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計劃還是順其自然?
很多人都喜歡做五年計劃十年計劃,然而,以自己和環境的變化速度,五年計劃和十年計劃似乎並不怎麼貼合實際,因此指導意義有限。這是否說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或者說是順其自然的態度比做長期計劃更為合適呢?
進一步來說,做長期計劃的意義何在呢?個人認為有一個悖論,現時所做的計劃,受限於你此時的能力、知識和見識等,但你卻要指望這個程度得自己,去讓自己走向更高的層次。就好像四年級的自己指導六年級的自己如何讀書,我認為實際上是不現實的。當然,長期計劃可能提供了一種「自己在軌道上行走因此安心」的感覺,但相對,一味的沿著軌道行走而忘了去想軌道到底對不對,是否實際上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重要的是狀態。
頹廢的時候,一個計劃可以幫我們進入狀態。知道要做什麼,著手去做,完成當天計劃,人也就有了好的狀態。
狀態好,心情好,效率高,一天也就過的充實。和十年後要怎樣怎樣相比,過好當前每一天,更有意義。
計劃不是目標,狀態才是,計劃只是維持好的狀態的手段。如果每天狀態很好,說明計劃訂的不錯,如果狀態不行,可能計劃本身就有問題,是不是太急於求成,是不是不切實際?
計劃里的目標,不一定會實現,這沒什麼。但只要有一個好的狀態,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更美妙的結果。
狀態好的時候,就順其自然;狀態差的時候,就調整計劃。計劃,是用來對抗未知的人是一種很容易對未來感到恐懼的動物人對未來的恐懼就是焦慮,而計劃是緩解焦慮最好的手段戰拖班的同學裡面有這樣一位創業者,他對計劃有著同樣的困惑他說:我做的計劃從來沒有徹徹底底的,百分之百的完成過,所以說我從來不喜歡做計劃,走一步瞧一步,但是又經常會感到不安,到底應該怎麼處理?不安就是焦慮,而焦慮是對未來失控的恐慌,計劃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計劃從來沒有做到過,是計劃的問題,是計劃不科學,沒有操作價值
但是因此不做計劃,就是因噎廢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持續的制定計劃,反覆的調整,學習科學制定計劃的技術逐漸地訓練和培養制定一個好計劃的能力毛爺爺教育我們:蒼蠅不打,是不會自己飛走的做不好的東西,越是躲,就越做不好我們平時制定的計劃,很多情況幾乎是意淫只是拍腦門,閉門造車,想當然地列了一個表格而已,假大空,沒有任何的科學性可言那什麼的計劃是好計劃呢?舉個例子,國家制定的5年計劃、10年計劃,這可以稱得上是好計劃
你無法想像這樣的計划到底消耗了多少的人力、物力有多少的專家,多少的數據,多少的模型,多少調研服務於這項計劃制定成本巨高的同時也切實的起到了指導的作用好的計劃,依託於對自我水平和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這需要很高的認知能力指導性,是計劃的核心價值下面我們粗略的來講述如何來制定一個合理的有指導意義的計劃第一、計劃的靈活性計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計劃是一個路線,是路線就有被調整的可能國家的5年計劃也是一樣,是一個隨著事情演進,不斷被修正和調整的方案絕對不是我們想當然認為的:說一不二
很多事情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狀和運作條件發生了轉變,那麼相應的路線和目的也需要及時調整,這就是上面提到的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水平決定的第二,計劃的容錯性我們很多學員,會把日程計劃精確到分鐘,比如說6:00起床,6:10分洗漱完,6:30吃飯完,6:50早讀,7:30下課上廁所7:35開始下一輪學習工作。。。首先:這樣的計劃會給人極大地壓迫感,非常容易產生疲勞感,同樣也容易滋生焦慮其次,這是一個極度脆弱的計劃,稍有差池就會有一連串的「違規」而且這種「失敗」是多米諾式的連續性崩潰,造成極大的積極性挫傷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計劃方式,也是給人焦慮,挫敗,疲勞感最嚴重的一種計劃這種計劃,從設計初期就註定是潰敗和拖延合理的計劃應該是有容錯性的比如說原計劃調整為:6:40吃完飯,中間不管是刷牙時間長還是上廁所時間短,都會被平均掉,而且不用總是焦慮每件事情消耗的時間比平常會留有多出的「10」分鐘時間,一旦過程中間出現小意外,我們也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容錯量」來做彌補和挽回,從而保證計劃的有效執行
