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偏向消費者
導語:產能如何完成轉型升級?
G20峰會落下帷幕,9月6日,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通過萬得3C中國財經會議平台,與投資者交流了G20後全球再平衡與全球資產配置的話題:
徐高:
跟蹤經濟和市場,有一種常見的分析方法,就是事件驅動,這種方法有長處但也有明顯不足,就是容易失去對大的圖景和趨勢的把握。例如美聯儲加息,這是一個高度依賴數據的事件,跟蹤過這一事件的投資者會感到非常的累又無所適從,因為數據一直在變動。在跟蹤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時,要有大的視角和圖景,對主要趨勢要有基本判斷,再去理解各種不斷發生的經濟事件,相對就會比較容易。
解讀G20峰會之前,首先談一下全球經濟的失衡與再平衡。簡單總結次貸危機,它是危機前需求過剩及快速加槓桿模式的終結。全球是一個平衡的經濟體,歐美國家需求過剩,債務快速攀升,那麼在全球的其他地方,一定有一種與歐美呈鏡像的模式,即累積儲蓄、去槓桿的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石油輸出國。
這種美國債務多,中國儲蓄多,中國大量向美國出口,同時大量累積債權的模式,被經濟學界稱為全球失衡,是無法持續的,加槓桿的國家必然會面臨債務攀升,國際收支會持續惡化,次貸危機前的增長模式走向終結是必然的。
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要真正走出陰影,需要的是再平衡。歐美需要擴大國內供給,減少過剩需求,減少債務累積,增加儲蓄;而中國需要擴大內需,降低國內儲蓄。失衡兩端的國家都做調整,全球經濟才能走向再平衡。
經濟危機到現在,全球再平衡並沒有實現。歐美國家仍然在靠危機前的模式維持增長,中國仍然面臨著內需不足儲蓄過剩。全球經濟長期面臨的是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帶來的增長缺乏持續性。歐美國家加槓桿的力度比危機前減弱,導致歐美總需求有所減弱,中國國內的需求還是明顯不足。全球的供給仍然強大,歐美的需求缺了一塊,而中國的需求還不足以彌補這個缺口。
再看全球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核心是利率。短期來看,央行對利率有比較強的掌控力,但從長期來看,利率是由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決定的。如果在金融市場借入資金到實體經濟進行投資,回報率高於借錢的成本,對資金的需求就會上升,利率水平就會上升,反之亦然。
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又有什麼決定?由供給和需求的對比決定。如果供給不足,投資擴產的盈利前景很好,投資回報率會很高;反過來,如果供給過剩,資本的回報率很低,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就必須往下走。
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的貨幣政策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寬鬆,很多國家的利率都降到了零以下,不少央行在做大規模QE,根源在於全球投資回報率低迷,而原因就是全球的經濟再平衡沒有實現。這個格局下,我們認為全球長期都會處在低利率的環境中。再看美聯儲加息的問題,我在去年年底寫過文章,認為今年美聯儲加息預期很難兌現。美國經濟沒有完成結構調整,而且現在美國的加槓桿根源是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這種背景下美聯儲是無法退出的。
全球什麼時候能夠走出低利率?需要的是全球經濟結構再平衡,而關鍵不在歐美國家,而在於中國。中國是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其核心原因是什麼?一個經濟體什麼時候產能和需求能夠平衡?在市場經濟裡面,有一種自動調節的機制,是通過儲蓄者的儲蓄行為來完成的。消費者對收入有兩種選擇,現在消費掉,或者存起來變成儲蓄,在未來帶來更多回報。核心因素就是儲蓄的回報率,而儲蓄回報率最終來自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產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率降低,進而導致儲蓄回報率降低,這時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就是把更多資源放在消費而不是儲蓄上,這種調節機制保證了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這種機制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決定儲蓄的是消費者,如果沒有消費這個選項,他就是一個剛性的儲蓄者,這種調節機制就不復存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儲蓄者,就是國家。雖然政府也有消費,但規模不大,且比較穩定不會有太大變化。廣義的國有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地方融資平台),它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剛性地轉化為儲蓄,這是中國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核心原因。這種格局要調整,要在收入分配方面做大的文章,這恐怕在未來幾年內難以實現。
