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也點過八分熟的牛排

記得牛排開始在我的家鄉小城流行的時候,我還在讀小學。那時候的牛排一塊只要二三十元,所謂的菲力、T骨這些詞都是在那時候第一次見到。當時周末的時候就會求著媽媽讓她帶去我吃牛肉,而且我也跟服務員說過:「我要八分熟的牛排!」

當時看到過一本書叫《二八黃金法則》之類的書,覺得八分熟應該就是完美的熟度了。

第二次感受到牛排的熱度是在高中的時候,學校食堂推出了15塊錢一份的鐵板牛排(後來漲到了20塊),配菜有雞蛋、西蘭花、玉米和意麵,外加一碗蛋花羹,對於5塊錢就能吃一頓的中學生來說,還是略微有點奢侈的。

但是這道菜還是在學校里掀起了一股牛排熱,中午一個半小時的午飯時間,大家竟也願意花上半個小時去排隊,再花二十分鐘慢慢吃掉,既不覺得費錢也不覺得費時。直到畢業後,還有很多的朋友會懷念當時的牛排。我記憶中食堂的牛排的肉質十分鬆軟,是全熟的,滋味主要從醬汁裡面來,由於鐵板的旺火,醬汁帶有焦香味,的確是蠻饞人的。食堂做牛排的師傅據說還是從外面特地請來的,他不用做其他的活,只需要負責煎牛排。

再後來,學習了法語,去了法國,才知道正宗的牛排是怎麼一回事,與現在的大眾認識的牛排差不多,沒有八分熟,分為一分、三分、五分、七分。跟法國人說吃七分熟的牛排,他就會覺得你在暴殄天物,但是吃五分熟的,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訓,牙口不好或者牛排不好,都難以真的去享受牛排的滋味。

在西方人的眼裡,帶小孩子出去吃飯,小孩一般是不吃牛排的。比如在美國,孩子們最常吃的是Mac and cheese(奶油意麵),不管大人們吃得多好,小孩子對那些牛排、龍蝦也都不怎麼感冒,像是牛排有著一種「成人」的味道,只有長大了才可以品味。大概就是那些美食家所謂的「有深度」的味道吧。

在吃牛排的過程中,我也從十二三歲的小毛孩,經歷了青春期,到現在即將要進入社會工作,不得不說牛排也見證了我這個肉食動物的成長經歷。

現在真的長大了,有時候還是特別想要吃一整塊的肉,看著一塊滋滋作響的牛排,就會想起第一次吃牛排的那個自己,無比單純地嚮往著一塊純粹的肉的那個自己,喊著:「媽媽,我要八分熟!」也一點都不臉紅的自己。

大概這便是我吃牛排的理由了。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號(ID:gourmetlove)

二維碼好像掃不出來

weixin.qq.com/r/JUhocA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有木有對你影響很大的哲理小故事呢?共同分享一下吧!?
小王爺娶親6
說說學生時代的初戀故事吧?

TAG:牛排 | 美食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