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節、秋節考及《春秋》考

祝大家中秋快樂。有個問題,請思考。為何中國最大的兩個節日分別在春季和秋季,是春節和秋節。

這個問題與《春秋》經為何叫「春秋」,是有關聯的。在歷史記載上,中國在全球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歷史記載最系統最完備,也最古老。幾年前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的歷史記載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為什麼要記載歷史?

從文字學上看,「史」字最初的含義,是主管祭祀,和占卜的官員,《周禮》有記載。所以最早的歷史記載,一定和祭祀和占卜有關。

中國最早的文字文獻,是甲骨文。但是,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幹嘛用的呢?甲骨文的主要內容,是記載占卜的結果。占卜已經做完了,為什麼又花費那麼大的精力,把占卜的結果刻在甲骨上呢?原因可能是,用來祭祀。就是把占卜的結果彙報給神。這種祭祀的名字,叫「策祭」。

我們一般認為,「策」是用繩子能在一起的竹片,就是竹簡,這是早期的書寫載體。事實上,最早的「策」,穿的不是竹片,而是甲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甲骨,都是有孔的,本來它們應該是穿在一起的,是「策」。只是後來,繩子腐朽了,只剩下單片的甲骨了。

這些「甲骨策」,是用來祭祀的,獻給神的,獻給上帝的,所記載的都是發生的事實,天子把這些事實彙報給上帝。所以甲骨策,應該是中國歷史記載的起源。最初,策祭的內容主要是占卜的結果。後來,策祭的內容包含了一年所發生的大事。天子定期的把一年所發生的大事向上帝彙報。這樣的策祭內容就接近歷史記載了。

很幸運,這樣的策祭文本的一種被保存下來了,那就是《春秋》。

《春秋》的經文,非常簡練,非常難懂。如果沒有《傳》的解讀,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在說什麼。為什麼這樣?原因很簡單,《春秋》經文本來就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給神看的。

關於「策祭」,《尚書》有一篇詳細的記載,那就是《金藤》。金藤是一種用藤條編的箱子,用來保存策祭後的策的。而尚書《金藤》篇,對一次策祭的過程,以及策祭之後所發生的事兒,進行了記載。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成王成年後,聽到一些傳言,說周公要獨攬大權,所以,對周公產生了懷疑。但偶然的一次機會,成王打開《金藤》,看到很久以前周公策祭的「策」,這讓成王非常後悔自己對周公的懷疑。這個「策」所記載的周公策祭的內容是,武王生病,周公為讓武王病癒,就舉行策祭,告訴神周公願意替武王代病。

西晉的杜預,是《左傳》最好的注釋者。關於春秋為什麼叫春秋,他的解釋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因為春秋是編年史,於是就用錯開的辦法,取春秋代指一年。杜預的解釋,是目前最權威的解釋。到杜預所在的西晉,《春秋》的起源和早期面目,已經完全消失了,其實,在戰國時期,這些東西就已經消失了。所以,杜預的解釋,是後人的一附會和臆斷。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為最重要的祭祀在春季和秋季舉行。在《詩經》,《左傳》,《禮記》中,經常會看到春秋連用,而且明顯可以看出,「春秋」是指這兩個季節所舉行的祭祀。

祭祀是神事和民事的融合。就天子而言,他的祭祀儀式級別是天下最高,各國的國君必須前來助祭。同時,祭祀完之後,還要發布一些政令,聽取各國國君的述職彙報。所以,春秋兩大祭祀,也是一個大團圓的大聚會。在天子的祭祀儀式上,是一個各國國君大團圓的大聚會。對每個家族來講,也是一個大團圓的大聚會。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祭祀儀式崩潰,而且人們也很快對早期的祭祀文化失去了記憶。但是,春季和秋季進行團聚的風俗卻延續了下來。於是,春節和秋節構成了兩個沒有祭祀儀式的,完全世俗化的節日,流傳至今。

事實上,說完全沒有祭祀儀式,並不準確,因為春節和秋節也是兩個上墳燒紙的節日。

春秋之後,和祭祀文化一道,迅速消失的還有井田制。為什麼祭祀和井田制消失的那麼迅速和徹底。原因在於,這兩樣東西都非中國所固有,而是外傳自西方。這個西方主要是指古兩河流域,和古埃及。

現在人會認為,春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而聖誕節則是西方的節日。而歷史事實是,春節和中秋節同樣也是外傳自西方。

祭祀文化起源於西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祭祀聖地,來自土耳其東南部的哥貝克力遺址。其時間可以上溯至,11000年前左右,這可以被認為是祭祀文化的起源時間。中國祭祀文化的考古證據都非常晚,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之後。

更重要的是,祭祀文化和中國固有的文化之間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衝突。中國固有的文化是《易經》文化,也可叫心性文化。《易經》的出現比祭祀的出現,還要古老,甚至可以上溯至16000年前。《易經》文化和祭祀文化的根本區別在於,祭祀文化認為世界是不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是受控於世界之外的神。而《易經》文化則認為,世界是獨立存在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世界之外並不會再有一個神。

所以基本可以這麼講,人類文明是由兩系文明所組成。一系是中國的《易經》文化、心性文化,另一些就是西方的祭祀文化、宗教文化。公元前3500年之後,這兩系文化周期性地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所以公元前3500年之後的人類文明史,就是中國的心性文化和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衝突和影響的歷史。西方的祭祀和宗教元素,會周期性地傳入中國,並留在中國歷史之中。同時中國的易經元素、心性元素也會周期性地傳入西方。

然而,文明的交流對中西方的影響是不平衡的。中國會對外來的宗教元素進行改造,讓她們心性化,易經化,最終會回歸自身的心性傳統,易經傳統。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是循環的,周期性地被外來宗教因素所破壞,但最終又能夠回歸自身的固有傳統。但西方會被來自中國的心性元素、《易經》元素徹底改變。每改變一次,他們的歷史就表現出前進一步。所以西方的歷史是前進的,發展的。

所以,我們大不必為自己的春節、秋節來自西方而妄自菲薄,因為中國文化很早,也傳入了西方,而且對西方的影響更徹底。同時,我們也對來自西方春秋祭祀作出了徹底的改造,讓其中國化。

(微信公共號:新心性學派)


推薦閱讀:

對於一般人該如何閱讀傳統經典比如 四書 怎樣閱讀才更有體驗 該閱讀那個出版社的書籍。?
儒家的一部分思想在當今社會到底算不算道德綁架?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用於現代早期教育是可行的嗎?
諸子百家中為什麼只有墨家用創始人的名字做名號?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看「二十四孝」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