中國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狀況,難以在短期內發生改變,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占的份額非常大。因此我們認為,全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處於低利率。
很多歐美投資者難以理解全球經濟現在的這種狀況,曾經號稱「債王」的Bill Gross這幾年不斷對美國國債利率做出錯誤的判斷,為什麼連有著如此顯赫業績的投資家,也會在最近幾年做出錯誤判斷?他不理解現在新的全球經濟格局,當中國這個不完全市場化的經濟體對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分析全球經濟的邏輯都要發生變化。
往後看,我們認為利率水平會持續低迷。全球低利率意味著全球資產的回報率都很低,價格都很高。長期來看,最有效的政策就是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而這需要中國在收入分配結構上做重大的有利於消費者的調整,這在未來幾年恐怕很難實現。
在這種背景下,全球經濟要維持平穩增長,就要找新的需求,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歐美國家貨幣寬鬆推動的泡沫化所帶動的需求,另一個就是中國政府主導的投資。全球經濟是否好,短期看兩個:一是歐美國家刺激需求的政策是否足夠寬鬆,二看中國政府主導的投資是否足夠強勁。如果這兩個都不行,全球經濟一定很差。
在這樣的環境下,再看G20談了什麼。總結起來,第一,加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統籌兼顧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等等,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這意味著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貨幣財政政策都要保持相當的寬鬆,這對全球是一個好消息。
第二是創新發展方式,我們也承諾了一些去產能的目標。
第三,防止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1929年大蕭條後的教訓,就是保護主義導致貿易急劇收縮,最後所有國家都是輸家。
在G20的政策導向下,我們認為全球經濟不會再進入危機狀態,差也差不到那裡去。另外,我們的供給側改革,雖然不足以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但不可能完全沒有作用,會帶來一些局域性的利好。
全球經濟主要分為三塊,一是歐美髮達國家,最主要是G3(美日歐),二是中國,三是新興市場。G3的經濟狀況,主要取決於貨幣政策,所以對於美聯儲加息,我們仍然認為加息很難,在寬鬆貨幣和經濟相對平穩的背景下,資產價格會有不錯表現。
中國的狀況主要取決於政府主導類投資是否給力。G20之前開的政治局會議已經定了調,下半年至少基建投資方面,應該會有有利的措施出來,下半年的宏觀經濟會比上半年更好一些。相應的周期、基建、藍籌、PPP板塊,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國內穩增長的時候,實體經濟融資的需求會回升,會引導資金脫虛入實,這對資產價格是個壞消息,股票市場可能難以有系統性的機會。
新興市場國家,主要取決於中國。新興市場國家多是資源、能源供給國,其狀況主要取決於中國對大宗商品、能源的需求。中國要穩增長,下半年新興市場的表現就不會太差。
提問環節:
提問者1:剛剛老師提到中國下半年關鍵看政府的投資,我想問的是上半年民間投資完全沒有跟上政府投資,表明預期不樂觀,如何避免像08年之後的4萬億,反而增加了產能過剩的情況?
徐高:先看短期的,上半年民間投資明顯低迷,原因你剛才也提到了,預期不穩,很重要一點是二季度國內政策導向上明顯的混亂,有兩個聲音。民間投資者是要看幾年後的回報的,如果對經濟前景和政策穩定性沒有信心,自然不會有投資意願。上半年政策有來回的大幅度轉向,投資者對未來幾年的政策穩定性就很難有信心。下半年民間投資可能也很難起來。中國的投資大致分三塊:基建、地產、製造業,後兩者都是民間投資為主。上半年的投資引擎有兩個,基建和房地產,而下半年在民間投資意願難以恢復的背景下,地產投資也不會像上半年那麼強了,政府要穩增長,只能靠基建。要把民間投資意願提起來,也只能靠基建投資把大家把經濟增長的信心恢復起來。
第二個角度,繼續搞政府主導類投資,對調整中國經濟結構來說,沒有太大幫助。但問題是,中國經濟有現在這種失衡結構,是因為我們的收入分配是偏向政府,而不有利於居民和消費者的,在這種結構沒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接受這種失衡的經濟結構,通過政府投資把經濟增長穩住,其實相對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道路了。如果我們不搞基建現在轉型,問題是在收入分配沒有調整之前,消費轉型是不可能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搞基建是目前最好的出路。你如果不喜歡它,更好的出路是調節收入分配,簡單來說還富於民,大規模減稅也可以,在所有制上做有利於消費者的調整也可以。
提問者1:也就是說,中國經濟需要動大手術,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個止疼葯,基建是不是起到止疼葯的作用?
