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5-19世紀移民是向落後地區移,20世紀後則是人往高處走?
02-05
無論是從國內看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還是國外的探索新大陸、開發非洲澳洲都是從已經開發的發達的地方往落後的蠻荒之地移,但到了20世紀以後移民就開始人往高處走了,這中間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變化?
個人愚見是於人對生存資源的追求,以及古代與現代生存資源的轉變。在古代,生存資源的核心無疑是土地。而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證明,人口的增長一向是快於生產力發展的,所以產生資源不足。在這種不足後,人口就會追尋新資源,在當時即尚未開發的土地。所以古代人口會向較貧困地方移動。
而在土地資源基本上開發殆盡,科技也成為資源重要部分的今天。較發達國家因科技具有了更多資源,但其人口卻為下降趨勢,存在更多資源空間,那麼這對於那些處於落後且人口趨於增長國家的人,但凡有機會,自然會向這些資源更多的地方轉移。所以現代人口會向發達地區轉移。
當然,我們對土地資源的追求仍不會改變,現在只是受科技限制而已。我相信,當技術允許我們拓展新生存空間時,辟如宇宙探索,沙漠與極地允許生存。人口轉移會重新變為古代那種趨勢。二戰前,殖民體系依然在。移民無非兩個方向。一個是帝國主義講自身的人口輸入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以保證統治;另一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口受此影響而產生的波動。
總結一下,就是帝國主義掠奪一個地區需要控制住,而大量移民改變民族結構是控制一個地區最穩固的辦法。而當地居民受到壓迫後也會有應激性反應(戰爭、革命、改良和遷徙)。二戰之後,帝國主義剝削轉化為經濟殖民,舊殖民體系崩潰。福利國家最終使得出生率暴跌,完全失去人口輸出能力。而全球化使得欠發達地區居民有條件進入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有需要足夠的廉價勞動力來維繫福利制度。所以「欠發達國家人口倒灌發達國家」。
題主的關注點錯了.任何時代移民流向都是一個:從低收入地區向高收入地區移民.而對於移民,低收入和高收入的區別並不和地區本身的發達程度成正比,能夠以自身的能力獲得最大的收入才是目的.所以19世紀樓主看到的是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移民,而看不到移民的是移出地的中下階層,因為他們在本地很難獲得高收入,所以選擇去人口較少而資源較多的地區冒險.而20世紀以後移民的更多的是移出地的中上層,受限於當地的經濟水平,他們在本地難以獲得和他們的能力相匹配的高收入,所以選擇去工資更高的發達地區.
殖民地一開始都是走投無路的人去的。
五月花號上載的是清教徒,清教徒為什麼要去美洲?因為在宗教鬥爭中這個激進派別被完全否定,社會上完全沒地位,也許再來個血腥瑪麗連命都分分鐘沒了,走投無路之下唯一能容身的只有美洲。
現在人權有所進步大城市反而不容易走投無路,人就往那邊走了。哪裡生活好,就會有人移民去哪裡,這是典型的字面含義的用腳投票
至於為什麼有些地區的生活更好,這個問題太大,這裡就不討論了。以前根本沒有落不落後的概念,工業商業體系都沒形成,哪裡有房子哪裡就是家。一般移民的都是本地呆不下去的,要麼就是喜歡冒險的
因為科技改變生活啊。
15世紀去澳大利亞那叫找死。
18世紀去澳大利亞那叫拓荒。
21世紀去澳大利亞那叫享受生活。
然而澳大利亞一直就是那樣,環境沒啥大的變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