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財富靠譜么?
但也有些朋友告訴我,宜信財富看了我的文章以後非常緊張,開始向他們的一些客戶抹黑我。比如下面這條:
====================以下是宜信財富給他們客戶的宣傳信息====================
一個管理資產規模6億人民幣的,來點評一個管理資產規模1000億人民幣的公司的產品。一個只是畢業於復旦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CFA,就成為一家公司的CEO了,那這家公司規模能做到多大?
一個研究資本市場的投資人來談房地產投資,那就是門外漢了,這樣的文章,寫出來的可信度,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
本來我點評宜信財富的金融產品,就是出於一些朋友們的要求。他們收到了宜信財富的宣傳材料,因此讓我幫忙看一下。我本著專業的精神,給出一些客觀評價,沒想到會引起宜信這麼大的反應,還專門請水軍來攻擊我的文章。比如下面這位回復的用戶的信息顯示,他的提問數為0,回答數為0,關注了0人,被0人關注,因此顯然是一個臨時註冊的賬戶。
首先是我的資質:對,我確實畢業於復旦大學(學士)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我是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有超過十年以上的金融投資從業經驗。我的資質在知乎上做過實名認證。我在新加坡創立的五福資本(Woodsford Capital)擁有新加坡金管局頒發的資產管理執照,目前管理的資金規模為6億5千萬人民幣左右。我公司的資質在新加坡金管局(MAS)官方網站上也可以查到。
下面我們來看看宜信的宣傳:管理資產規模1000億人民幣。事實是這樣么?在宜信公司的網站上,並沒有披露他們的資產管理規模為多少。下面是關於這個問題的媒體報道:
據宜信財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侯曉雷介紹,宜信公司2014年開始做母基金,到目前為止成立了三隻母基金,總規模超過10億元,既有專門投向醫療健康領域的母基金,也有不限定投向的母基金。
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侯琳則表示,預計到今年年底,宜信公司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業務規模達到100億上下。
數據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hykx/20140920/020020366785.shtml
也就是說截止2014年年底為止,宜信自己管理的基金規模為10億人民幣左右,推薦的第三方財富管理規模為100億人民幣左右。在宜信的銷售人員,甚至他們的水軍對外宣傳時,都宣稱宜信的資金管理規模為1,00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從2014年年底,到2016年10月,在短短兩年里,宜信的資產管理規模增加了100倍?畝產萬斤的神話在宜信身上再次上演!
在這裡向大家做一下普及:基金公司自己管理的資金規模,和理財機構推薦的第三方理財產品管理規模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就好比豐田公司自己製造的汽車數量和一家中介機構賣的車的數量的區別。宜信的主營業務是第三方財富管理,就是說他們是個專業的賣其他基金的中介機構。當然我不是說中介機構就無法為客戶提供價值,只是你非要把自己轉手賣的別人的基金的資金規模說成自己的「資產管理」,這就構成了對廣大投資者的欺詐了吧。
根據媒體報道,宜信財富是從P2P起家的,但是從2011年開始,其P2P業務有涉嫌「非法集資」的嫌疑,因此公司高層管理開始改變策略,轉而拓展第三方財富管理業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應該說宜信的管理層對於公司策略的改變是比較及時的。
比如2014年4月8日,宜信被曝出現8億貸款壞賬,貸款主體已經遭到多起訴訟,宜信即使申請資產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抵押物都是東北4線以下城市的爛尾樓。但是在高達22%的利率吸引下,宜信仍然放出了這筆貸款。宜信就回復稱上述說法並無事實依據,屬於謠言,並稱正在就相關項目進行調查。
事件發生後,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P2P已確定歸銀監會監管,監管研究工作已開始。
所以說,宜信從P2P轉行去做第三方理財,這個改變背後有多重考慮。但是如果用原來P2P裡面那套老路子去誇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用地毯式轟炸,激進營銷的方式去拉客戶,那就讓人不得不產生懷疑了。
在我看來,宜信財富的商業模式有以下一些弊端:
1)首先宜信同時做資產管理和第三方財富管理,有嚴重的利益衝突。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宜信的客戶要求客戶經理推薦一款基金,那麼客戶經理在推薦宜信自己的基金和其他人的基金時,能夠保證他的推薦的公正性么?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宜信的銷售人員當然會首先考慮推銷自家的基金,那麼這樣的做法能夠保證對客戶公平么?
2)宜信的銷售人員的收費模式和客戶利益有極大衝突。一般來說,像宜信這樣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他們的收費主要來自於他們推銷的基金的返佣。從客戶角度來看,他們好像享受到了免費的服務。但事實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基金本來的價格可能是年管理費2%。宜信可以告訴客戶,我這裡加1%,那麼你最終需要支付每年3%的管理費。或者他也可以告訴客戶:這款基金的價格是每年3%。在客戶購買了該基金後,基金公司再返佣1%給宜信。在上述兩種做法中,大部分情況客戶更容易接受後者,這也是絕大多數第三方理財機構比較普遍的做法。
返佣的做法跟客戶的利益有直接衝突,因為第三方理財機構的銷售人員最大的銷售動機在於推銷價格最貴,返佣最高的基金。至於那款基金到底好不好,是否適合客戶,對於他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理財顧問收取返佣的做法在英國已經被立法禁止。比如英國從2016年4月份開始禁止理財顧問從他們推薦的基金中收取傭金。在美國,2016年10月份美國券商美林證券宣布,他們不再為公司旗下的退休賬戶提供基於傭金的券商服務,其主要原因也是因為這其中的利益衝突。
3)我建議廣大投資者在和宜信財富銷售人員溝通時,可以問問他們的資質。比如說,對方銷售人員畢業於什麼大學,什麼專業,有沒有CFA,有沒有金融投資行業從業經驗?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人員可能以前是個賣車的,或者賣化妝品的。那麼讓我們捫心自問:這些銷售人員對於這些金融產品真的了解么?他們的知識程度足以把這些金融產品的風險講清楚么?就好像我們去醫院看病,誰也不願意一個沒有拿到醫生執照的江湖郎中來給我們把脈吧?
同時我們也可以問問這些銷售人員:在你賣給我這款金融產品中,你的收入是多少?你拿到的傭金是多少?你自己投資了多少?你會不會向你父母或者親朋好友推薦這款產品?這其中的道理叫做利益綁定,我在這裡有更為詳細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分析:https://zhuanlan.zhihu.com/p/22150304
4)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投資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還是要把帳算清楚,嚴格控制投資成本。就像我在《宜信財富房地產母基金值得購買么?》這篇文章中解釋的那樣,把投資這筆帳算清楚是你保護自己錢財和儲蓄的最重要的方法。其他人沒有動機,或者義務來幫你省錢,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可以從銷售這款產品中獲得多少傭金。看緊自己的錢袋,是一個聰明投資者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據來源:
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personalfinance/investing/11873976/The-end-of-paying-for-financial-advice-you-didnt-receive-Theres-a-catch.html
http://www.wsj.com/articles/merrill-lynch-to-end-commission-based-options-for-retirement-savers-1475784928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830/c1004-22743076.html
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5/23/content_505807.htm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crediteasehz/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3993.htm
推薦閱讀:
※理財學宜信,別學百加得
※在宜信大數據創新中心工作是怎樣一番感受?
※個人覺得宜信已經做得不錯了,有利網和宜信比有什麼優勢?
※你為什麼從宜人貸離職?
※宜信模式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