識供給者開始出現。他們為你請到了享譽盛名的大咖,讓你不必擔心知識的專業和權威,會準時準點地把精心定製的內容推送到你面前,讓你免去搜索的麻煩。而這一切,僅僅需要你付費,就可以全部得到。
完成沉澱,內容平台開花結果
從外部來看,不管是知乎、果殼網(在行、分答的母公司),還是羅輯思維,皆從免費起步,在經歷了幾年的耕耘後,終於沉澱出了一大批優質的內容和高粘度的用戶群體,積累了足夠的規模與口碑,終於得以將知識經濟由免費推向付費。
有趣的是,正如約翰·多恩那篇著名的佈道辭所說「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這個道理反過來,正是由於這些平台多年的耕耘和沉澱,才共同促成了當下一個良好的知識經濟付費勢頭,他們不但彼此成就,更惠及整個行業。
深層內因,人們時間利用習慣的改變和技術進步
就像人類的每一次社會進步本質上都是工具的進步一樣,知識經濟由免費轉向付費的背後,應該也有著更加深刻的原因。其中,新科技新產品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人類時間利用方式的改變,恐怕才是最根本的那個答案。
我們只要稍加搜索便可以發現有趣的事情——果殼網創建於2010年11月14日;知乎的上線時間是2010年12月20日;而差不多僅隔了一個月,就有一件影響了全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大事發生——微信於2011年1月21日正式推出。如果我們把時間稍微往前拉長一點還不難發現一個更為重要的時間節點——2010年6月8日,蘋果公司正式推出iPhone 4,這被普遍認為是人類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的標誌。
與其把這些事件看作是「巧合」,倒不如對其背後相互關聯的必然性一探究竟。智能手機的普及真正意義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時間的利用方式,原來不得不花大段時間在計算機上面完成的事務,自此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輕鬆完成;微信這個超級應用軟體一邊進一步擊碎我們的時間,一邊又用朋友圈、公眾號里的海量內容將這些碎片時間填充起來,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這種「短平快」的信息接收方式了。記得羅輯思維在剛剛推出的那段時間,羅振宇就不止一次地提到,羅輯思維的推出正是看準了微信推出公眾號帶來的無窮紅利。之後的事實的確證明了這一點。
有了智能手機做強大載體,有了人們利用碎片時間充實知識的巨大需求和使用習慣,再加上技術上能夠輕鬆實現的「短平快」的信息傳遞方式,這些都讓收費的高效知識傳播成為可能。所以今天,付費知識服務不再意味著你要前往某個培訓機構報名參加培訓班,而是只要輕鬆動動手指,便可以接收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大咖牛人為你一對一提供的一段語音或者文字。
新技術曙光微露,知識經濟的「詩與遠方」
人類獲取知識方式的演變,幾乎就是人類歷史演進的某一個側面,從口傳心授到看書閱讀再到實時分享,從免費到收費,幾乎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隨著諸如VR、AR等新技術的發展,遠程獲取知識將變得更加身臨其境,知識供應商將能夠對接進更多用戶的應用場景。如此看來,知識經濟,或者說付費內容經濟的春天,想必還在遠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