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數中國近代知名茶商

近代茶莊、茶號以零售業為主,遍布全國各城鎮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於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影響極大。一般茶莊經營者皆與茶山廝熟,道途通曉。在近代中國茶葉營銷史中,尤為皖歙人業此為最。

伍秉鑒

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世界首富伍秉鑒,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華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伍秉鑒(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面,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儘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1843年,伍秉鑒在中國的動亂中病逝於廣州,享年74歲。

唐廷樞

唐廷樞(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傑,字建時,號景星,又號鏡心,生於廣東香山縣唐家村(今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

清末洋行買辦、洋務企業活動家。字景星。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851年起,先後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和上海海關擔任譯員10年。1863年進入上海怡和洋行充當買辦,經理庫款,經營絲茶出口貿易,開展航運,擴大洋行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的勢力。同時,繼續從事商業活動,大量附股洋行經營的保險、航運企業,並為洋行企業吸引大量的華商資本。1873年任李鴻章主持的輪船招商局總辦,成為洋務派官僚的有力助手。任職期間,招商局的營業狀況頗有起色。1876年受李鴻章委託籌辦開平煤礦。從勘察礦址、擬定計劃,到籌集資本、正式開採,都由他一手主持。開平煤礦的組成或附屬部分,也都是在他的倡議或主持下興辦的。1892年10月7日卒於天津。

唐廷樞開始自己的商業活動和資本積累,是在擔任香港殖民政府翻譯時期,1858年以前他就在香港投資了兩家當鋪。其後在上海度出現的棉花出口貿易的高潮中,又從事棉花投機生意。他獨自經營的修華號棉花行,成為外國洋行收買中國棉花的一個代理機構,並與怡和洋行發生業務關係。自擔任怡和洋行買辦後,唐廷樞的經濟活動,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擔任怡和買辦的10年中(1863~1872年),他除了為怡和經理庫款、收購絲茶、開展航運以及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擴大洋行業務之外,還為他的老闆投資當鋪,經營地產,運銷大米、食鹽,甚至涉足內地的礦產開採。

他和怡和前任買辦林欽合夥開設茶棧。為適應洋行收購茶葉的需要,他先後投資上海3家錢莊,以周轉他的商業資金。為了買辦業務和自營商業的兩種需要,他又在洋行之中,設立了自己的事務所。

為與整個對外貿易發生聯繫,他又建立起一套類似事務所的同業公所。上海絲業、茶業等3個與對外貿易關係密切的同業公所,在1868年以前相繼建立。唐廷樞和徐潤等人則是這3個機構的董事,是主持這些行業機構的核心力量。

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唐廷樞開始參加外國在華企業的附股活動。他在進入怡和以後的第五年,就附股于洋行經營的諫當保險行(Canton I nsurance Offi ce)。在華海輪船公司中,他是最大的股東之一。這個公司的第期股本1650股中,他一人購買400股,占公司股本的近1/4。他不但進入了該公司的董事部,而且擔任了公司的襄理。他的附股活動,並不限於怡和洋行的企業,也附股於1867年成立的公正輪船公司(Union Steam Navigation Co.)和1868年成立的北清輪船公司(North China SteamerCo.)、美國瓊記洋行(Augusti ne Heard andCo.)的蘇晏拿打號(Suwonada)輪船和兩家小洋行——馬立司洋行(Morris Lewi sand Co.)和美記洋行(Muller H.and Co)的船隊。

唐廷樞不但自己附股於外國企業,而且還為外國洋行吸收了許多買辦和商人的資本,盡他最大的努力拉攏外國洋行在中國的生意。這些活動,不僅增加了他的額外收入,而且使他能對其所代表的中國股東,施加他的老闆所希望發生的影響。對英商怡和洋行來說,「唐景星簡直成了它能獲得華商支持的保證」。美國旗昌洋行的老闆說,唐廷樞「在取得情報和兜攬中國人的生意方面……都能把我們打得一敗塗地」。

徐潤

徐潤(1838—1911),又名以璋,字潤立,號雨之,別號愚齋,香山縣北嶺村(今珠海市北嶺鄉)人。父親徐寶亭曾任清朝官吏,叔伯皆為洋行買辦。清咸豐二年(1852),14歲時隨叔父徐榮村經澳門抵達上海,在英商開辦的寶順洋行當學徒起直至工作16年。勤奮刻苦,悟性頗高,得洋行主管器重,成為領管各分行的總買辦。其預見到長江航運業的發展前景,決定購置江輪、船塢,將進出口貿易和航運作為洋行的主要業務,並將出口貿易拓展到日本,使洋行的進出口總值每年達數千萬兩白銀,很快成為巨富。1863年,大量投資房地產業,在上海購地3000餘畝,其中建樓宇佔220多畝,年收租金12萬餘兩,成為上海灘華商中有名的「地產大王」。今上海愚園路就是由其居住的「愚園」而得名。同時,其在廣東旅滬商人組織的廣肇公所中掌握財務權達20年,成為旅滬粵商的代表性人物。1866年李鴻章調兵鎮壓太平軍余部時,其用自己運輸茶葉的船隻幫助李鴻章轉運糧餉和軍械,受到李鴻章賞識,後更捐資得授道員銜。1868年,離開寶順洋行,結束買辦生涯,在上海開設寶源祥茶棧,隨後又在湖南、湖北等產茶區開設多家茶棧,向多個國家提供出口貨源,並隨時根據行情調整茶價以取得最高利潤,成為「近代中國茶王」。1871年,受曾國藩委託,參與辦理挑選幼童赴美國留學事務。

