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道德準則是最高的法律

「但我記得有句話叫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既然法律都規定不得包庇,那麼是不是說道德的底線也是不能包庇呢?」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個說法是耶林等人提出來的,我認為很有道理。但耶林等人是在論述強制性手段時提出的最低限度道德說,所以該說法也僅在強制性手段上範圍內是合理的,並不是在任何時候法律都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在強制性手段範圍內到底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違反法律你將受到法律的強制性制裁,而一般違反道德的行為不會受到法律的強制性制裁。就比如說你不給老人讓座,這可能違反某地的道德規範,人們會降低對你的評價,但不能採取強制手段對你制裁,不能打你並把你從座位上趕走(現在最普遍的是找情人)。如果他這樣做了,打人可能就是違法的,會受到強制手段制裁。在比如說大人從小教育小孩不能偷拿東西,不偷東西其實也算一種道德要求。而當人們覺得偷東西的人太多了,僅僅道德要求還不足以限制偷東西的壞行為,那麼大家就將該道德上升為法律,認為不偷東西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你長大後違反了,那麼大家就有權按照法律規定對你進行強制制裁。這下,你明白了吧?」

「我明白了,就是違反法律一定會受到制裁,違反道德不一定會受到制裁。」

「你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其實違反法律和道德一樣會受到制裁,只是制裁的方式不同而已,違反法律會受到明顯的、強力的制裁,但違反道德同樣會受到制裁,人家對你評價降低,看不起你,你其實也不好受,這其實也是制裁的一種方式。」

「我臉皮厚,我不怕別人評價,這樣道德就沒法制裁我了吧?」

「沒有人是真正臉皮厚的,人的心靈其實都很脆弱的。有些人看著臉皮厚,只不過別人的評價沒有觸動他內心的道德準則而已。還是舉讓座為例,現在年輕人工作都很辛苦,很多人上下班還得擠公交,好不容易搶個位置當然想好好休息下,現在年輕人又崇尚夜生活,很多上班的人都想在車上補個覺呢。而一些老年人,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卻非得趁上下班高峰期出來買菜、遊玩。這個時候,年輕人就會認為老年人不義,即便不讓座會引起非議,但他認為不讓座是正義的,這時別人的評價就無法觸動他的內心道德準則。」

「原來是這樣啊,怪不得現在網上有支持不讓座行動。」

「還有就是人的內心道德準則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稍微調整。還是舉小偷小摸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偷東西是不好的,但有些人因為生活實在是困難,不得不偷點生活必需品以維持生活,就比如前段時間引起熱議的媽媽偷雞腿事件(這個事件與美國經濟蕭條期奶奶偷麵包的故事何其相似),該媽媽是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但為了自己,為了孩子,她調整了自己的內心道德準則,說服自己為了生存偷東西沒什麼不對的,沒什麼好羞愧的,這樣她才能跨出偷東西那一步。」

「內心道德準則原來可以做調整,怪不得那麼多人敢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你錯了,內心道德準則不能隨心所欲地調整,僅能做微小地調整。在大是大非面前,內心道德準則是不可能完全調整到適應大非的境界的。就比如在正常世道里一個人違背道義殺人後,他必定會自責,會有內心的煎熬。為了生存下去,他必須不斷說服自己,試圖讓自己的道德準則接受已做錯事的自己,但這往往是徒勞的,因為他永遠無法說服自己,他只能在一次次說服自己的過程中煎熬。」

「你怎麼知道他無法說法自己?」

「因為人性本善。關於性本善我已經在《國民性》中充分論述了,在這裡強調一點,歷史已經證明認為性本惡並試圖約束惡是不可能成功的,性本惡的觀點會導致很多不好的事出現。要自由發揮人的本性(權力意志論),只有堅持性本善的觀點,並不斷揚善。可能你對我這空洞的論斷還是不信服,那我問你,你怎麼看待最近連續爆出的浙江溫州一寺廟住持年少時在山西殺人,潛逃在寺廟修行17年後被抓;安徽鳳陽一寺廟住持年輕時在東北殺人,潛逃到寺廟修行16年後被抓的事件?」

「這說明對寺廟的管理不嚴,寺廟藏污納垢嚴重。」

「寺廟確實是藏人的好地方,有些罪犯到寺廟確實是為了躲避懲罰。但藏人的地方還很多,為什麼很多人偏偏選擇寺廟呢。我覺得寺廟中清凈,還可以修行是重要的原因,因為只有不斷修行佛法,才能讓自己少受內心煎熬,只有一遍遍讀佛經,才能平靜自己的內心,試圖讓自己接納自己。況且你看,公安在抓捕的時候,這兩個人都能坦然面對,很快就承認了自己的罪行,說明即使經過多年的修行,他們也沒能完全改變自己內心的道德準則,還是認為自己有錯。」

「你這說的有點玄了吧?他們坦誠罪行是因為知道自己沒法繼續躲藏了而已。怎麼沒見他們主動自首呢?還有,我看還有很多罪犯不往寺廟躲的,在外面照樣過得逍遙自在。」

「這可能是只是他們表面上逍遙自在,他們內心也是備受煎熬的。法律也許無法制裁所有罪犯,但任何人都逃不過內心道德準則的制裁。有很多罪犯都是受不了逃亡的日子主動自首的,自首時都稱自己後悔萬分,不自首在外面完全過不下去。」

「他們這是想義悔罪表現為由圖輕判。」

「那他們為什麼不繼續在外面逍遙非得自首呢?即便他有想獲得輕判的想法,光憑他一人的口供也無法得到法院的認可。但他們還是說後悔,不管怎樣,我還是傾向於他們是真的想悔罪的。那我再舉一個真正活得瀟洒的悍匪的故事吧。1930年銀行大盜約翰·狄林傑。」

「你是從哪裡知道大盜約翰·狄林傑的故事的,他確實厲害,當時搞得整個美國警方都頭疼,最後逼得美國成立了聯邦調查局。」

「我是從《公眾之敵》中得知的,影片以約翰·狄林傑為原型,約翰尼德普飾演悍匪約翰·迪林格,講述了約翰·迪林格危難重重的短暫一生。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之下,眾人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而這樣動蕩的時代之下,約翰·迪林格等人開始用他們的手段來與整個社會抗衡。」

「約翰·迪林格確實膽大妄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搶劫銀行,被警方通緝後,反而變本加厲,敢與警方槍戰。」

「但那是在特殊時期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雖然約翰·迪林格瀟洒,但他看到同夥傷亡也會傷心,他也試圖過正常人的生活。他最後被抓就是因為他同漂亮少婦勾搭,被少婦舉報造成的。從約翰·迪林格看似瀟洒又短暫的一生可以看出,在正常社會中沒人能做到無法無天,即使不正常的社會造就了不正常的內心道德準則,但人最終都是向善的。最後我還是用柏林牆東德士兵槍殺翻牆者的判決解釋來結束我的論述吧:良知是最高的行為準則,而內心的道德準則是最高的法律。」


推薦閱讀:

使用盜版操作系統的人有資格談版權么?
如何看待知乎大Vblack槍騎兵的山東聊城侮辱婦女案回答下的評論?
如何看待林心如捐款紅絲帶學校?
哪些事情讓你對人的信仰和道德感到絕望?
為什麼浪費糧食要受到批評?

TAG:道德 | 法律 |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