這同樣也能看出一個人對事情掌控能力和發展規律的判斷第三,計劃的合理性計劃肯定有一個「目的」,我們稱之為「期望」而「期望管理」也是戰拖整套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期望如同壓力一樣只有適度的壓力才會產生動力,過多過少都不健康過高的期望會嚴重的挫傷我們執行計划過程中的積極性,容易把反饋變成「負」,消磨掉我們做事情的動力,拖延也容易因此產生舉個例子,我們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1H記住60個單詞,一分鐘一個進行了30分鐘後發現只記住了10個此時,計劃已經基本潰敗
產生兩個負面效果:1、時間浪費:後面的時間幾乎失效,因為我們已經提前感受到「失敗」了此時計劃註定就是完不成了,也就是出現了我所謂的「挫敗感」過高的期望,挫傷了積極性2、負反饋:30分鐘記住了10個單詞,本來學習時間有收穫,應該是產生成就感的,這是正向反饋,會推進學習的進行但是過高的期望,導致完不成目標的不滿和自責,產生了「挫敗」的負面情緒那麼之前的努力就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是一種挫敗感,也就是負反饋做事情就是和這件事情相處,而拖延就是和這件事情的關係出了問題做一件事情過程中,頻繁收到「負反饋」短期結果:低效,逃避,拖延,挫敗,自責,焦慮
長期結果:這件事我們不管花多少時間,都不可能有大的成績,能放棄的早就放棄了,不能放棄就是無窮無盡的折磨,比如大多數人的「高數」噩夢過低的期望,直接會喪失掉做事情的動力合理的期望,才是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目的」怎樣的期望才是合理的期望呢?基於「現有」能力的「平均」水平制定的標準是具有科學指導意義的這句話,關鍵詞有兩個:「現有」和「平均」為什麼是現有和平均?因為我們往往會把即將擁有的能力看做已經擁有,並且因此而輕視困難,這是人性,也在拖延的學員中極其普遍存在的當然,對現有能力的測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類似於健身開始時教練指導做的「體測」,我們會用航鍾這個方法進行測量,並得出一個具有相對指導意義的平均數據以我們現狀的平均值作為基準來制定計劃,基本上就是科學的
我們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到:事情是在能力內正常的推進,還是有進步的超額完成,還是已經失控使用航鍾測量實際能力的方法,以後再展開最後說一句我常對學員講的話:人的一生要處理好三種關係:和自己的關係,和他人的關係,和事情的關係拖延就意味著我們和事情的關係出了問題,有矛盾了,而矛盾是可以克服和解決的與君共勉http://weixin.qq.com/r/wLhfR9XEwYi_rZEk9_3S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裡引用《愛因斯坦自述》里描述普朗克的一段文字。
對意料之中會出現的意外做好規避措施和應對計劃,其餘的,順其自然。
做計劃堅決執行,此為「拿得起」;
碰到事情合理調整改變,此為「放得下」。在大方向下,做階段性調整
做好計劃,並調整適應。
聽上去很無趣甚至有點矛盾?容我慢慢給你講。
我曾在另外一個回答談過,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調整貼現值(或者稱之為「望梅止渴」)這項能力很少被被當做能力過。(這一點與 @肥肥貓 老師的「閾值自控意識」有類似之處。)
想一想你不刻苦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會告訴你,這件事情當然是怪你自己,應該自己面壁好好反省下。總之呢刻不刻苦這件事是你可以改變的,比如你每天更用功讀書就可以了。
全他媽狗屁。
要是我能用功那我早幹嘛去了?難道我就蠢到需要老師點撥一下才知道用功讀書有好處?
真正發生的選擇大概是這樣的——
有的人,知道明天有100顆棒棒糖的快樂,可讓他現在犧牲50顆棒棒糖換,他也不願意。
有的人,知道明天有100顆棒棒糖的快樂,讓他現在犧牲50顆棒棒糖,他也願意。
你以為我不知道明天有100顆棒棒糖?但是你要我放掉我手裡50顆棒棒糖啊!
這真他媽太痛苦了啊!
那些學霸不痛苦可我痛苦啊!