喬致庸

喬致庸(1818--1907),字仲登,號曉池,祁縣喬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賈世家,父親是喬全美,幼年父母雙亡,由兄長喬致廣撫育長大。本欲走入仕途,剛考中秀才,兄長故去,只得棄文從商。他是喬家門中最長壽的人,活了89歲,一生娶有6妻,因喬門中有不許納妾的家規,都是續弦。6妻留下6子11孫。當國家到了國將不國的境地,大批銀子流向海外時,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習慣,於同治初年耗費重金擴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喬家大院,被專家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咸豐初年,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軍起義,南北茶路斷絕,喬家當時在祁縣的大德興絲茶莊主營生意就是絲茶。喬家雖然主營絲茶,但在當時山西商人中也並非最大。喬致庸的大哥因戰亂對生意的重大打擊而一病不起,本來將以一介儒生終了的喬致庸於是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從咸豐初年到光緒末年,喬致庸的人生經歷了整個清朝晚期。接手家族生意後,他卻在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清朝晚期把喬家的生意推到了頂峰,尤其是喬家的票號生意。喬致庸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路、絲路。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9.7) ,名繼笙,字雒川,亞聖第六十九代孫,山東省章丘市刁鎮舊軍人,著名商人,祖輩為地主兼商人。1869年18歲開始經商時,即到北京負責慶祥、瑞生祥等企業的經營,從此一生掌管孟家企業。孟洛川一生多次舉辦慈善和公益事業,諸如設立社倉,積穀備荒;修文廟,建尊經閣;設義學,經理書院;捐衣施粥及捐資協修《山東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稱號,被譽為「一孟皆善」。有相關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

他在涉足企業的最初20餘年間,生意有較大發展。1893年(光緒十九年)和1896年,先後在北京大柵欄和煙台開設「瑞蚨祥」,經營綢緞、洋貨、皮貨、百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門一帶被焚,瑞蚨祥成為一片瓦礫,不得不遷至北京天橋設攤營業。1903年,北京瑞蚨祥新營業樓落成。後又在北京增設瑞蚨祥鴻記綢緞店、西鴻記茶店、東鴻記茶店、鴻記新衣庄。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青島設立瑞蚨祥緞店。次年,在天津增設瑞蚨祥鴻記緞店。1924年,濟南瑞蚨祥增設鴻記分店。所經營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型大小商號,遍布京、滬、津、濟、青、煙等大中城市。至1934年,已分別在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煙台、上海等地設立商號達24處,有員工1000餘人,房產3000餘間。1900年資本總額約40萬兩銀子,到1927年時,年利潤即達300萬兩白銀。 他除投資於企業外,還廣臵田宅。在章丘有田產2300餘畝,另在山東沾化、利津、泰安、萊蕪臵有莊田。章丘之住宅為六進院落,前廳後樓、左右廂房共近100間。為當時中國知名的民族商業資本家,京津及濟南等城市報紙皆以「金融巨頭」稱之。

在他的每次捐賑之後,清地方大吏必為其奏請封賞。1891年(光緒十七年)—1894年,福潤任山東巡撫期間,為他奏准江蘇即用候補道之職;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山東受災,巡撫毓賢委孟洛川為平糶局總辦,孟洛川與其兄孟繼箴認賑巨款,毓賢為其奏准知府補用道二品頂戴;1905年參與組建濟南商務總會。1908年 (光緒三十四年) 山東勸業道成立後,被任為濟南商務總會協理;1906年—1909年端方任兩江總督期間,為其奏準頭品頂戴;朝廷還誥封其為奉直大夫、誥授為光祿大夫。孟洛川善於結交權貴,其中最著名者為袁世凱。袁父死後,他作「三多九如」貢席,親往路祭; 袁母出殯,他擔任治喪總管。袁世凱於1914年7月18日任命孟洛川為參政院參政。晚年孟洛川無力駕馭諸代理人,各店號走向蕭條。1939年9月7日病逝於天津。

唐翹卿

唐翹卿(1841—1925),族名高亮,字國泰。唐家人。出生於農民家庭,少時到上海一茶莊當學徒。經十餘年辛勤工作,由學徒、跑街升至坐茶莊,因常到各省產茶區洽談茶務,使他不僅熟悉茶葉商務,並精通制茶工藝。清同治六年(1867),唐翹卿在九江自設「謙順安」茶棧,接著,在漢口與上海設立分號。  