徐高:也可以這麼比喻吧。
提問者2:PPP模式,您的看法是怎麼樣的?
徐高:PPP應該是換了個馬甲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它的初衷是把民間資金引入到基建投資項目中,但基建的投資回報率很大一部分是體現在社會層面,現金的回報率很低,從性質上來講,就應該用財政資金來做,民間缺乏投資意願是有道理的。
第二,雖然政府在想辦法通過貼息等方式提升基建項目的投資回報率,但基建投資回報的時間很長,如果民間對短期的政策穩定性都缺乏信心的時候,讓它們對十年、二十年的政策穩定有信心,是非常難的,所以現在民間資金參與PPP的熱情不高,現在參與PPP的,還是以國企為主。
但是,變相的融資平台,並不代表PPP搞不好,我們畢竟還是個儲蓄過剩的國家,廣義的國有部門錢很多,把它的收入導到我們需要的基建項目上去,是很好的。所以PPP我是看好的,只不過對民間資金的吸引力恐怕很難提起來。
提問者3:如果按這種模式發展下去,政府通過PPP將資金引到基建項目中,會引起什麼樣的負面作用?
徐高:廣義的政府主導類投資穩增長,如果走下去,投資主體的債務會不斷擴張,必然的結果是公共部門的債務規模會持續快速攀升。後果會有多嚴重呢?中國公共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目前在60%以下,歐美國家都在100%以上,從這個角度看,政府加債務的空間還是非常龐大的。
另一點,這種模式累積的都是內債,這和東南亞國家不一樣。雖然現在中國國內債務擴張的非常迅速,但中國對外擁有凈債權1.5萬億美元,我們的國際收支是非常健康的,不會有什麼問題的。政府主導類投資,雖然不討人喜歡,但客觀分析下來,它可以走很久。當然這樣走下去確實會有些問題,比如經濟結構越來越從市場化的方向變成更加計劃的方向。這個結果的產生不是因為我們在做政府主導類投資,而是因為我們的收入分配格局。
政府其實也不願意這麼做,所以它就像在一腳一腳踩油門一樣的,經濟差的時候油門踩得厲害一點,經濟好的時候油門又鬆了,從投資的角度看,就應該跟著政策踩油門、松油門的步伐做短期的波段,可能收益會更好一些。
提問者4:G20上,中美達成了35項成果清單,中美之間達成的共識,會對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徐高:中美達成的共識,短期來講,核心就是要增強政策的協調,不要引發競爭性的貶值,人民幣匯率應該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是以穩定為主的。通篇看成果清單,內容比較全面,核心一個是宏觀經濟方面,需要提振信心,促進增長,貨幣政策要穩定,兩國要保持政策協調,擴大全球總需求。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需求端的政策都會保持寬鬆,包括財政和貨幣,美國受國會約束,加上今年又是大選年,因此主要是貨幣政策,中國則兩方面都會發力。
很多人希望通過中美外部力量,促進內部的結構性改革,我覺得從成果清單來看,和我們之前國內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並沒有太多差別,其他都是相對細節的,對大的宏觀經濟方向,影響不是特別大。
推薦閱讀:
※北上廣深房價越來越高,是想要買不起房的人無法在那裡定居,回歸家鄉嗎?
※劇痛中重生:百億美元學費,美國煤業公司如何高效「去產能」
※2016年建築業的發展趨勢如何?