其本質就在於,有的人對未來100顆棒棒糖看的很重要,有的人對現在100顆棒棒糖看的很重要。
未來的100顆棒棒糖折到今天能帶個你幾顆棒棒糖的快樂?如果今天的你,想著明天有100顆棒棒糖,心裡美滋滋感覺今天都有100顆棒棒糖了,願意拿100顆棒棒糖換,那不僅今天你可以有100顆棒棒糖的感受,明天還可以得到100顆棒棒糖。
長期計劃的意義,就在於讓你今天有明天有200顆,500顆,甚至1000顆棒棒糖的錯覺,給自己幻覺可以以一個較大的折現率體現未來的收益,簡單說也即是「望梅止渴」的作用。
學會望梅止渴,才能真正提高承受痛苦,打擊,挫折的能力,你在波谷的時候可以望到波峰,你就不會局限於一時的荷爾蒙。
如果沒有長期計劃,很容易陷入對即時快樂的痴迷。
根據在每個階段的具體情形調整不影響長期計劃這種行為本身的意義,而相反恰恰是反覆鍛煉這種能力。
因此回到我開始的建議——做好計劃,並調整適應。
長期計劃是一個習慣,而不是一個終點線。它應該是你行為的興奮劑,而非標準尺。
-------------------------------------------------------------------------
另一個相關回答,諸位有興趣可以一讀:
難道工作生活不是為了快樂嗎? - 胖子鄧的回答-------------------------------------------------------------------------當求精進,但念無常。我覺得重要的是你做好努力規劃和學習規劃,而不是目標規劃。結局是自然而然的。
牽著理智的手,跟著感覺走
長期計劃是一個方向短期目標是一個步驟沒有方向就會迷茫沒有步驟就會低效
作為一個剛入行不久的計劃工程師我認為計劃的存在意義並不是讓你去一絲不差的去執行而是在於計劃團隊制定計劃時思考的過程你需要在你的腦中將項目從頭到尾完成需要你考慮的太多你需要的經驗也太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項目100+億,跨度2-3年計劃需要從頭到尾考慮方方面面中間可能需要升版需要趕工生活亦是如此吧說不定那些看起來是順其自然的傢伙電腦里有一個P6上面編滿了計劃
我一般都是做個計劃,然後順其自然。
我來說說分類與計劃的問題
- 必須達到的目標【剛性計劃】
先總大的目標,然後以時間為維度分割,分至可行性最高為主。這取決於自我的定位,如果工作固定,就分割休息時間;放假的狀態就先去除必要的娛樂。以考試為例,課本,輔導書,需聽的課等等都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除以可以投入的時間,就是每天的計劃。曾在雜誌上看到過白岩松就是這麼乾的,他高三時把須弄懂的教材除以距離高考的天數,最後取得的成績很棒,這或許就是剛性計劃的魅力
- 想要達到的目標【調節計劃】
在每天的剛性計劃之後有一個選項,可選也可不選,但要有一定的毅力,即不要每天都沒做,這樣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長期以往會磨滅熱情,降低學習/工作效率。我才不會告訴你這是一位考入人大的學姐告訴我的。。。
- 娛樂項目【無計劃】
利用每天的閑余時間去休息。轉魔方、散步、轉筆、看『閑書』都是這樣,一小時能玩,十分鐘也會很happy這部分不需要計劃。有時計劃會給人一種緊繃繃的感覺,但休息不需要這種感覺!
- tips
①計劃最好寫出來,我的感覺是寫到紙上,完成後打一個大大的勾會非常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是手機備忘錄等等很難達到的。每天都要寫哦~
②限定一個時間段比如一到兩天不寫計劃,人在長期的計劃中會形成習慣,習慣是個好事,但時間太長會有樂趣的一點喪失。因此短短的暫停會有效減小這種樂趣的喪失。這是矯枉過正的手段,不可以持續時間太長!嚴肅臉③在每天的計劃完成後有一個(∩_∩)( ̄▽ ̄)(。?_?)等不同的評判,這也會提高效率使計劃更好的得以完成。***另外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另外的分支是(我要成為怎樣的人,順其自然還是刻意培養),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會在其後的文章中完成,請繼續關注^_^如果你覺得有用就點個贊吧~你的點贊是我持續寫文章的動力!!!做計劃的時候要嚴謹長遠,
要執行的時候得順其自然。因為計劃拗不過想法,
而想法又拗不過現實。所以計劃的時候要多想,
做事的時候要少j8瞎想。這個問題太好了,。之前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困境,也和男神老公在過去的半年中多次探討辨析,略有心得,值得一書。
先拋出我的思路:1、該問題邏輯上最需要避免的一個誤區--向【絕對化】say NO2、人生是否真的可以被計劃?--時間維度其實是個關鍵3、把握好周密計劃與偶然機會的平衡--計劃也是要靈活的4、合理區分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態度配置--不選擇合適的dress code你就等著被群嘲吧5、選擇詳細計劃還是順其自然的唯一標準--心理舒適度(幸福至上)Let『s go~
1、邏輯誤區--非黑即白絕對化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來是一個單選題:A,做好長期計劃;B、順其自然然而細細思考下來,兩個選項都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絕對的計劃和絕對的隨意都存在明顯的缺點,也不可能單獨成立。事實上,這選擇更像一個滑動條,一個偏向的選擇。(年輕人,這份菜的配料是半斤計劃和二兩順其自然?(°?‵?′??))所以,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需要反覆告誡自己,不要太絕對了,不要太刻意了,不要太偏激了。我們只是需要找到更好的搭配比例。--------------------------------------------------------------------------------------------2、人生是否真的可以被計劃?--時間維度其實是個關鍵在書店裡走一圈,往往會發現,告訴你人生要計劃和告訴你人生要隨意的書互不相讓,各成一派,各種管理學成功學老師和各種法師仁波切並駕齊驅,看誰的書都有道理,自己一揣摩果斷暈菜。