翌年,上海茶業公司成立時,他與唐廷樞,徐潤均為該行董事。除茶業外,唐翹卿還投資於仁濟和保險公司,池州煤礦及上海地產業與香港金融業。唐翹卿十分關心社會公益事業。他是上海廣肇公所(廣東商民在上海設立的同鄉會館)的創辦人和會董;參與唐廷樞、徐潤等建立仁濟醫院、普育善堂、輔元堂等慈善機構;資助上海格致書院及英華書館。在家鄉,創辦翹卿家塾,發展教育;創議並集資購買「都益號」小火輪,航行於香港、唐家與上柵間,改善交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商為壟斷國際茶葉市場,將其控制的南亞「西冷紅茶」傾銷中國,企圖扼殺中國傳統的制茶工業。民國8年(1919),由唐翹卿出面,將分散經營的茶棧合併,成立了規模宏大的「華茶有限公司」,由其子唐季珊出任總經理。華茶公司向國外引進新式制茶機器,改進包裝與焙制方法,積極培育推廣良種,增加新的規格與茶葉品種,中國的制茶業不僅在國內擊退英商的進攻,並遠銷海外,幾乎壟斷美洲市場。民國14年(1925),唐翹卿病逝於上海。

吳榮壽

吳榮壽(1873—1934),字永柏,號俊德。近現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縣岔口鄉人。吳榮壽童年時代隨同父親來到屯溪,學習茶葉經營,以精通制茶工藝和善於鑒別毛茶著稱。1901年父親病故後,他大膽拓展業務,在屯溪陽湖開辦吳怡和茶號,專門製作外銷高檔茶。數年後,又創立吳怡春、吳永源、華勝等茶號,進一步擴大外銷精品茶的產量,每年制銷高檔屯綠數千擔,最多年份高達2萬擔,占屯綠外銷半數以上,成為徽州現代第一大茶商。吳榮壽決心對茶業經營進行革新,企望創出新品名牌茶葉,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漢梁為總管,在選料與配方上融婺、歙兩家為一體,製成了色、香、味煥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貢"等茶,在上海一舉奪得綠茶評比魁首。1927年前後,茶葉價格狂跌,加上朱富潤火燒屯溪商業街,幾度大損失使吳怡和等茶號一蹶不振。

王相卿

王相卿,民族工商業家、山西著名商人、清朝晉商旅蒙商號「大盛魁」的創始人。「大盛魁」商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跨國貿易商號,崛起於清代的內蒙古草原,綿延近三百年,幾乎與清朝的歷史同步。其鼎盛之時,擁有包括漢、蒙、回、滿各民族員工近萬人,國內外分號82家,駱駝2萬多峰,資產超過白銀1億兩,經商足跡遍及全國各省及俄羅斯和中亞諸國。在本土商業史上,一直流傳著「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之說。

大盛魁商號,被譽為「草原第一商號」,這個由漢人在草原上建立起的巨大事業,堪稱是蒙漢乃至中俄貿易的一座里程碑,也為民族交流、融合刻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大盛魁的創辦人並不是什麼富戶大商,而是三個小販。原來康熙年間,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中,由於軍隊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間或無水,至瀚海等砂磧地方,運糧尤苦,遂准商人隨軍貿易。在隨軍貿易的商人中,有三個肩挑小販,即山西太谷縣的王相卿和祁縣的史大學、張傑。他們三人雖然資本少,業務不大,但買賣公道,服務周到,生意十分興隆。清兵擊潰噶爾丹軍後,主力部隊移駐大青山,部隊供應由山西右玉殺虎口往過運送,他三人便在殺虎口開了個商號,稱「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為「大盛魁」。

大盛魁總號設于歸化城,以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為中心,活動於外蒙古和內蒙古西部地區。它擁有清廷所發的「龍票」,以放「印票」賬為主要業務,經營日用百貨、牲畜、皮毛、藥材。到嘉慶初年,大盛魁已發展成為稱雄於塞外蒙古市場的壟斷性大商號。同治到光緒初年為其極盛時期,已積累了兩千萬兩的巨額資本,每年貿易金額達九百至一千萬兩銀子。大盛魁做出如此令人矚目的業績,靠的主要是它獨具一格的經營模式。

何一鳳

何一鳳(1887—1971),字曉樓。其父何為儒,字國候,乳名二狗,所以人稱二狗財主。何為儒先經商,後在河南任七品縣令。生有七子二女。何一鳳是長子,故人稱「大少」。他從小私塾讀書,耳濡目染,受儒學思想影響較深。

永聚祥茶莊茶葉罐

清祁縣晉商名門何家十三世鼎盛時期資本家、何家老字號永聚祥茶莊的創始人,也是集祥雲集煙店、晉昌源鐵鋪、天祿園飯館、復清噹噹鋪、義生店油坊、聚珍店轉運站等七大商號的總主管人。永聚祥茶莊開設於清道光年間,地址設在祁縣城內東大街路北,由何一鳳斥資4.5萬兩白銀獨資經營,在漢口、天津、西安、張家口、呼和浩特等地都設有分號,是個規模巨大的茶葉產運銷一體化的商業集團。茶莊十分注重質量,講究信譽,其還在祁縣城內專設門市部,批零銷售。何一鳳開闢的萬里茶路將富庶的江南與廣袤的漠北乃至歐亞大陸連接了起來,促進了南北民族大融合,推動了中外貿易的交流。

