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際障礙總怕羞,根源是家長!

本文轉自公眾號『妙面爸』,ID:xmmlovegod

……………………………………………………………………

孩子莫名其妙地不敢與其他人交往,害怕陌生人。這是讓家長頭疼的問題。來硬的打罵,來軟的鼓勵,方法嘗盡都沒用。怎麼辦?我家也經歷過這一段難熬的日子。通過不斷嘗試,孩子終於從膽小怕生變得日益大方出眾。家長這個過程也變得開朗很多了。此文特分享給同樣有害羞問題的各位家長朋友們。

1、區分孩子到底是內向還是怕羞

內向是指人偏向於從內部世界尋找快樂,勝過從集體生活獲得樂趣的特質。而害羞則是在與人交際時感到畏縮和恐懼。

很多人認為的兒童的怕生和不敢當眾交往,並非內向,而是將其與害羞混淆了。害羞的孩子不是沒有社交動機,而是缺乏社交技能

維基百科指出

將內向和害羞混淆是通常的錯誤。內向是喜歡獨處勝過社交,但是並不一定像害羞的人一樣害怕人際交往。(Mistaking introversion for shyness is a common error. Introverts prefer solitary to social activities, but do not necessarily fear social encounters like shy people do.)參見維基英文百科Extraversion and introversion詞條

不少孩子不是不想交朋友,只是不懂如何交朋友

有些孩子,似乎由於家庭的原因,在社交發展上有所滯後,表現在不太愛和別人打招呼,甚至是對熟悉的人例如常走動的親戚也不親熱。但是仔細觀察,這些內向的兒童其實特別喜歡和別人玩,一旦有機會玩熟了,就特熱乎,甚至須臾離不開朋友。所以可以看到,有些兒童是有很強的交朋友的動機,即,非不欲也,是不能也

2、兒童怕羞的原因

一旦確定孩子是真正的怕羞,那麼可以發現,沒有足夠的機會和合適的環境進行充分的訓練是怕羞的根本原因

肌肉不發達,不能怪肌肉,只能怪沒有足夠的訓練

一般孩子怕羞有以下原因:

(1)地緣環境。是外地孩子,一般沒有本地的大型原生家庭的親友和孩子們作伴。

(2)家庭特點。本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不是愛熱鬧的人,比較喜歡宅在家裡,導致家庭社交模式相對窄化,孩子在社會特性上遺傳了家人的行為模式。

(3)學校環境。孩子學校上課時分年齡分班教學 ,自由時間少 ,交往環境欠缺。

3、解決孩子怕羞的幾點經驗做法

關鍵是要增加孩子群體性交往機會。這個要從家庭外和家庭內同時著手。

(1)家庭外交往

先分析下一般孩子的交際環境:

學校師生。主要是課堂受控制的正式互動,課後只有十幾分鐘可以私下玩耍。

課外培訓。主要是課堂正式互動,課後有十幾分鐘可以私下玩耍,如果是藝術運動類的,交往會比較多。

小區鄰舍。一般現代小區老死不相往來,而且社區文化發展較薄弱。

前兩者是正式交往環境,後者是非正式交往環境。

中國孩子的家庭外交往基本屬於課堂的正式交往,嚴重缺乏私人性非正式交往,加之沒有充足的活動(社區、藝術、慈善和信仰團體等)來支撐人際之間的互動,導致很多中國人都不太擅長交際。

一方面,為了改善孩子正式的課堂交往環境,要讓孩子多參加中長期的課外活動。

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和小主持人班 這類活動,就是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在相對固定的人群里進行學習時不自覺地互動。孩子一旦能夠參加,對於人際能力的形成,意義重大。

我女兒以前也很害羞,去了一個小主持人班沒上幾堂課,就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另一方面,為了改善孩子非正式的交往環境,增加兒童家庭外交往,充分利用小區遊樂場是關鍵

因為:

小區遊樂場是孩子大量聚集的地方。

小區遊樂場是戶外,對預防近視,提高活動量很好。

小區遊樂場的孩子是小區內的,安全性較好。

小區遊樂場的孩子都是附近單元的孩子,既有大量的陌生孩子,但又具有固定群體的性質,所以對孩子的訓練既有陌生人破冰,又可以形成較為長期穩定的交往關係。而其他場合,比如外面遊樂場,都是臨時性群體,一旦解體,以後再進行 活動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群。

小區遊樂場有配套遊樂設施,孩子的活動有天然的硬體上的紐帶。

一開始,當孩子在小區遊樂場里落單,暫時沒有能力在裡面找到朋友時,家長必須給予經常性的幫助。

技巧如下:

①從低難度目標開始

從簡單開始,尋找其他落單孩子,並開展簡單的互動。已經形成圈子的孩子,圈子容易形成排他性。由於挑戰大,自己的孩子也害怕融入,所以,可以先團結在遊樂場同樣沒有朋友的孩子,讓他們之間進行簡單的互動。比如,一起去玩蹺蹺板。一起去玩滑梯。一起去玩鞦韆,一個坐,另一個推。