在題主的描述中,談到環境發展的不可控性,我們基本上很難預測3、5年後的社會狀況,所以制定長時間的人生計劃基本都是無效的。反而徒增計劃不能達成的痛苦。
然而沒有目的不做計劃的人生又是多麼不可控,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很容易淹沒一個人的心智,大家對計劃的狂熱看看《奇特的人生》《和時間做朋友》《活法》等以及各種手賬小組,筆記本圓夢小組有多火就知道了。確實,也許我們有了遠期目標,為這個目標做了計劃。然而常言說的好:計劃沒有變化快。尤其是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預告未來的估計只有神了吧(基督說┑( ̄Д  ̄)┍:偶亦母雞啊~;凱文·凱利說:聽說我就是互聯網行業的神)
十幾年前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我一個二線城市區縣來的文藝小女青年哪裡知道什麼是互聯網產品經理?哪裡知道什麼是互聯網金融?然而大學畢業了之後,我認真規劃和學習的職業生涯(新聞)已經日趨式微,而且我也發現了互聯網公司對我的吸引力,所以進過慎重思考,果斷調轉了船頭擁抱變化。不過我大學時如果不確定目標,不做計劃呢?可以想像,大學時光,渾噩而過,工作無望,回家啃老,男神嫌棄,閨蜜鄙夷……事實上,沒有目標和計劃的生活,估計天天都是在憂慮恐懼和無聊之中吧。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其自然和舒適。計劃和變化都必不可少,只是按照時間維度來搭配罷了。
把握兩個原則:a、目標隨時間增長而虛化。越遠的目標(如年計劃等)越務虛,越近的目標(如周計劃、月計劃)越務實。b、計劃隨目標實際而詳細。有明確目標才需要做可操作的周密計劃,沒有明確目標的,保持開放心態順其自然。如果有明確目的的,我就會做詳細計劃。比如:學個車。什麼時候去,每周去幾次等等。
如果沒有特別實際的目的,我會順其自然。比如:保持家庭和諧,讓男神更愛我之類……遇到什麼機會就做什麼吧。就我個人的例子而言。
我一般不太去計劃一個月之後自己要每天具體做些什麼事情,但大概那些方面需要花時間心裡會有數。本周的計劃會比較詳細,不過我堅持只給自己刻意規定每天完成三件事(給清華雙胞胎女學神跪了)。做完這三件我今天就算沒白活。這三件事可以提前規劃,更理性一點。我的三件事規則是:1、一件工作中最重要的事。2、一件對自己成長好的事。3、一件對家庭好的事。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3、把握好周密計劃與偶然機會的平衡在思考是計劃還是順其自然更能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尤其是在事業上)的時候,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來自《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第二章,可以簡讀,這一章舉了本田公司改變原有周密計劃,順其自然把握偶然機會獲得成功的案例,暫不贅述。)在我們談到順其自然的優點的時候,我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詞是靈活。
在騰訊的時候,常常被洗腦的八字箴言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已經有了明確目標,做了周密計劃的事物,也要關注偶然機會,適時調整方向。這是大學問。我也還在學習。
---------------------------------------------------------------------------------------------
4、合理區分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態度配置愛好計劃的人常常被吐槽的有兩點1、什麼事情都要一板一眼,工作生活都太死板、無趣。2、只要是需要他人合作的環節,都會對對方要求得比較詳細。和他在一起太累。(謝耳朵:聽說有人在說我壞話!)我們的生活中有不同的場景和身份,需要報不同的態度去面對。
在面對工作時,我們可以更有計劃性,深謀遠慮賺大錢;在面對自己時,我們可以慎重的選擇一些事情去計劃,也要記得給自己隨意放鬆。在面對朋友和愛人時,請你千萬記得,計劃只是你一個人的,多給關係一點自由,抱著一個長遠的美好目的,順其自然的快樂相處。---------------------------------------------------------------------------------------------5、幸福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說是哲理,也可以說是雞湯。如果說人生真的有最終目的,那就是快樂幸福的過一生。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快樂的一個條件。這樣的目的是否可以計劃呢?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客觀結果,你記得隨時調整天平保持平衡就行。
計劃可以帶來:安全感、動力隨意可以帶來:舒適度、活力見過過度計劃,計劃失控後抑鬱症的;也見過隨意瀟洒,迷茫空虛後抑鬱症的。真是殊途同歸啊。。。真正評判某件事是該做好計劃還是順其自然,你的心自然會告訴你。保持自己舒服就好。
我老公說:心中有念、念而不執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難道很多時候不都是你自己做好了計劃,但最後不得不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