渠映潢

渠映潢(1758—1832),字天池,渠同海第三子。

渠家大院

渠映潢長大後,在繼承父業的基礎上,於乾隆、嘉慶年間增設「長順川」、「長源川」兩大茶莊,從事國際茶葉貿易。從湖南、湖北採辦茶葉,運往張家口、殺虎口,再轉運至蒙古、俄羅斯等地。道光、咸豐年間,其子渠長發、渠長瀛又增開販鹽業務。傳至其孫渠源潮、渠源湞時,渠家共開有五家票號(百川通、三晉源、存義公、匯源涌、長盛川),四家茶莊(長順川、長源川、長盛川、誠記茶號),三家匹頭、綢緞、夏布莊(長裕川、晉裕誠、集慶和),一家藥店(永春園),一家古籍字畫、文具店(書業誠),一家點心食品店(是盛樓)。渠氏商業達到鼎盛。據清人徐珂《清稗類鈔》估計,渠家資產在三四百萬兩白銀。

渠家發家後,歷經數代,在祁縣古城東半城大興土木,營造宅院,人稱「渠半城」。

范永斗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生活於明末清初的張家口。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張家口和蒙古地區做生意,歷經七代,傳至范永鬥成為張家口地區對滿蒙貿易的漢族大富商,時人稱其「賈於邊城,以信義著」。當時,居於東北的女真族建立後金,由於和明王朝的敵對關係,他們所需要的軍事、生活物質,只能通過張家口的貿易市場獲得,也就是以張家口為基地運轉過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生意,「與遼左通貨財,久著信義」。據道光年間的《萬全縣誌》記載:「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  

從十六世紀中葉起,物資豐富的張家口吸引著蒙古和俄國商人,他們千方百計打入張家口貿易市場,而在張家口經營茶葉的山西商人也想方設法與蒙古、俄國商人通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張家口的山西茶商與蒙俄商人打開了貿易通道。為了擴大中俄貿易交流,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俄國彼得大帝命使臣葉馬羅到中國商討擴大通商辦法。雍正五年(1727年),俄國沙皇加德麟遣使來中國,要求通商。清政府於同年八月與俄國商定了通商措施。中國派蒙古王郡策凌、內務大臣四格待郎與俄國使臣圖理琛在恰克圖 (中俄邊界)簽訂了《恰克圖條約》,雙方規定「恰克圖為兩國通商之地」。此後,這裡變成了中俄兩國商品交易市場。恰克圖市場分為中俄兩國兩個貿易圈,俄國市場稱恰克圖,中國市場稱買賣城。據後來一位清朝官員王先謙在一份奏疏中說:「從前,張家口有西幫(指山西商人)茶商百餘家與俄商在恰克圖易貨。」  

當時,在張家口經商的山西商人主要以經營茶葉為主。清乾隆末年,在張家口大境門外對俄國茶葉貿易商號有50餘家。山西介休縣張原村人茶商范永斗開設「大川玉」茶店,在福建購有茶山5000畝,茶場7座,成為晉商之首。茶商將茶葉由福建走水路運到漢口,加工後裝車轉運到張家口。張家口「大川玉」茶店有600餘人細加工茶葉然後包裝,用牛車、駱駝運到蒙古庫倫和俄國恰克圖貿易市場。據《山西外貿志》上說,從同治八年(1869年),山西商人向恰克圖運送茶葉頗多,是年《漢口關冊》中記載:「山西商人,由陸路運往恰克圖的茶葉,估計有功夫茶48000箱,還有紅綠茶計98500筐,即62760擔。」兩項合計約11萬擔。到同治十年(1871年),山西商人的輸出能力已達202184擔。  

當時,山西人在張家口經營茶葉的商號有四大茶莊:長裕川、長盛川、大玉川、大昌川。這「兩大」「兩長」是山西祁縣人的商號,所以稱「祁縣幫」。尤其是「大玉川」是清廷御貼備案的商家,持有「雙龍紅貼」,這紅貼就是通行蒙古草地的通行證。俄蒙商人看到紅貼後,就放心大膽地同他們進行貿易,「空口無憑,紅貼為證。」當年清政府還賜給「大玉川」一塊雙龍石碑,上刻著這家茶莊在旅蒙、旅俄中的貿易活動,讚揚了山西商人們的功績。大川玉茶店掌柜是介休縣人范永斗後裔,清政府為了表彰范氏的經商活動,曾賜黃馬褂、御食和牌匾等物。

謝正安

謝正安,安徽徽州歙縣人,黃山毛峰創始人,其創辦的「謝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謝正安在歙縣漕溪(今徽州區富溪鄉)選采肥壯的新鮮嫩葉,在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大膽改進,經過「下鍋炒(五桶殺青)、輕滾轉(手輕揉)、焙生胚(毛火)、蓋上圓簸復老烘(足火、顯毫)」等工序精心製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齊壯實,鋒顯毫露,色為象牙,魚葉金黃。沖泡後,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的獨特新茶。由於該茶白毫披身,芽尖鋒芒,又因其產地鄰近黃山,謝正安遂給它取名為「黃山毛峰」。