②從介紹和詢問開始

讓孩子學會介紹「我叫……,今年……歲了,上……年級」,然後,問「你叫什麼?幾歲了?上幾年級?」

③認識後約好下次時間

在玩耍結束後,幫助孩子一起約定,「我一般……時間也在這裡,你如果看到我,可以來找我玩,記得,我叫……哦!」

④經常性帶孩子去遊樂場

人際交往就和脫敏反應一樣,需要反覆多次的進行,讓孩子不斷適應強度,孩子一旦慢慢進步,就會最終形成主動去已經形成圈子的孩子中交朋友的能力,到了這時候,家長就不需要過多介入了。

(2)家庭內交往

要記住,家庭內交往是家庭外交往的原型和基礎。

孩子進行深入的人際交往,一般是以家庭內的交往模式為原型拓展的。家庭內父母爺爺奶奶和孩子之間的互動至關重要。父母和孩子都沒多少交往或關係搞不好,很難期望孩子出去交際能很厲害。

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個人性事務盡量在家庭時間外完成

為了增加和孩子家庭內交往的機會,夫妻雙方一般的個人性事務(比如讀書、玩手機……)盡量在單位里完成(比如中午午休、上下班),回到家裡,一定要集中時間於集體性活動,提高家庭內部交往的頻度。

②如果是個人性活動,要改造成家庭集體性活動

比如,單獨看電影就變成全家看電影,單獨讀書就變成親子閱讀,單獨聽書就變成親子共同聆聽,單獨鍛煉身體就變成全家集體鍛煉。

③多組織家庭內和家庭間的活動

作為父母要經常打打電話,約朋友家庭一起搞活動。比如經常出去旅遊,家庭之間舉辦經常聚餐、爬山、運動和參加博物館、圖書館等活動

4、機會和環境提供了,孩子還不敢上前交際怎麼辦?

如果機會和環境提供了,孩子還不敢上前交際,那麼可以採取以下做法:

(1)不強迫責罵。

不要強迫孩子立刻離開舒適區,過於急迫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孩子玩(孩子一開始缺乏交朋友的技能)。更不能責罵、譏諷孩子。只要提高孩子參與交際的次數和時間,孩子就會慢慢融入這個大社交系統。

(2)觀察即學習。

孩子僅僅通過觀看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就可增強社交的動力,學會基礎的社交技能。觀看等於學習,不要急於催逼孩子立刻投入實踐。妄想孩子經過幾次社交鍛煉性格就發生天翻地覆改變,就類似練了幾天啞鈴就想長肌肉,是不現實的。要耐心等待。要記住,觀察等於學習(Observing is learning)。

舉個類似的例子,想孩子喜愛籃球,可以從很小開始帶孩子去籃球場看籃球,到了籃球場不要催孩子拍球,孩子到了新奇的地方,重要的任務不是自己去參與,而是觀看,是輸入,只有輸入決定著輸出。這是和大部分家長的想法相反的。相關研究請參Bandura,A. (1971) "Psychological Modelling".New York: Lieber-Antherton以及維基英文百科Observational learning(觀察性學習)詞條。

(3)家長多示範(models display)

孩子是家長的複製品和鏡子。孩子的交際行為模式一般都是從父母那學來的。孩子的社交問題往往反映出家長同樣的問題。家長要以身示範,讓孩子看到家長如何交新朋友。

如果家長本身就是宅男宅女怎麼辦呢?為了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家長可以:

①不要落單

比如每次在單位飯堂吃飯,絕對不要單獨坐,也不要僅僅坐在熟悉人的一張桌子上,而要不斷和不太熟的同事一起坐,並主動進行交談。

②勤打招呼

經常性向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對於不是太熟的人,不要不打招呼或僅僅打一個招呼,停下來,聊一兩句再離開。

③多聊家常

到任何活動場合,要盡量和所有認識的人都要剪短地聊聊家常。

④多認識人

在各類活動場合,要經常性認識一些新人。

⑤多去溝通

和較為熟悉的人,包括父母、同事等,要經常進行較為深入的聊天,不要總是只埋頭於個人性的活動。

⑥多搞活動

和熟悉的朋友親人,經常組織一些活動,比如聚餐、徒步和旅行。

掃描關注妙面爸微信公眾號,就可免費獲得英語學習方法、自我提升和教育學習文章全集,包含上百篇乾貨文章,讓你英語水平和自我高度進步神速。


推薦閱讀:

「拼爹」不是一種公平么?
打算明年復讀,但都說復讀心態很容易受到影響以至於越考越差,請問我是否應該復讀?
如何培養科學素質?科學家魯白和子女的三個故事
通過微課如何判斷老師是否合格?
跨專業考應用心理學,中南大學和西南大學哪個好一些?

TAG:沟通技巧 | 儿童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