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們家,「孩子的事」誰說了算?家長敢這麼做嗎
作者:毛志傑
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經驗豐富,「過的橋比孩子吃的米都多」,因此,無論大小事情就不由自主地替孩子拿主意。
在家長以為自己給孩子的意見或決策都是最佳方案時,卻犯下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培養了孩子的依賴思想,導致孩子無主見、缺乏自主決策的能力。
其實,從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時,就面臨著大大小小的的選擇需要去決策。比如,和哪個夥伴做好朋友更舒服?今天是先寫作業還是先放鬆放鬆?在考試時是先做難題還是按順序寫更好?周末能出去玩多久才不耽誤其他事情?……
更何況,隨著孩子的成長,需要面對的事情越來越多,家長也越來越難以替替孩子決策。再說了,到那時孩子也不希望家長過多介入自己的「隱私」,比如談戀愛什麼的。
但如果孩子從小自己都沒「決定」過什麼事,很難想像他自己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等那時,家長不在身邊,就很容易被身邊的意見所誤導。
因此,「決策力」真的應該從小做起。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個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麼,怎麼才能鍛鍊出小孩子的「決策力」呢?
其實也很簡單,這就是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將大小事情的決策權交給孩子就是了。
比如說,在孩子問「今天吃什麼」時,不是用家長的想法來簡單的回答「吃什麼什麼」,而是反問一句「你想吃什麼呢」?如果每次都家長說吃某某食物,估計長時間下來,孩子連吃什麼都懶得想了。
當然,如果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切合實際,就通過問話引導的方式指出他的問題,而最終的答案一定要讓他自己說出來。
再比如,假期帶孩子出去旅遊,一定要詢問孩子的意見,而家長可以提供各地名勝的資料供孩子「決策」用。這些生活中的細節都是鍛煉孩子「決策力」的機會。
道家崇尚「無為而治」的理念,其實就能用到家庭教育方面。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事情,不要過多的為他選擇、決策,在他能力範圍內的,都交給他自己決策。無論對錯,都是一個鍛煉的機會。對了,會增強孩子自信心;錯了,家長幫助分析原因,也是經驗的積累。
當然,如果一件事情超出了孩子的承擔能力或者方向有原則性偏差,這時才需要家長大人出面大顯身手。一方面,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麼決策,另一方面,告訴他正確的選擇。
「決策」的能力說起來並不高大上,其實在生活中的運用場景比比皆是,而家長是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的,只有從小就將決策的權利交給孩子,長大後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
推薦閱讀:
※我天天給14歲的表妹看死亡筆記,會不會對她造成不好的影響?
※怎樣教育女兒,或者說養女兒?
※孩子常說「髒話」怎麼辦?
※你的父母有沒有在心理上的傷害過你?
※現代日本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是否會採取體罰方式?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