建國後,黃山毛峰一直為全國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開放後,"謝裕大"茶莊改名為"天茗庄",經原國家內貿部核准,成為安徽茶業唯一"中華老字號"茶莊。

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績溪八都余川人(今上庄鄰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葉店為徒,勤勞忠厚,深得業主信任;1850年自辦汪裕泰茶葉店於滬南,督工精製四方名茶,薄利多銷,聲譽鵲起而在業內獨佔鰲頭,此後在上海、奉賢、蘇州、杭州等地設分號9處。汪裕泰經營有方,業務發達,馳譽中外,盈利豐厚,執滬上業內之牛耳,為旅外績溪人中的富商巨賈之一。

汪裕泰茶號,位於靜安寺路20號近西藏路口。網友「稔之舟」補充道,蠻有故事的汪裕泰茶號——久享盛名的上海汪裕泰茶莊,是績溪縣上庄鎮余川村人汪立政(名錫純,字以德,1827—1895)所開創,汪立政祖孫三代,歷120年,先後在上海、台灣和國外等地開設了茶莊、茶行、茶棧。鮮為人知的是胡適先生出生於小東門裡咸瓜街的汪裕泰茶號樓上。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義,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多有資助。余川村口的環秀橋毀於道光癸酉(1873),當時死難者無數,沿河良田皆廢為沙灘,對此他一直牽掛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數百元,並派專人監工重建,雖未親眼目睹夙願的實現,但其子完成了此項義舉。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於懸壺濟世,只能勉力維繫汪裕泰店業;其孫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後,繼承汪裕泰店業,刻苦鑽研,善於革新,幾經努力,於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開設汪裕泰總號、辟有5個門市部,接著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設2個門市部,以批發兼零售,銷售新制的綠茶、紅茶、花茶和茶磚而馳騁滬上。抗日戰爭初期,他又悄悄地將資產轉移美國和日本,在國外開設分銷部,挽救了經濟上的損夫,且及時地將汪裕泰茶葉打入國際市場,1949年離開大陸後,仍在海外維繫店業。

吳錫卿

中華老字號—民國茶業(茶葉罐)茶葉筒—徽州府歙縣昌溪吳錫卿創設北京「吳鼎裕」茶莊(舊徽州,領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1987年撤徽州地區,設立地級黃山市,市政府駐屯溪。)

吳錫卿,安徽歙縣昌溪村人,生於1876年春,祖上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吳錫卿排行老四,1887年舉家前往北京,初夏創辦吳裕泰茶棧,由吳錫卿出任總管,幾十年後才改號吳裕泰茶莊。吳家先後在城裡城外開了8家大小茶莊,後來發展到11家,他們是:崇文門內「乾泰聚」、「福盛」、「吳鼎裕」茶莊,「吳鼎裕」即今崇文門菜市場舊址,專門經營高檔茶葉,供豪門顯貴享用。吳錫卿曾任北京市京師茶行會會長長達十年之久,被認為是百年老店吳裕泰茶莊的創始人,於1930年逝世。

張文卿

張文卿,安徽歙縣人,張一元茶莊的創辦人。張文卿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擺設茶攤,光緒二十六年開設「張玉元」茶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南購房開設了一間門臉的店鋪,取名為「張一元」茶莊。取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亦即「開市大吉、日新月異」之意。不久遷至觀音寺街路北一處三間門臉的店鋪營業。1912年張文卿又在大柵欄開設「張一元文記茶莊」。以「文」字表示為張文卿所開,三個茶莊以張一元文記為主。茶莊開業後,由於店址優越、經營得法,以質量上乘而聲名遠揚。

張一元文記茶葉盒

張一元茶莊茶葉質量上乘、色味醇正,茶莊的業務好、發展快,得益於創業者張文卿經營有方。1925年張文卿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在福州郊外半山坡蓋了幾十間房,僱傭當地工人按季節收購新摘的茶葉,並選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被京城百姓認可,並廣為傳頌。張文卿自己辦茶廠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商手中買貨價錢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張一元比別的字型大小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莊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並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不斷使自家茶葉質量優於同行。當時,該茶莊就設有電話和函購業務。凡買2.5公斤以上茶葉者,均送貨上門。儘管生意好,可茶莊仍很重視廣告宣傳。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來招徠顧客,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家。抗戰前夕,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許多聽眾,為銷售創造了有利條件。

方祖壽

浙杭望江門大街吳元大龍井茶莊商標

方祖壽,安徽翕縣人。1919年開辦吳元大茶店。茶店位於浙江杭州望江門內。首創茶葉郵包業務,首在遼寧打開銷路,而後擴大到山東禹城等地,及至津浦、膠濟、隴海等鐵路沿線各城鎮的一些茶店。大銷路茶葉有中低檔旗槍,還有茉莉、玉蘭、桂花窨制的花茶以及白茶「壽眉」。該茶莊的茶葉罐繪有「多子商標」,並分別繪有「母子圖」或「五子圖」等。,畫面生動形象。

汪自新

汪庄

汪自新(1868-1941),籍貫:安徽績溪縣。簡介:汪自新,字惕予,又號蜷翁一代儒商、一代名醫。1927年汪自新因杭州茶廠業務來到西湖,但見湖光山色,景緻怡人。偶爾湖中一兩隻小船,悠悠蕩蕩,自在非凡。耳畔隱隱約約地傳來絲竹樂響,宛若天籟。 「我若能卒於此地,此生也足亦。」汪自新動了在西湖邊修建別墅的念頭。他盤算著,在此修建別墅,即能將這一帶湖光山色攬於懷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廠事務,豈不兩得?據說,當年他修這個園林別墅,也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佔了太多西湖的地盤,奪了太多原本屬於老百姓的風景。直到汪自新承諾其百年以後,所有建築連同園林,一併無償歸還政府,還湖於民,老百姓這才答應他開工建園。1929年,歷經兩年的修建,山莊終於建成,始稱「青白山莊」,因汪自新鄉情難捨,後更名為「汪庄」。1930年,汪自新將上海「余村花園」轉讓,資金悉數併入「汪庄」。

穆興永

穆興永,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生於浙江錢塘。民族工商業家、浙江著名商人、天津百年老字號正興德茶莊的創始人。起初他做的是小本米面生意,主要從事糧食運輸和米面加工,後來逐漸開設起了米鋪、錢鋪、染坊、茶葉店、洋貨店等,成為了天津「八大家」之一。天津「八大家」中的穆家,是從清乾隆末年起家,經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以至光緒諸年間,逐漸發展興旺起來的。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穆家所經營過的龐大產業,最後終因外國資本的進入而衝擊而衰落,但唯一例外的就是正興德茶莊。

朱昌琳

朱昌琳,派名諮典,字雨田,又禹田、宇田,晚年自號養頤老人,清長沙縣人。長沙朱氏,系明藩岷庄王朱楩後裔,數更遷徙,歷經安徽南陵、湖南寶慶,於清代前期定居長沙東鄉,後居省垣。朱昌琳於清道光二年二月二十四日(1822年3月17日)出生。父朱原善,字采鵠,一字玉堂,「自幼天分過人」,「年十四齣應童子試,即常列前茅」,後因父親去世、家道拮据,乃出外就館,曾入長沙府幕,後在省城草潮門開一小碓坊以營生。

朱昌琳自幼「生而和靜」,少承儒業,考取秀才後,鄉試屢不第,乃以教書為業。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湘中農業豐收,谷價驟賤,至「千錢三石」,「富室困弊」,人多以谷賤不願經營。時朱昌琳在省城富紳唐際盛家課讀,乃藉資購入千斛。次年,沅、湘大水,谷價驟漲,至「倍十又五」。朱昌琳乃將積穀全部拋售,大獲厚利,朱家「以此起富」。

清代湖南盛產茶葉,尤以安化黑茶在西北各地享有盛名。朱昌琳即在安化設立總茶莊,由安化採辦茶葉,於漢口、涇陽、羊樓司、西安、蘭州等地設分庄,僱傭人員不下數千,運至陝西涇陽,又取涇陽之水,製成茶磚,運銷新疆、西藏、蒙古各地,盈利日增。此外,他還在長沙縣麻林市、高橋、金井等地,辟有大片茶園,生產緑茶、紅茶和磚茶,以硃漆木匣盛裝,上蓋「乾益陞」牌號,運銷全國各地。

翁耀庭

翁隆盛茶號茶葉罐

翁耀庭,民族工商業家、浙江著名商人、百年老字號翁隆盛茶號的創始人。創設於1729年的翁隆盛茶號,店址初設於杭州梅東高橋。太平天國後,翁氏為發展業務,將店址遷至當時的商業鬧區清河坊,又擴建五層洋房,門楣上裝飾「獅球」,註冊商標,氣派煥然一新。茶號所制的龍井茶品質優良,採購認真,選而複選,專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因而膾炙人口,在國內茶葉同行中首屈一指,在國外、港、澳、東南亞一帶亦信譽卓著。翁隆盛茶號以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成為茶葉行業中久享盛名的一家名牌商店。

吳恆有

民37年浙江吳恆有茶葉老號發票

清末人士,創辦吳恆有茶店。位於杭州鼓樓外大街。該店以銷中、上檔龍井茶為主,同時經營華北等大城市茶葉店的批發業務。茶莊前後經營50年,至1953年關閉。

高夢征

20世紀初杭州高義泰布店老闆。高夢征開設茂記茶莊,位於杭州官巷口附近。北伐戰爭前後,在西湖區獅峰購進荒山13公頃,開闢茶園作為生產基地,製作龍井茶在茶莊銷售,成為杭州有名的茶莊之一。1950年土地改革時期,茶莊停業。

方冠三

昔日杭州方正大茶莊老建物

圖片資料來源:oldblog.voc.com.cn/uplo

清末民初之際,杭州有三大茶號,分別是汪裕泰、翁隆盛和方正大,前兩家都是經營百餘年的老茶庒,而方氏的茶號最晚成立,是徽商方冠三於1917年所創建的。徽州歷來是人文薈萃之所,所轄的休寧是中國狀元第一大縣,明清之際徽州商人更是稱雄商界五百餘年。但是徽州當地山多地少,因此人們不得不往外發展討生活,是以當地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俗話,但是也正是徽州人勇於向外發展的冒險犯難精神,方得以成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州商人。

據茶莊後人敘述,創始元老方冠三僅識了幾個字,年方十五便得背上簡單行囊,背井離鄉出門討生活去,他落腳杭州後,先在乾泰昌茶行當起學徒,由於其為人溫和幹練,深受老闆器重。從業十餘年後單立門戶,在杭城最繁華的地段羊壩頭大街上開了一家茶莊,並取了個寓意深刻的字型大小「方正大」。杭城茶庒的經營向來競爭激烈,而方正大茶庒於此間立足,以其徽商自古以來所傳承的克勤克儉,在多年經營之後頗得同業推崇,規模日漸擴大,甚至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茶行。1930年,方正大在杭州最繁華地段羊壩頭大街的拐角上,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層洋房為其總號。當年茶庒不僅做龍井茶的門市銷售,還辦有郵售、廠商批發等業務,在廣東、香港都設有辦事處。根據目前被保留的75本賬冊中記載,1930-1936年間有關方正大茶號的貨源、銷售和往來銀行帳目記錄,茶庒生意往來客戶遍及各省及港澳、海外各地,帳冊中即有產品銷往香港永通、香港廣茂隆的記載,粗略估計當年與方正大茶號有交易往來的客戶即有上千家之多,每年吞吐的茶葉數以萬斤計。

吳裕一

1927年吳裕一開辦鼎興茶店。位於杭州太平坊。以經營中下檔旗槍茶為主,兼營桐鄉杭白菊花,為杭州市茶葉店中實力較雄厚的店家之一。1953年停業。

鄭鑒源

鴻怡泰茶號發票

鄭鑒源(1902-1959年),江西婺源沙城李村人。自1922年始,鄭鑒源兄弟陸續開設"鑒記芬"、"德記芬"、"鄭德記"和"鄭鑒記"四家茶號,又在上海浙江北路開設了"源利"茶廠。1925年,鄭鑒源連著在金陵東路開設了"潤記·鴻怡泰"零售茶莊,在天潼路開設了註冊"鑒記"商標的"源豐潤"茶棧。隨後,又在河南北路辦起了"源利"分廠。還相繼在江西的上饒、玉山,安徽的屯溪、祁門,浙江的溫州、諸暨、奉化、新昌等產茶區,就地加工精製後打上源豐潤"鑒記"商標,直運上海洋行。 1947年末,鄭鑒源改組"中貿公司"為"中國茶葉公司",又分別在南京路和寧波路的繁華地段,開設了"久豐潤綢緞莊"和"信孚永錢莊"。上海解放後,鄭氏事業又有新發展。1956年,鄭鑒源的茶廠、茶莊、茶棧等,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轉為公私合營企業。

張偉人

張偉人(1879-1933),名駿,別名丕烈,號醒庵。福建泉州人。

清光緒五年(1879)生。祖籍同安縣,祖父張白源以販賣茶葉為生,嘉慶十八年(1813),攜子張滿水到泉州,在塗山街頭擺設茶葉攤,銷售武夷岩茶和閩北粗茶,後開設泉苑茶莊,名牌茶葉有水仙種、鐵羅漢等。

張偉人童年在私塾讀書,長大在泉苑茶莊任事。勤學好問,能鑒別茶葉優劣、產地、品種,常到武夷山觀察茶山茶園,熟悉茶葉生產情況和採制技術。  

民國5年(1916),其兄長、茶莊經理張丕成病逝,便接管茶莊,開始配製新產品。選用貯藏多年、質厚、色濃、耐泡的舊茶,摻和醇香的新茶,添加桂花、樹蘭,創製出新產品,使泉苑的名牌產品色、香、味更上一層樓。

武夷山歷史上的茶莊亦稱茶號、茶行,多為茶葉精製、包裝(古時稱「箱茶」)的加工廠,開設者均系雄厚的外地茶商,也有少數本地茶商。當時茶莊的經營方式有三種類型:其一,自栽自製型,其二,購茶經營型,其三,僱工經營型。舊時的武夷茶莊隨著時間逝去,多以蕩然無存,只有那些留下來的茶莊名號和鮮為人知的傳說及為數不多的老房子,見證著昔日茶莊的存在和興旺。

武夷山市志記載:舊時武夷茶莊的經營者有漳州、泉州、廈門、潮汕、廣州、山西和本地茶商,而經營歷史悠久的有集泉茶莊、奇苑茶莊、泉苑茶莊等,他們均擁有百數十年的名聲。在眾多的茶莊中,因鄉土及方言關係分有幫別:以閩南方言為準的茶商,包括漳泉所屬各縣及旅居潮汕的閩南茶商,稱下府幫,主要有集泉、奇苑、泉苑等;以潮汕方言為準的茶商,名潮汕幫,主要有興記、瑞興等;以廣州方言組成的廣東幫;以山西等地為主的叫西客幫;本地籍者為本地幫。

泉苑茶莊出產的名牌茶葉十分講究質量,包裝前,撿凈茶枝,篩去茶末,統一顏色,每一小泡包成扁平四方形,五泡一束,兩庄合一,裝進錫罐,價格昂貴。大宗產品銷往東南亞各國。

1917年,泉州城內塗門街頭前後四條街發生火災,泉苑茶莊全被焚毀,損失慘重。張偉人沒有氣餒,憑恃庫存200多箱武夷茶(每三箱約50公斤),又高價向同安一茶莊購進一批武夷岩茶,繼續配製出售。不到一年,東山再起,重振茶莊。 

張偉人擁有武夷山的青雲岩、蕊珠岩兩家茶廠,又與幔雲岩、碧石岩、天井岩、彌陀岩、竹窠岩等茶廠建立茶葉包銷關係,出高價買下武夷慧苑東岩茶廠,奠定泉苑茶莊牢固的基礎。 

1927年,被流氓陳桂林為首的市衛隊綁架,泉苑茶莊用2萬銀元方才贖回。 

1933年病逝,時年54歲。

王淑景

王淑景,名連譽,又名廣施,安溪縣西坪鄉堯陽村人,生於光緒二年(1876)。淑景自幼聰明穎異,曾受學於泉州進士黃摶扶,學有淵源,工文善詩。 

民國10年(1921),淑景在廈門開禾路(竹樹腳)創設堯陽茶行,其茶葉在漳泉各縣和台灣、上海、海南等地銷售外,還銷至檳榔嶼、吉隆坡、新加坡以及印尼吧城、井裡汶、三寶壠、泗水、棉蘭和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埠,成為著名茶商。 

淑景為人慷慨,對國民革命,出錢出力,有過貢獻。對地方公益事業亦有建樹,曾任安溪縣崇信里里長,廈門安溪同鄉會、王氏宗親會理事。曾參與發起創辦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並任董事、監事。 

民國24年(1935)8月15日,淑景逝於廈門,歸葬安溪堯陽。 

淑景所創茶行,由其子繼承經營,民國26年在香港開設堯陽茶行香港分行。

歐陽康

歐陽康字玉良,長樂桃杭人,1866~1942年。他小時候當過學徒,後繼承祖業,精心經營花茶加工,並接管了家族企業。他擔任恆元堂下的「生順」茅茶行兼茶棧的老闆,他精心經營企業,表現出不凡的膽略與才能,成為名聞遐邇的「東南茶王」。當年歐陽家族所產花茶的商標,用的就是他的頭像,創辦當年福州著名的商號「一枝春」、「第一峰」、「阜興春」、「逢春館」。很多老人只要一提起花茶,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一枝春」。他們都說當時很多人以能喝到生順的花茶引以為榮,是身份的象徵。歐陽康經營的「生順茶棧」,它見證了上下杭商業街繁榮的歷史,是讓福州茉莉花茶走向世界的起源地,是福州唯一完整保存的明清代集花茶製造廠、毛茶收購站、成茶倉庫、茶農客棧、茶王宅院於一體的古迹。據《福州工商史》記載,「生順茶棧」高峰批售量,年約兩萬擔,被稱為「茶幫之王」。

洪天賞

鴉片戰爭「五口通商」後,福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茶港。當時,福建各地的茶葉都在這裡出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花茶的流行,福州有六七十家商戶經營,他們以茉莉花茶為主,也有應市場需求,以珠蘭、水圭、白玉蘭、柚子花窨制的。他們中最著名的有三家:「洪怡和」、「福勝春」、「洪春生」。這三家同屬於台灣金門洪家開的,居福州茶商魁首。當時的北口茶客的口頭禪說,「刀牌香煙洪家茶」,意思是兩者可以相提並論,是煙茶業中最常見、熱銷的品牌。

洪家祖籍江西樂平縣,北宋末「靖康」之變,金軍大亂中原,洪家祖先洪楷公於南宋紹興年間遷徙至金門烈嶼島的青岐村。據洪家四世孫洪植錦說,洪家老厝背後有個小山坡,前面有個大水潭,左邊是清水岩祖師廟,右邊有座關帝廟,正前方是一望無際、浩瀚的台灣海峽,風水極佳。洪家茶的創始人洪天賞生於1859年,年幼時其父早喪,精神得到磨礪,十分堅強,很早就到福州闖蕩。由於天資聰穎,習文練武,達到較高境界。洪氏舊宅初在塢里,即今之台江安平附近,與尚書廟相隔僅數十米。洪天賞年輕時經常去尚書廟玩耍,深受民族英雄陳文龍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

資料整理:福茶之心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聯繫郵箱:info@fjtea.cn)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請關注福建茶葉網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葉網微博(@福建茶葉網)

推薦閱讀:

一款茶好不好,應該聽誰的?
蒼洱沱茶,下關沱茶這些屬於普洱茶嗎?
茶事緋聞系列:「高山茶」一定好嗎
許多人都調酒,那麼可以「調茶」么?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